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墊江鄰水馮氏族譜 探究馮氏一脈發展史

墊江鄰水馮氏族譜 探究馮氏一脈發展史

  探究馮氏一脈的發展史,爲您整理墊江鄰水馮氏族譜錄。馮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從古至今人才輩出、令人側目。馮姓在全國總人口有800多萬,追溯其根源馮姓是典型的貴族後裔,血統顯赫。
探究馮氏一脈發展史,墊江鄰水馮氏族譜
  續譜聯絡組

  聯絡組 聯絡員

  九龍區 子清、福祥、國華、精良、炳良

  風埡鄉 銀成、全宗、宗華、永高、永科

  九峯鄉 宗文、宗成、永清

  袁市鎮 海和、玉章、懷宗

  關河鄉 達金、喬華、全宗立廷、仁凱

  龍橋鄉 永昌、華宗、全宗

  兩河鄉 志宗、子清

  豐禾鎮 宗德、正宗

  涼山鄉 宗國、宗林

  第灘鄉 達用、喬木

  復盛鄉 正權、贊國、德超、華喬、永善、宗權、宗文、啓喬

  八耳鎮 永常、長髮

  石永傎 友喬、銀成

  荊坪鎮 永風

  古路鄉 宗發、鐵宗

  柳唐鄉 長河、志才、永昌、喬琪

  石滓鄉 睦宗、正賢、書德

  興仁鎮 泯棕、元德

  城北鎮 達榜、義宗、喬民、宗發、喬生、海河

  長安鄉 國安

  冷家鄉 宗傑、良成

  城南鎮 喬銀、宗合、仁貴

  合流鎮 仁超、仁良

  太和鄉 宗倫

  大竹二郎鄉 宗文、宗懷

  大竹雙拱鄉 全均、仁浩、裕祥

  大竹清水鄉 宗仁、裕倫

  大竹金雞鄉 喬俊、宗武

  大竹張家鄉 路長

  江北大盛鎮 宗樹、永偉

  長壽葛蘭鎮 小康

  墊江澄溪鎮 賢棟、賢彬、達輝、達銀、喬普、喬雲

  墊江白佳鄉 正忠、正祥

  墊江平山鎮 建國、運禮

  族譜序
  四川大學副教授 德育教研室副主任 馮永德

  族有譜,國有史。國史,朝復一朝,以記興衰、發展;族譜,“諸之百家”無不公認。譜敘其祖源流衍,昭穆世次。氏族史與民族發展史、地方誌史和國家歷史,都是人

  類社會寶貴遺產。它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愛國熱忱,都具有重大作用。

  我雖然是鄰水籍人,青年時期離家在外,對家鄉又是特別吾族整個歷史知之極少,今昔展閱一大又疊馮氏族譜資料,覺得頗有價值。這是經過許多熱心家族事業的族人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年取得。在新續譜諜即將出世之際,家鄉族衆委我重任,確難推卸,僅寫一點感受,以鑑後人。

  新的譜諜問世,是一件艱鉅而又繁重的工程,苦在當代,功在千秋。年少的及未來之子孫,要深知我們的祖先之來龍去脈,父子相繼,代代相傳,以至今日之不易,也可以深思自己處在何位置?欲能奮發圖強,讀書育人,使更多的爲國爲民、爲人類社會多作貢獻,出類拔萃。這就是我的一點期望。

  譜志包括了有史以來可考的年有馮氏人物,良莠俱陳,只寫實而不評論,着眼於血緣關係,不以政治分野。乃是作者辛勤筆耕,秉筆直書,沒有刪去任何一個曾經有過劣跡的歷史人物。希望族人理解,其目的是尊重歷史。

  這本譜,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如實系統地記述馮氏族史和現狀。認真做到法古而不泥古,繼承又有創新。它準確地反映出我族的歷代精神和特徵,古今兼備。雖然並不完美盡善,畢竟爲馮氏族人提供了一部可借鑑的比較完整而系統的文獻。它有存史、育人和鑑前啓後的作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比較老譜更加完整,基本上把上川始祖萬武之後裔,一代一代理順世次,概括了各個分支譜的全貌。惟願它能喚起族人,代代傳頌,永駐春天。

