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色香味俱全的武漢小吃文化

色香味俱全的武漢小吃文化

武漢城地處江漢平原,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裏物產富饒。在以“民以食爲天”的中國人眼裏,這裏就是天然的材料庫,是不容放過的。一道道極具當地特色的小吃隨着歷史傳承下來,成爲小吃文化大全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色香味俱全的武漢小吃文化

武漢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麪、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牛肉米粉、五芳齋的湯圓、小桃園的煨湯、田啓恆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等等。其中又以老通城、小桃園、蔡林記、四季美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曾經的風光無限,讓很多“老武漢”如數家珍。

熱乾麪是武漢最負盛名的傳統早點。既不同於涼麪,又不同於湯麪,麪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裏燙熱,加上芝麻醬等各色調料,成品麪條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慾。街頭巷尾的各式熱乾麪也風格各異,毫不遜色。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以前人們逢年過節時用綠豆、大米混合磨漿攤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後作爲節日佳餚,後來成爲尋常早點。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

武漢的“四季美”小籠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做法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的武漢風味特色,不僅爲武漢人所喜愛,而且在全國也頗有名氣。

面窩是武漢獨有的地方性小吃,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呈凹狀而被稱爲“面窩”。其實用“面”來修飾“窩”並不貼切,因爲它的成分中麪粉只佔少數,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漿,還要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加蔥花、細鹽。炸時用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炸成後像個圓圈圈,吃在嘴裏,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

要說武漢的糊湯米粉,那確實是獨特,它的獨特,就在這“糊湯”上。這個湯,一定要是用小魚熬的,將魚洗淨放在一口大鍋裏面熬爛,熬得完全不見魚肉,只剩下魚骨頭,然後用撈子把魚骨頭、魚刺都撈出來,撈乾淨,湯裏面是不能有魚刺的,再放上各種調料。

煎包是武漢另一特色美食,剛出鍋的生煎包冒着熱氣,上面灑着蔥花和白芝麻,金黃薄脆的底子,一個個看着就覺得可愛,味道鮮中帶甜。好的生煎包不但是口味上佳,重量也是要控制好的。通常做包子的人都知道跟小籠湯包一樣,皮和肉的標準是對半,皮四錢,肉四錢,一個包子是八錢重。

“談炎記”水餃館是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有獨到的水餃製作工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皮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餘香滿口。

武漢的糯米包油條要先抹上核桃花生粉,再抹上白糖粉,如此往復抹多次,甜得恰到好處,口感又細膩。糯米很白,蒸的火候較到位,米像是豎起來的,嚼勁大。

在武漢,經常看到俊男靚女不顧形象的大啃鴨脖子,那叫一個香!特別適合火辣口味的人士。天氣炎熱的時候,吃點鴨脖子可以發汗,其性涼,味甘,溫補,益氣,與辣互相作用,可以益氣養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vg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