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二十四節氣 >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是什麼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即是講究季節變化,也是說明人體在變化,像是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就是說的人體變化,本期二十四節氣就帶你一起去了解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是怎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是什麼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鬥指艮,雨水正月中鬥指寅。
  驚蟄二月節鬥指甲,春分二月中鬥指卯。
  清明三月節鬥指乙,穀雨三月中鬥指辰。
  立夏四月節鬥指巽,小滿四月中鬥指巳。
  芒種五月節鬥指丙,夏至五月中鬥指午。
  小暑六月節鬥指丁,大暑六月中鬥指未。
  立秋七月節鬥指坤,處暑七月中鬥指申。
  白露八月節鬥指庚,秋分八月中鬥指酉。
  寒露九月節鬥指辛,霜降九月中鬥指戌。
  立冬十月節鬥指乾,小雪十月中鬥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鬥指壬,冬至十一月中鬥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鬥指癸,大寒十二月中鬥指醜。

二十四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爲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之也。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五行非五材,五行是指氣的5種運動方式。五行是透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的自然界一年之中氣的運動變化規律。

從物候觀察,春季是氣的展放運動控制或主導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動,便名以“木”氣;夏季是氣的上升運動控制或主導着生命活動,便名以“火”氣;秋季是氣的內收運動控制或主導着生命活動,便名以“金”氣;冬季是氣的潛降運動控制或主導着生命活動,便名以“水”氣;而長夏是氣的平穩運動控制或主導着生命活動,便名以“土”氣。五行之間,以季節爲序,相資生、相養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爲序相制約、相抑制,叫五行相剋。有相生則不會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剋則不會造成某行的太過,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態。

五行的屬性和歸類伴隨着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着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着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氣的運動形式和特性各是什麼?將自然界萬物用五行進行歸類的依據是什麼?古人是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來研究的。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生活在北半球的華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時,很容易觀察到北斗七星的週日視運動和週年視運動。就週年視運動而論,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時分指向東方時,地面上則是春季;指向南方時,則爲夏季;指向西方時,則爲秋季;指向北方時,則爲冬季,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對應的來歷。

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是什麼 第2張

東漢張仲景着《傷寒論·傷寒例》中,就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記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個大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氣以及七十二候的關係。可見以觀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四季和節氣的方法,是由來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確的,這在《傷寒論》中稱之爲“鬥歷”。仰觀天文,斗柄指東;俯察地理,地面爲春。在這個季節微風和煦,冰雪消融,種子生根、發芽,草木根鬚下伸、枝葉上層。蜷曲成團而冬眠的熊,在春風的呼喚下,爬出樹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盤成圓盤而冬眠的蛇,被春風喚醒,伸展身體,慢慢爬出了山洞,開始了一年的新生活……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春季陽氣布陳、發散、發陳的論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氣的展放、疏泄運動控制或主導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因樹木的根鬚和枝條皆喜展放條達,故古人便將氣的展放、疏泄運動形式,以“木”來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並不是指具體的樹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氣的展放疏泄運動。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中醫學裏,稱肝和春氣相應,也就是說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氣的疏條展放之氣相應,臨牀透過調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療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療婦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但有的書上說肝主“升”,春氣主“升發”,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氣主生髮、展放,則是《黃帝內經》的本義。斗柄指南,地面爲夏,氣候炎熱,草木在地下的根鬚長勢明顯減緩,而在地面上的枝葉則繁茂生長,動物更加活躍,自然界一派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

五行的生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五行之間,以季節爲序,相資生、相養助、相促進,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比相生”。

春季木氣的展放,爲夏季火氣的上升創造了條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氣的內收爲冬季水氣的潛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火氣升至極點,必將停止上升而轉爲穩定,叫火生土;長夏土氣的平穩,隨着秋季的到來,則將轉爲金氣的內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氣潛降,生機閉藏,則爲來年春季木氣的疏泄展放蓄積儲存了能量,這就是水生木。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制約、相抑制、相剋制,叫五行的相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間相勝”。

  誠然對五行生剋的解釋,也有從五材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聖心源》裏說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黃氏所說的“氣”,就是指氣的運動,“質”則指具體的材料或物質。故黃氏進一步說:“相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溼,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溼;金氣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摻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雖然在有些細節上和前面的解釋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從氣的運動形式之間的養助、制約關係來認識五行生剋的本質。五行之間,有相生則不至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剋則不致造成某行的太過。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於是植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動物有了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運也就是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傷寒卒病論集》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儘管有人認爲這段話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張仲景的原話,但肯定不是現代人的話,可見古人顯然沒有把五行當作地球上的5種具體材料、物質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萬事萬物的氣的運動規律,甚至稱其爲“五常”。由於五行學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觀點,甚至在運用五行對自然界以及人體臟腑器官的分類上,出現不同的認識,這完全可能並且客觀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原本是古代人類研究天地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中醫學是依據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來預防和診治疾病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jieqi/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