  我這個久居外鄉的鄰水人,與故鄉相距千里之遙,本不敢發言,但又說了這麼多話,一是回贈族人的厚愛,二是完成故鄉族人對我的殷殷囑託。

  但願我氏族中,在未來的歷史長河裏,同心協力,艱苦努力,奮發圖強,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以較快更好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各類英才,爲馮氏族人爭光,爲人類社會作貢獻。這就是我的願望。

  續修敘
  編修宗譜,華夏各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氏族有譜,猶地方有志,國家有史,名人之有本記、世家、列傳。國家史、地方誌,不記不編,不知興衰、發展之由。氏族譜志,同樣不續不敘,則爲人父、子、孫者來自何處,不識其源,而亂世次,如侄不識叔、史不知弟,遇若途人而混戰,故珍珍斯譜,以永其傳。百家姓譜史聚沙成塔,集成地方誌史,民族發展史料。志、史、譜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文化遺產,都具有重大作用。

  孫中山雲: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團聚擴充到國家民族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1958年3月,毛澤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上講:“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爲人文地理提供寶貴資料。”1961年11月,國家檔案局、文化部發出通知中指出:“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譜諜蘊藏着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正確地認識、理解編修譜志,是光大譜學,絕非是灌輸延承封建意識、助長風水迷信、變相宣傳血統論。它是一門研究新時期社會科學的科學。

  馮氏,乃中華民族中的一大姓氏,僅鄰水地域而言,數百年來系望族之一。而吾族譜諜早在清代嘉慶七年馮愷思譜成,到了光緒元年才印出木刻本。隨後各支族也在不同時期復錄了譜諜,均是手抄本,而且傳抄中有誤。可見先祖譜敘之艱辛。這些

  老譜離今雖有二三百年,但讀起來,仍覺興奮,頗有價值,它畢竟是先祖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時過千秋,其內容也早已成爲歷史的陳述了。在漫長的歲月裏,經過朝政更迭,人丁繁衍、遷徙,宗支演變,有的斷代失考,不知祖名支脈。迫切急待續修一部新的、比較完整和全面綜合性的新譜。若無視“搶修”毫無疑議,族史將永遠斷代失考。此次修譜難度雖大,但都是吾族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既光榮而艱鉅,我等知難而上,立誓修譜,敬獻餘力。

  由是觀之,續修譜志之重要、緊迫,基於尊祖敬宗傳統,旨在光大馮氏族譜文化,有益於上傳下教,瞭解馮氏的發展史。繼八九年馮氏部分族人在清明節祭趙氏祖墓時,衆族盼望續修新族譜的要求下,九龍特生、子清、國華及城北宗友、柳塘詩榮等熱心之士,欲先修譜,但終歸一地或幾支之譜,難恬始祖發源之全貌。先覺者世宗與詩榮商確並舉薦宗銀出面,召集城區馮氏族士代表會議,於一九九七年七月組建《鄰水馮氏族譜編委會》(前身爲籌委會),並相繼設立專職編輯人員。在各鄉、鎮的境外鄰近縣建立34個聯絡網點,聯絡員90多名。在編委會統一指揮下,衆志成城,同心協力,不計得失,共商良策。將近二十個月在境內三山兩槽及周邊羣縣,爬山涉水,搞嚴寒酷暑,走院串戶,採集資料,訪古問今,並向省、縣外族人發函聯繫,均受到族人熱情支援和參與。

  馮氏宗族,歷代仕宦、名流源源不斷,人才輩出,老譜多有記載。而續譜重在盡力理順入川始祖發源各支脈世系;選錄近代聞人,記述現代志士、英才和從事各項事業的後起之秀,以爲後來者借鑑。

