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中國的56個民族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地域文化的差異也造就了每個民族的特色,當然,有首歌把其中一個民族的人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帶你領略珍貴的吉林文化吧!

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滿族說部作爲“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出現,對於中國文學的學科建設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滿族說部21世紀伊始在全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中驟然崛起、閃亮登場,將推動中國文學史的內涵和架構,與時俱進地呈現書面文學與口頭文學兼備、漢民族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並重的新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由於滿族說部具有文藝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價值,其搶救和研究還將爲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出重要貢獻。

窩車庫烏勒本、包衣烏勒本、巴圖魯烏勒本、給孫烏春烏勒本
  滿族說部的稱謂,源自滿語“烏勒本”,譯作漢語當爲“傳”、“傳記”之意;由於清朝中後期滿語漸廢,便改用“滿族說部”或“英雄傳”的名稱。與之相應的,講唱說部也大多運用漢語,偶爾夾雜某些滿語成分。滿族說部的藝術形式,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短到長的發展過程。最初主要在氏族內部口傳心授,滿族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一縷縷鬃繩的紐結、一塊塊骨石的凹凸、一片片獸革的裂隙,都刻述着氏族內部數不盡的非凡經歷和英雄壯舉,從而形成了說部最古老的形態。

說部藝術形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說唱結合,以說爲主,有時也伴有講唱者模擬說部中人物動作的生動表演。滿族民間俗語所謂“要有金子一樣的嘴”,乃是對於擅長講唱口頭文學和說部作品的代表性傳承人最大的褒獎和最高的誇讚。

就氏族而言,講唱說部並非單純的娛樂和消遣,而是追念氏族先人業績、傳承“民族文化記憶”的最好行動,因而講述的過程被闔族看成神聖而隆重之舉,往往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或薩滿講唱。開始之前要焚香漱口、祭拜神靈,而後虔誠講唱,氣氛神聖肅穆。聽衆則要嚴分輩分,謙恭有序。可見滿族的“講祖”、“頌祖”活動同氏族內部的祭祖習俗密切相關,乃是滿族傳統文化中最穩定的因素,承載着氏族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對祖先、英雄的崇拜。

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久而久之讚語頌文終於演變和昇華爲篇幅浩瀚、雄渾壯闊的說部藝術,把北方民族口頭長篇敘事文學推進到新的境界。滿族說部具有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十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涵,乃是滿族及其先世社會史、氏族史、家庭史的濃縮與剪影,屬於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無比豐富的載體。由於其中蘊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因而堪稱北方民族生活的百科全書。

據近年來我國的民間文化工作者透過田野調查的初步掌握,滿族說部就內容看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爲窩車庫烏勒本,俗稱“神龕上的傳說”。這類說部主要來源於各姓滿族珍藏的薩滿神諭、薩滿記憶,如黑龍江璦輝地區流傳的《尼山薩滿》、《西林大薩滿》、《恩切布庫》和黑水女真人的創世神話《天宮大戰》、東海女真人的創世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等,便是典型代表。流傳在烏蘇里江以東錫霍特山麓的創世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原爲滿語韻文,可誦可唱,表現的是部落時代的戰爭風雲,從形式和內容看都屬於地地道道的薩滿英雄史詩。在北方民族人民的心目中,烏布西奔媽媽是永遠不死的,至今仍然在活態的口碑中流傳。

第二類爲包衣烏勒本,即家族傳、家族史。這方面的說部在滿族諸姓家族中至今時有發現。比如吉林長春市趙姓家族的《扈倫傳奇》,黑龍江雙城馬亞川承襲的《女真譜評》、《海寧南遷傳》,黑龍江璦輝富氏家族的《順康祕錄》、《秋亭大人歸葬記》、《東海沉冤錄》,黑龍江寧安富英仁傳承的《東海窩集傳》等,其中《東海窩集傳》乃是流傳於黑龍江寧安深山老林中的窩集人的作品。“窩集”爲滿語“稠密森林地帶”的意思,而窩集人即野人女真。

所謂“野人女真”,是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即大山深處的“林中之人”。寧安地區四周環山,中間屬河谷平原,與外界相對隔離的特殊地理環境爲滿族說部的儲存流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使《東海窩集傳》成爲滿族說部中具有原始活力的代表性作品,堪稱研究滿族原始思維及其審美觀念的活化石。

