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古人怎麼過臘八節 臘八節的歷史沿革

古人怎麼過臘八節 臘八節的歷史沿革

如今人們提到臘八節,想起的大多是臘八粥、臘八蒜之類的節令美食,也有不少人會認爲這是一個來自於佛教的傳統節日,而如果我們回顧臘八節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節日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可不止如此,關於這個節日,有着相當豐富的知識,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人怎麼過臘八節。

臘八節的歷史沿革:古人怎麼過臘八節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八日是臘八節,一般被認爲是佛教的節日,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即持此觀點:“臘八,佛教節日,相傳夏曆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國漢族地區佛寺常於此日舉行誦經等紀念活動……”但其實臘八之所以能形成節日,是與中國早期的“臘日”節俗有關。

臘日作爲祭祀的節日始於先秦
  早期,我國古人在臘月初八這天過的是“臘日”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稱:“十二月八日爲臘日。”臘日是祭祀的節日,在先秦時已形成,在《史記·秦本紀》中就有記載:“十二年,初臘。”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位於西部的秦國仿效中原地區風俗,第一次舉行了臘祭。

臘日曾被古人視爲一年之始
  由於是祭祀的日子,敬畏神靈的古人相當看重臘日。在初八這一天,古人會舉行許多活動,如狩獵、遊園等。那麼古人是怎麼想起過臘日節的?這還要從遠古人們使用的年曆“十月曆”說起。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有記載載:“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臘明日,人衆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這句話的大意是,大凡占候年成的好壞,一定要謹慎地佔候一年的開始。一年的開始,有的是冬至日,生氣剛剛萌發;有的是臘明日,人們過了一年,聚在一起會餐,以引發陽氣,所以稱爲一年的開始。這裏的“臘明日”也即“十月曆”中的一月一日,即元日,又稱“正歲”、“臘歲”,相當於現代陰曆新年。正因古人有在“臘明日”過新年的風俗,纔有“人衆卒歲,一會飲食”的現象。

那麼爲什麼後來過年又不是放在“臘明日”呢?司馬遷給出的解釋是,“正月旦,王者歲首。”意思是新年放在十二月曆的正月初一,是帝王規定的。另外,遠古時的“臘日”有五到六天是十月曆多出來的時間,平年爲五天,閏年爲六天,不計在月內,故稱爲“休廢日”,“臘日”過後就是“臘明日”。這種臘日年俗,到東漢時仍有遺留。

遠古臘日新年期間,古人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稱爲“歲終大祭”。在“十月曆”被棄用後,臘日新年的功能和概念也隨之消失,但“臘日”這個節日名字和內容卻保留了下來,並被移植到“十二月曆”的臘日中來。

臘八節的歷史沿革:古人怎麼過臘八節 第2張

從“臘日”到“臘八節”
  唐代,從民間到宮廷都很在意過臘日,並留下大量與臘日有關的詩文。而臘日由盛而衰的轉折期是宋朝,宋朝民間雖然仍有過臘日的風俗,但經過唐朝崇佛之後,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佛教主題的“臘八節”正式形成概念,並流行。在南宋時,人們已認爲“臘八節”是佛教節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中即稱:“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由於“臘日”與“臘八”都在臘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漸漸地人們便把兩節合併,祭祖、擊鼓驅疫等過去臘日的節日活動都被揉到了臘八節。不過,因爲臘八節的很多節日活動都是過去的臘日活動,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稱臘八節爲“臘日”。民國時期《葭縣誌》在記述時便稱臘八節爲“臘日”,在該日,當地人“以黍作粥,謂之餴飯,令兒子先食之”。

臘八被視爲古代的“慈善日”
  臘八節除了喝臘八粥外,還有祈豐產、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內容。特別是明清以後,臘八節已被古人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含義,濟貧、施捨成了主題。因此,臘八節也被視爲古代的“慈善日”。寺院僧尼所煮的臘八粥也稱“佛粥”,佛粥一送施主,二濟窮人。施主在接到佛粥後,一般還會回贈一些燈油錢或佈施其他財物,蘇東坡所謂“今朝佛粥更相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出於“濟窮”的目的,有些地方的僧人在臘八節到來之前即開始化緣募米。清乾隆《延慶縣誌》記載,北京延慶,“僧人前期沿門募米,至是日,作粥施捨窮人,與他處同。”很多非信佛之家也會在臘八節饋粥施粥行善。

據民國《華陰縣續志》記載,當時陝西華陰一帶在臘八節時,“好善者募斂米麪,設粥通衢,以施乞丐、行路之人。”清光緒《天津府志》中則記載了天津在臘八這天的善舉:“以米、豆、棗、粟雜煮之,曰臘八粥,兼飼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34mr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