  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本着“以史爲鑑、以史育人”的宗旨,辯證對待前輩“睦宗族,正人倫、端風化、敦孝悌”的傳統觀念,刻意在理順馮氏近代、現代血緣關係基礎上,採精擷萃,認真發掘家族深遠悠久的歷史淵源以及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國爲民的奉獻精神,使之留存譜諜,激勵族人奮進有;續編這本新譜,本着現代要求,以橫排豎寫,述而不論;世系一章,載始祖萬武后裔四世應春、應龍、應禎三房;聯宗合輩一章,墊江高豐、黃沙、龍風及倒水橋、馮家;本譜的修成,參與者盡心盡力,自覺上無愧於祖先,下;馮氏族譜編委會;姓氏由來及祖籍源流;第一節姓氏由來;馮氏世系遠派出有熊氏,黃帝之先(即母系氏族)姓公;第二節祖報國爲民的奉獻精神,使之留存譜諜,激勵族人奮進有爲的功能。這樣,才能不負時代對我們這一代續修譜志的要求和衆望。

  續編這本新譜,本着現代要求,以橫排豎寫,述而不論,貫通古今兼顧的原則。史料廣泛徵集,反覆考證,重在事實,去浮詞,擇要錄取,文語力求通俗。對老譜生、難、繁字和夾漢字,以簡化註釋,便於閱讀。全譜共分六章十節,除附錄外,加前序、續修敘和後記。在研讀二十一本以上老譜的基礎上,對其篇章作了精粹錄用,以儲存先祖的文風遺着。缺乏資料而又無從考實和不達列譜條件之名人,只好割愛。尚希相關族仁原囿和鑑諒。

  世系一章,載始祖萬武后裔四世應春、應龍、應禎三房開支至現代二十八世及柑子太和、石滓六角丘世系。由於篇幅有限,絕大部分祖名未記載生辰和卒世時間及葬地。附此註明,以備後考。

  聯宗合輩一章,墊江高豐、黃沙、龍風及倒水橋、馮家堡、馬廊邊等支族,在近幾年先後聯宗,按鄰水八十字輩合輩序輩,將其合譜記要載入本譜。基本上川東地帶達到了統一。

  本譜的修成,參與者盡心盡力,自覺上無愧於祖先,下能遺澤子孫;爲馮氏宗族、爲中華民族地方氏族文化集存,做了一件的益的事。但願若干年後,吾族後起之秀再事續修更臻完美。謹以爲敘之際,向族內外年有關心、支援並參與編修的同仁、志士,表示誠摯的謝意。

  馮氏族譜編委會

  姓氏由來及祖籍源流

  第一節 姓氏由來
  馮氏世系遠派出有熊氏,黃帝之先(即母系氏族)姓公孫,帝母生於姬水,後姬姓

  派軒轅黃帝故姓姬氏。帝的曾孫高辛氏妃姜嫄生后稷,高辛氏以長子后稷繼位黃帝爲周始祖,周武王將他的兄弟畢高公封於當時的馮城(即陝西省興平東南的槐裏),享用那裏物產。傳至十八代孫畢萬,因伐霍有功,仕晉獻公,將馮字去右邊的耳旁,始姓馮(馮字右邊的耳旁等於一個邑字,即地方,古代的古字中右邊的字大都與地名有關,總是省去邑旁後作姓)。此爲我族傳根本。

