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南方北方大不同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

南方北方大不同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算是同住一個藍天下,每個地方的風俗特色還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在春節時,各地的吃的習俗更是五花八門,但總的來說都有着各地的美食特色。那麼,今天來看看傳統節日盤點南方北方各地過年吃什麼?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過年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爲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是漢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農曆的正月初一現在定名爲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爲30日,月小29日),稱之爲“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爲過年。

節日時間
  在漢族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並且小年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日子分別相差一天。

小年
  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竈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爲了讓竈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竈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竈王畫(畫上畫有竈王爺和他的太太竈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擡頭)。
  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遊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曆二月二(龍擡頭),年纔算過完。

年的來歷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曆”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佈改陽曆1月1日爲“新年”,但在漢族民間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爲“過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雲裏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啓鈐爲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第2張

直至1914年爲接軌西方曆法纔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曆1月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爲“春節”。2013年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裏,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曆元旦,是漢族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祕書長王賢友說,改革開放後城鎮化、資訊化浪潮也在改變源於傳統農耕社會的春節,如傳統過年儀式簡化、部分人改到飯館吃年夜飯、上門拜年變成電話或網絡拜年等。“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王賢友說。

在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當前,春節已走出國門,成爲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同西方的聖誕節,春節成爲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石雲裏認爲,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透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國家魅力,在春節“百歲”之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年的傳說
  話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

這一年,村裏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地聽着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裏的老者帶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着一些從竹林裏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它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裏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着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着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裏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爲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裏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

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裏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裏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裏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裏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爲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爲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第3張

因爲“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節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爲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三十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着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南方過年吃什麼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中國人過春節,或稱過農曆新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主要是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如果是炒年糕,上海人在調味品中,喜歡放一點糖。感到更好吃!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爲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過年吃火鍋:
  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過年不少人喜歡吃火鍋,一來無論葷素,各種美味都可以在火鍋中吃到;二來過年吃火鍋寓意紅紅火火,討了個好彩頭。很多火鍋餐廳特意在春節期間推出春節套餐,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特色火鍋,暖意融融,氣氛也不錯。

魚頭火鍋:吃魚頭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一個鮮美的魚頭,有時候價格甚至高於魚本身。魚頭的吃法,如今最流行的還是火鍋,尤其是重慶麻辣味的,輔以川味獨家特製的豆辣醬,上桌的瞬間就能聞到撲鼻的香氣,吃起來則辣而不燥、鮮而不腥、入口串香、回味悠長。想嚐嚐這火鍋,可以去譚魚頭試試。

涮涮鍋:涮涮鍋的特色就是一人一鍋,它口味清淡,以味噌與昆布高湯等爲湯底,依個人喜好搭配食材。醬料是涮涮鍋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花生醬、芝麻醬、芥末,還可以用生雞蛋做醬料。

陶鄉涮涮鍋就以此打響招牌,即將雞蛋的蛋黃與蛋清分離,將蛋黃放入醬料中,將涮好的主料直接蘸着吃;而牛肉、羊肉在涮鍋前先蘸上蛋清,這樣會使主料更潤滑爽口。

涮羊肉:傳統的涮羊肉都是蘸着小料,且其配料繁瑣,加之羊肉的腥羶不被南方人所接受,爲此,有些創意的商家便在此基礎上進行革新,開創“不蘸小料涮羊肉”食法,即用幾十種滋補中草藥製成鍋底湯料,從而在去掉羊肉腥羶味的同時又保留了其味道的鮮美。小肥羊就是其中之一,搭配店裏的“烏珠穆沁羊肉”,實在是珠聯璧合。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第4張

吃魚:
  “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憂鬱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後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爲人們所淡忘了。

過年食魚的習俗,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似乎有一個潛規則。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爲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餘”。有的地方,年飯時吃魚,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

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着貴賓或長輩,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將魚肚對着他,贊他肚裏有墨水,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講魚脊對着他,誇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樑。

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魚頭對着誰、尾對誰,擺下後不可再端動。魚頭所對的人“剪綵”,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隨後大家纔可以動筷,熱鬧氣氛,歡語一片。

吃湯圓:
  元宵在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爲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

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廣東人過年吃什麼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第5張

福建人過年吃什麼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麪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上海人過年吃什麼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爲這象徵着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於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爲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北方習俗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盤點各地過年吃什麼,南方北方大不同 第6張

重慶人過年吃什麼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爲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麪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裏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爲“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糉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爲“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着“生活甜蜜”、“新年發財”。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裏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新疆人過年吃什麼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麪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過年吃什麼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安徽人過年吃什麼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爲“抓錢爪”,意味着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麪條,叫“錢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爲“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爲“和氣生財”。

標籤: 北方 南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7vv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