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神品菜餚”——當雞湯遇上西施舌

“神品菜餚”——當雞湯遇上西施舌

閩菜作爲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主要以湯菜聞名海內外。而西施舌是閩菜中的一道經典菜餚,但是當雞湯遇上西施舌又會產生怎樣的美味呢?
  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閩菜文化看看這道閩菜中的神品之作吧!

“神品菜餚”——當雞湯遇上西施舌

這道菜屬於湯菜,可謂閩菜系中以海鮮味原料烹製的“神品之作”。

(清)徐珂《清稗類鈔》中寫道:“西施舌爲閩產,以之爲羹,甚鮮腴。”郁達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寫道:“福州的海蚌產於二三月,其肥美要算來自長樂蚌肉,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頭部分。

西施舌,通稱”海蚌“,貝殼大,略呈三角形,殼表具黃褐色外皮,頂部爲淡紫色,殼內面呈淡紫色。

西施舌,通稱”海蚌“,貝殼大,略呈三角形,殼表具黃褐色外皮,頂部爲淡紫色,殼內面呈淡紫色。中國沿海雖均有分佈,但唯有長樂市梅花鎮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帶的西施舌品質最優,譽稱”閩江蚌“。

海蚌,正如以上諸書所言產自長樂,以長樂漳港出產者爲最。該處恰好是鹹淡水交匯之處,泥沙經海潮篩洗,潔白晶瑩,形成一片方圓不大的平坦淺海沙灘。由於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出產的海蚌每個重二三兩,最重不超過五兩,肉質鮮嫩,舌尖甘脆,味美無腥,爲其他地方所不能及。據說,出產如此鮮美的海蚌,全世界唯有長樂市漳港與意大利威尼斯。

“汆”是指小型原料在沸湯中快速致熟的烹法。“汆”法在宋代就始見於文獻。“雞湯汆海蚌”這道菜餚可稱閩菜中的神品,雖只有一閣”闊約大指,長及二寸“的舌尖和一笑盅雞湯,但它囊括了閩菜的“清、淡、鮮、脆”四大特色。

這道餚饌之所以稱“神品之作”,“湯”也是關鍵。這種“湯”稱“三茸湯”。首先,用家養的老母雞(留下雞脯肉、雞血)、豬背脊、牛肉,清燉後沉澱去雜質,過濾出“湯”;其次,將雞脯肉剁成茸,加雞血捏成丸,俗稱雞茸丸,上籠屜蒸後,再沉澱去雜質。經過燉、煮、蒸三道工序,最後做成清澈如水的“湯”。

海蚌肉先用清湯斷生,再用“三茸湯”初汆後湯即倒掉,達到蚌肉入味。待上席時,用燒達100℃的“三茸湯”當席汆蚌肉,上桌即品嚐。所以,這道菜可謂閩菜之最高境界:“清淡鮮脆”和“醇和雋永”。

“雞湯汆海蚌”在宋代就有這道菜餚了。歷代人在品嚐這道菜後,都難以忘懷,推崇備至。

“神品菜餚”——當雞湯遇上西施舌 第2張

北宋理學家呂本中到福建當官,饞到西施舌,詩云:“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性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曹起妄情”。

明代任福建提學副使的王世懋,記入閩所歷之事,就有:“海味重天下者,稱西施舌、江瑤柱”。

嘉慶四年(1799),正一品翰林李鼎元作爲出使琉球國的副使,着《李鼎元使琉球記》一書,記載到達福州並準備航行琉球的數十日裏,天天有人宴請,卻只記錄閩浙總督宴請時上的西施舌這道菜餚:“初食西施舌極鮮美,江瑤柱次之”。

清初,美食家朱彝尊在《曝書亭集》中有,其中《西施舌》:“吳人輸一錢,思靚西子頰。如何得網中,宵分齒共舌”。

(清)李漁品嚐“西施舌”後專寫一段話:“海錯之至美,人所豔羨而不得食者,爲閩之‘西施舌’、‘江瑤柱’二種。……所謂‘西施舌’者,狀其形也。白而潔,光而滑,入口咂之,儼然美婦之舌,但少硃脣皓齒牽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

上世紀30年代,梁實秋先生第一次品嚐西施舌時也發出驚歎:”一碗清湯,浮着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

1939年,蔣介石在江西南昌行營舉行宴會,就專點此道菜餚,電令福建省政府專機空運海蚌到南昌。1949年,蔣介石離開大陸去臺灣,他在大陸最後的午餐就是在福州義序機場就食,還念念不忘此菜餚。

20世紀60年代後,鄧**、朱*、李**、胡**、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品嚐過這道菜餚後都給予很高平家。我國領導人多次宴請外國元首,如美國的里根、英國的撒切爾、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菲律賓的阿基諾等等,也均有此道菜餚。福州名廚曾大奧港、澳、臺及東南亞獻藝,“雞湯汆海蚌”總是以其獨特的烹技與風味飲譽當地。

以上所言,足以證明“雞湯汆海蚌”這道菜餚乃古往今來的神品之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4gy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