第三類爲巴圖魯烏勒本,即英雄傳。這部分作品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真人真事的傳述,二是傳說人物的演義。前者如黑龍江寧安地區富察氏後裔富英仁承襲講述的《薩大人傳》,以及《兩世罕王傳》(又名《漠北精英傳》)、《忠烈罕王遺事》、《雙鉤記》(又名《竇氏家傳》)、《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鰲拜巴圖魯》、《鬆水鳳樓傳》、《黑水英豪傳》等;後者如《烏拉國佚史》、《佟春秀傳奇》等。

其中《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記錄了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家族透過與蒙古貴族聯姻、“團結蒙古族共同建設大清王朝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共生共存、互動互補的發展過程,爲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譜寫了一曲響徹雲霄的讚歌。整個作品情節曲折,引人入勝,達到了頗高的藝術水準。

第四類爲給孫烏春烏勒本,即說唱傳奇。這些說部主要歌頌各氏族流傳已久的英雄人物,如着名的愛情傳說《紅羅女》及其不同傳本《比劍聯姻》、《紅羅女三打契丹》等。

可能你也喜歡:
  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的媽祖信俗
  澳門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媽祖文化
  福建文化遺產有哪些,你知道嗎?
  至今不衰的蘇州評彈

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第2張

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
  作爲列人國家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說部是1980年代我國的民間文化工作者在滿族聚居區透過田野調查發現的口傳敘事性長篇說唱文學。據初步掌握,目前尚有三十餘部說部作品存在於滿族民間,已經記錄整理的僅有十一部。由於滿族說部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的,因而傳承人對於說部作品的活態儲存十分重要。

但是在1980年代初的田野調查中得知,這些傳承人多爲年過六旬的老人,當時尚有二十餘位健在。2002年黑龍江省東吳縣沿江鄉四季屯78歲高齡的何世環老人,還能用流利的滿語講唱《尼山薩滿》,不過其他傳承人都用漢語講唱。自1980年代以後至本世紀初,滿族說部的傳承人已有十七八位相繼謝世,瀕危狀況相當嚴重。立即採取措施迅速搶救、有效保護這份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透過總結人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可以看出,保護的方式大體說來不外兩種,即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前者是以往保護工作慣用的方式,後者是國內外着力攻堅的新的方法。

我們認爲,口頭文學屬於集體創作,凝聚着民間的集體智慧,承載着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觀念、精神需求、價值體系,具有潛移默化的約定性,構成一種無形的行爲規範,對於子孫後代的行爲方式不乏引導作用。有鑑於此,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以一種自然的形態生存,最理想的保護方式就是使其繼續存活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傳承於人們的口耳之間,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活魚還要水中看。”

但是在我們國內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剛剛起步,亟須在具體操作中發揚首創精神,摸索可行的做法、探尋成功的經驗。爲了在滿族說部的保護中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創造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動態傳承的適當環境,二是要有動態傳承的後繼傳人。

應該按《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的精神,儘快創立滿族說部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便爲滿族說部的口頭傳承和持續性保護提供寬鬆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還應加大對滿族說部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力度,提供切實有利的條件保證滿族說部能夠以師帶徒活態傳承。

除了動態保護的原則以外,靜態保護的原則也是不可偏廢的。新的發展時期以來,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爲我們國家對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及時搶救、系統整理的一次最爲壯觀的文化工程。

至於對滿族說部的靜態保護工作,到目前爲止文字記錄的成績也相當可觀,已經搶救記錄、正在整理成文的十一部說部作品其篇幅已達600萬言之巨。

就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滿族說部的保護方式而言,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互聯網的發展,在語言、文字、圖像共同傳遞資訊的所謂“讀圖時代”,靜態保護也要有所創新。應該把錄像、錄音、攝像引人保護工作的始終,對於滿族說部進行立體的記錄,以便完整而恆久地保留其活態存在情況下的原真性面貌。

可能你也喜歡:
  委婉纏綿的戲曲淮紅劇
  民間傳統武術—何家棍
  獨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mq4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