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老北京小吃數量繁多,大多數以清真小吃爲主,其中有很多都是大有來頭,有的來自宮廷,有的是民間小吃中的名品,不管出自哪裏,都深受中外美食愛好者的親睞。那麼,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中國飲食文化,詳細瞭解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吧,你一定會流連忘返的。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爲窩窩的食品。

但爲什麼後來又成爲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爲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

驢打滾
  豆麪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麪加水蒸熟,和麪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麪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麪糕以黃豆麪爲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麪糕。但爲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麪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裏埋。何事羣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麪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裏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麪炸糕和江米麪炸糕(用水磨米,質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後發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適當揉進一點鹼。製作時抓一塊麪約50-60克,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

此種炸糕外焦裏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還有一種燙麪炸糕,先把水燒開後,倒人面粉攪拌均勻,面燙好後出鍋分成大塊,攤開晾涼,對上發麪和適量鹼面,揉勻揪成小劑,摁扁,包上用紅糖、桂花、面幹拌勻製成的餡兒,用溫油炸。此種炸糕外焦酥,裏軟嫩,易消化。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爲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爲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麪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爲"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第2張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麪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麪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爲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麪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麪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麪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爲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嚐麪茶的風味有關。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麪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釐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着。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着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薩琪瑪
  傳說源於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姓薩,愛騎馬的滿族將軍。每次打獵前愛吃點心。有一天,薩出獵,對廚師說:“今天點心一定要搞個新鮮玩藝,別天天照着模子印沙糕。要不然,就準備回家吧!”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的將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師只好把炸碎的麪皮拌上白糖,揉合在一起,壓扁切成方塊。他心裏想,此點失飪,飯碗難保,即口說出:“殺那個騎馬的!”(也就是後來誤寫成的“沙琪瑪”)

誰知薩吃了後絕口稱讚,問他此點何名?廚師驚魂未定,脫口應道:“殺騎馬”!幸好薩聽爲“薩騎馬”,與自己姓薩愛騎馬吻含,連聲叫好。就這樣,“薩騎馬”在流傳中叫成了“薩琪瑪”。薩琪瑪是北京着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琪瑪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琪瑪奶油味最重,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裏的喇嘛僧衆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爲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豆餡燒餅
  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爲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着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爲蛤蟆吐蜜。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豌豆黃原是民間大衆化食品,傳入宮廷後經改進不用棗。製作方法也比較麻煩。豌豆黃以前是典型的春令食品。

砂鍋豌豆黃味道甜美,清涼爽口,許多人都喜歡吃。明代小說中已見豌豆黃的記載,清朝乾隆初年,豌豆黃已成爲宮廷甜食之一。至於有人問豌豆的顏色不是黃的,爲啥是黃色的豌豆黃呢?通俗的說吧,是顏色稀釋的結果。要是您來北京玩,一定記得要個冰鎮的豌豆黃嚐嚐,那滋味,細細的沙沙的,綿軟甜涼。還透着豌豆的清香,一點都不比進階冰激凌差呢!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第3張

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其實北方好多地方都有這東西在賣。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現在經科學驗證,認爲蕎麥是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食品,對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療的作用,是這些患者的首選食品之一。但蕎麥屬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扒糕,那東西好吃,就是不可以多吃,蕎麥麪不好消化,吃多了脹肚。因爲蕎麥是低產的作物,農民不愛種植,最近幾年都知道了雜糧的好處後,蕎麥的經濟價值體現出來了,開始有大面積種植了。

年糕
  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其實追溯年糕的歷史,早在中國的周朝就有記載。《國禮·禮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麪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製方法多爲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白水羊頭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一種吃食。色白潔淨,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北京過去賣白水羊頭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區前門外廊房二條推車擺攤的馬玉昆,家傳6代,他製作的白水羊頭,清脆利口,講究夏天用冰鎮,冬天帶冰凌,越涼越好吃,羊頭肉分爲羊臉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腦、天梯(上顎軟骨)等6個部位,任客選要,隨要隨切,撒上的椒鹽也很考究。

爆肚
  作爲北京最具代表特色的小吃,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時期,而其鼎盛的時候是在清末及民國初期,多爲回族經營。爆肚上我們常吃的基本上屬於“水爆”,而這水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極佳。可是以獨酌、小飲爲宜,不適宜醵飲大嚼,所以大小飯館都不備此味。唯有小酒館、小吃攤,纔有水爆肚出售。水爆肚只適用羊肚,牛肚除百葉以外,不宜水爆。因爲質厚易韌,氽的時間稍久就不能吃了。只有羊肚組織細軟,可以水爆着吃,而且洗淨後潔白,不象牛肚黑灰暗淡不耐看。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着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薄脆
  薄脆,故名思義,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薄脆其實也是一種油餅,不過這種油餅特別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來特別脆,故名“薄脆”。薄脆現在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宮中的御膳食品。清康熙年間,西直門外一里許廣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館億祿居,當時即售制“大薄脆”。億祿居的大薄脆與衆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鹹甜兩種,火候適度,既香又脆,馳名於京城內外。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現制現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素餡的原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但由於費工費時,市場雖有供應,但不能經常保證,常有斷檔現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ljm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