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清明的習俗豐富多彩,但也大同小異。都要掃墓,大人們帶着帶着兒女,捧着鮮花,裝着食品,人們祭掃先人,寄託哀思。掃完墓還有各種有趣的活動,所以這個節日不僅有生離死別的悲傷淚又有遊玩的歡笑,是個特別的節日。下面一起走進杭州文化,看看他們的清明習俗是什麼吧。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1、親人新逝,頭三年清明必須“正日子”上墳
  老杭州宋阿姨說,講究可多了,小年輕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不然,有可能會被認爲是不太知曉禮節。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爲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

一般上墳時,先擺好菜餚,倒好黃酒,黃酒第一次不倒滿,因爲祭祀中間,還要加酒,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點蠟燭,焚香(一人三支,沒到場的晚輩,一般也由親人代燒香),燒紙錢。祭畢祖先,有時,親人們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不能只帶清明糰子和水果,最好有親手烹製的菜餚
  宋阿姨說,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爲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糰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爲簡陋。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製的菜餚的。比如滷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戶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隻菜餚帶上墳頭。

鹹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餚,很多杭州人認爲,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餚。當然,青糰子對杭州人來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糰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20年前,這家店曾經在葵巷一帶,住得很遠的市民都會專門跑去購買)的青糰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第2張

3、祭拜結束,小輩們可以把祭品吃掉
  本報資深記者朱成方,作爲一個老底子的杭州人,他對清明的習俗非常瞭解。他證實了宋阿姨說的“頭三年清明要正日子上墳”的說法:家裏長輩去世的頭三年,都要在正清明這一天去上墳。祭品,要帶上去世的老人愛吃的菜。祭拜的儀式要先點蠟燭,再點香,然後按照輩分,從長輩到小輩依次祭拜,邊祭拜邊默唸祝詞。

祭拜結束後,小輩們要把祭品吃掉。老話說,吃了祭品,小輩們的身體會更好。“不過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環保意識吧,不能浪費糧食。”朱成方說。另外,墳上的字跡可能因爲風吹雨打而斑駁了,小輩們可以用金粉或紅漆把字重新描一下。以前還要往墳頭上加土,大多是兒子或者孫子,鏟些土加上去,然後把紙幡插在墳上,把墳周圍的雜草拔除,說明這個墳是有主的。

4、清明前一天,楊柳要插在門上或頭上
  民俗專家丁雲川,也補充了許多過去杭州人的清明節習俗,有些習俗延續到現在,有些已經漸漸消失了。丁雲川說,明清時,清明節的習俗很多,因爲清明節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所以那時清明三天家家戶戶都不燒飯,吃一些清明糰子。明代時,在半山有個“半山娘娘廟”,很多文人墨客都會在清明節參加“半山香會”,吟詩作對。現在半山娘娘廟已經修復了,但是“半山香會”已經沒了。

那時文人都是坐船去參加香會,一路上的美景很多,所以會有一些美妙的詩詞歌賦流傳下來。明清時期,錢塘門外還會擺一個“厲壇”,祭祀那些已經沒有後代的孤墳,還有到吳山上“迎神”的活動。那時清明節也是“鬼節”,在清明節前一天,家家戶戶把楊柳插在門上或者婦女的髮髻上,小孩子們則把楊柳變成頭環戴在頭上,有種說法流傳下來叫“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這些都是南宋以後流傳下來的習俗,到現在逐漸都消失了。

清明遊樂
  1、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爲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2、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爲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爲:他們認爲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3、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4、“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爲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爲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爲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除以上活動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踢球、鬥雞等。

標籤: 杭州 清明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pvk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