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你知道哪些? 惠州人過年習俗

你知道哪些? 惠州人過年習俗

  過年的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貼對聯,團圓飯,發送紅包,穿新衣,拜年等。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惠州人的春節都頗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對惠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惠州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吧!

惠州人過年習俗,你知道哪些?

1、送竈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竈君神位,竈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竈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竈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竈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竈花插在香竈兩邊,令昏暗的竈壁熠熠生輝。竈君坐鎮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竈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於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竈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竈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竈君不敬的事(如在竈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摺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竈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後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竈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2、忙年關
  送竈後,人們便爲過年而忙碌,俗稱“忙年關”。其做法大致有清潔掃除、自制油角年糕、買年貨、買年畫、貼春聯等。一般清潔的日期定爲: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掃瓦面牆角,年廿七、廿八,將室內各物洗滌,擺放好,可有可無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應用物要放置規範美觀,隨後是全屋連同屋前後的地方都大掃大洗一遍,乾乾淨淨迎新年。
  過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過年前準備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須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傳的歇後語:“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見它在春節期間的普遍性,此外,還有炸糖環、蛋散等,特別糖環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勻後,靠民間的木刻印模印出來再放到油鍋去炸到金黃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慾。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昇”。不但有客家人喜歡的蝦米蘿蔔糕,還有馬蹄糕等,有的還蒸發糕、水。

至於買年貨,除了購一些拜神用的紙寶、香燭、爆竹等物,津絲、池菇、冬姑、腐竹、魷魚、髮菜、蝦米等都是必需的。而過年要吃點“臘味”也是惠州人的習慣,“臘味”是年前纔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金銀潤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貨,除了糖果之外還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買新衣、新鞋是萬萬不能忘記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過年的標誌之一,即使窮人,借錢也要爲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舊些倒無所謂,吃的東西少些亦無妨。

年畫、春聯,年廿九就要貼好,年畫主要是貼大廳或房間的牆上,年畫種類繁多,有歷史故事、戲曲、山水花鳥、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機印,看各人喜歡而定,春聯貼在大門與房門兩側,竈君與地主神位也要貼新寫的大吉紅紙。自竈君上天日起,幾乎處處都有人寫與賣春聯,有用墨水寫,也有用金粉開膠水寫金字,其內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則多貼“恭喜發財”等。門神是守大門的,多是畫武將,兩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貼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語“貼錯門神”大家有意見,不和好之意,就源於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髮店理髮,女人也要洗淨頭髮。年廿九是市場、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業迎新年,各人的購物都少不了的是:買一把帶根鬚的生菜和一根帶須帶葉的甘蔗,寓意“生財”“從頭髮到尾”。生意人家還特別要買條生鮮的大鯉魚寓意“生意興隆”;一般人家多買二條土鯪魚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這叫“責年”,責即壓的意思,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買盆年桔、臘梅,菊花之類點綴客廳迎春。

團年飯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爲豐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難得人齊團聚,三牲與各式美味應有盡有,但最忌“炒魷魚”(意被人家辭工),因此絕對沒有炒魷魚這一味菜的。吃過年飯,小孩即洗好澡,滿街跑,顯示他們的新衣服;大人團團圍坐論生活、談人生,也要再環視全屋,看有無疏漏(即有無過年準備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歲,備好爆竹、香燭,零時差一分,即要燒爆竹。此時家家爆竹齊鳴,此起彼復,硝煙瀰漫紅紙飛揚,滿街紙屑(幸好此風俗近年已消除)。

3、過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當一年吃素敬神之說”。初一大人小孩要給長輩拜年,老者要給晚輩派“利是”。有些年紀大的人沒結婚,他(她)也會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給其晚輩。初一的禁忌較多,主要有:不要掃地、不要打爛物品,見面要說吉利話等。萬一不小心打爛東西或吃飯時小孩子無意跌了筷子,也要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筷落(快樂)”;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即在旁說:“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諒他吧),以此趨吉避凶,是過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聰慧。

初一這天,惠州人舉家出動,到西湖、白鶴峯、東坡祠踏春,到元妙觀、準提閣許願還神、燒香,到處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稱“開年”,主要是走親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豐盛。初二後可免去過年禁忌,即掃地搞清潔、洗澡等。商家更習慣在這天擺酒席請員工吃飯;如要辭退工人,也是在這天提出,夾一塊雞肉到你碗中,再給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辭退。

過了年初五,年味已減。到初七,又稱人日,氣氛又回升,也是百姓傳說要出去遊玩避災難的日子。當日大家喜歡結伴到街上或本地景點郊遊,人人帶些小食品,隨處吃喝玩樂,倒也其樂陶陶。
  正月十五稱爲元宵,鬧過元宵節,民間意義的春節纔算結束,各行各業又開始辛勤勞作。元霄主要特點是當晚大擺花燈、擊鼓樂、大巡遊、舞龍舞鳳舞獅,還興高采烈猜燈謎。當晚,年青人最爲高興,因爲元宵節又稱中國的情人節。在“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中,年青人可以遊玩通宵,整夜不歸也不會被大人責備。

四、舞龍
  惠州民間習慣在春節喜慶之時舞龍,年前多要到元妙觀“開眼”、搶青,而後正式舞龍,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臘月五日才結束,這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直至抗戰時期皆甚行。
  舞龍是中國民間傳統“耍龍燈”的一種,是春節時的一項傳統活動。舞龍始自何時,史載不詳,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龍、鳳、麒麟、龜稱爲四靈,而對龍崇拜和信仰的歷史則更爲悠長。據記,我國漢代便有了龍舞,多爲戲龍和舞龍。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夢樑錄》中記曰:“草傅成龍,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這就是一種舞龍。
  惠州民間的舞龍爲典型的廣東風格,疑從廣佛地區或潮汕地區傳入。所舞的龍由自己扎造。以竹料爲主骨作架,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紮好的龍,龍頭往往重達25公斤,龍身長13丈。舞龍時,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龍頭,十餘人舞龍身龍尾。動作包括行龍、穿龍架、跳龍門、打龍餅、臥龍待後有“獵龍公”和“派龍貼”。惠州舞龍不僅在中秋和春節等喜慶活動中出現。按以前的習慣,凡扎造好新龍之日,以及自然災害嚴重的時侯,都有舞龍的活動,前者爲“成龍擇吉”,後者自然是“驅邪去災”了。
  據有關資料,惠州的舞龍活動,在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最爲興盛,清末至民國初年,更發展爲一種綜合性民間活動。除了舞龍外,往往伴以舞鳳、舞獅、舞鰲魚、舞雜水等。出龍時,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人)、鰲魚、鳳、獅、雜水(人扮的魚蝦蟹蚌等)爲序,最後爲龍。人數衆多,聲勢浩大,一路鼓樂不斷,龍飛鳳舞,穿街過巷,觀者如雲。舊時在惠州古城內凡一出龍,都是滿城轟動。有些老人,更是攜孫帶幼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意思是“望子成龍”,爲惠州民間一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舞龍活動皆不是官辦,多是一街一龍,由居民自發組織扎造和組織活動。在經濟不甚發達,居民多屬窮苦的狀況下,組織起規模如此大的舞龍活動,是令人驚歎的。此俗在廣東的佛山地區、潮汕地區均有表現,形式相近,但惠州民間舞龍的組織形式,舞龍時的“獵龍公”、“派龍貼”等,均頗有惠州地方特色。

五、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做騎是獅,隨着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着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鬍子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樑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爲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着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爲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爲“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標籤: 習俗 惠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9y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