  第二節 祖籍源流
  畢萬傳後裔馮正乾,世居陝西后移河南(今江蘇淮安市)元慶(今江寧)縣,進士出生,仕任湖廣黃州府(號三楚,古曰荊州領十五府十七州,首府武昌)知府,後升封鄭國公名卿內閣兼管護廷候,朝政變革,自甘安流浸也餘心甚幸,落業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落安鎮高幹堰大牛角壪,卒葬牛棲山乾山巽向,妣黃氏,餘氏葬左右。黃、餘氏生四子,西漢元帝永光元年生長子馮異,異祖自幼聰慧過人,成年後文武經緯,累着功勳,哀帝(劉欣)時擢穎川(淮陽縣、陳州府)父城(寶豐縣)令淮旭候。更始帝(劉玄)時異祖擢穎川郡(許昌)椽兼五縣,佐光武帝(劉秀)誅滅王莽,帝論功不伐,稱爲大樹將軍,建武九年癸已春月發封穎陽侯,率師徵西,次年甲午(公元34年),封夏陽侯,戰記亡陵寢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景村溝,墓前有牌坊。正乾祖的湖北嫡系後裔馮萬武(字若經),南宋時進士,仕北直真定府(正定市)知府,南宋末大戰,而改官填室西川(今成都)又徙居渝城(重慶)未仕,卒葬府堂後桂花園。妣趙氏益祖攜帶五子皆同萬武祖入川,僅攜帶九四、九五兩子由渝相宅鄰水懷遠(今復盛)鄉寶谷山坎下老虎溝大屋咀落業。鄰水裔人尊爲一代祖,趙祖卒葬中咀,享年九十六歲。二代祖九四乏嗣,與趙祖母同墓,妣倪氏葬盧家灣宅後,九五祖既得鄰水,仍往來重慶,卒葬桂花園與萬武祖同墓,妣唐氏高葬中咀與趙氏祖同墓。九五生德盛,盛祖生四代祖應春、應隆、應禎三房開支。在五代彥字輩以下各代繁衍甚廣,散居本境一山兩槽及大竹、西充、渠縣、宣漢、墊江、長壽、江北等羣縣。

  炎、黃緣由考
  湖南、湖北省有個大湖,叫雲夢澤,南邊叫夢澤。相傳古代少典之子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兩人追戰蚩尤,蚩經不住炎、黃兩支部落攻打而被俘全部人、馬、財既而潰敗。

  爲了慶祝勝利,軒、神商議,由軒帶人動手築窯,神帶人砍柴做飯。由此軒的人築窯而滿頭都沾滿黃泥,神見了軒的模樣笑說:“你這個軒,乾脆叫黃帝好了”。神的人由於煮飯,而滿身和臉被燻烤成紅赤色。軒也發笑了:“你這個神莫笑我,你呀,乾脆叫炎帝”。

  又有說,火、黃是熊國少典一父異母所生兄弟,而後各領部落,其間有分爭戰。此時由蚩尤討伐,炎帝戰敗而投靠史長軒轅典帝合圍殲蚩尤。由此在中原大地出現聞名的炎、黃兩大部落的華夏民族,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

  史記《王帝木記》說:“黃帝乃熊國君少典之子,因母附寶生典帝軒轅於丘,居於姬水之濱,附寶氏之美人稱美姬,故制姬姓。

  而神農炎帝的生母神相貌奇異,不多爲少典國君所喜愛,故將神農、嬌氏置於姜江之濱,故炎帝以姜爲姓。

  黃帝敗蚩尤(黎族)之後,統一了中華,立下了不朽功勳,佔了絕對統治地位,黃帝軒轅親自察訪各地,發現古代部族園騰,黃河一帶有人建設有熊部族的”熊“爲圖騰,被黃帝否定了,要以”龍“爲圖騰。所以後人稱黃帝爲龍的傳人的說法。 史記載:黃帝三十而婚,有妻四,又說有六。原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發明植桑巢絲織布,人民逐漸擺脫了以樹葉、獸遮體的原始生活。

  黃帝還命倉頡造文字,上古時代人們都是”以繩打結記事“,隨着時代推移,生產發展,推動了人類由愚昧向文明發展過渡的歷史。

  還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有十四人得姓,就是被封國君,建立新的氏族,後這些氏族和其他氏族融合遍佈各地,繁衍子孫。因此,黃帝被除數世代子孫尊爲中華民族的始祖,銘刻中國人的心中。

  昭穆世次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族之的譜。族譜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得而混戰。則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則尊祖,知其之祖則愛已慎身修行積德,自不容以不謹亂世敗倫,由家族團結擴展到民族聚結,乃華夏之良好傳統。欲加尊愛,以永其傳。 以下是統一字輩後的排列:

  萬九德應彥 如文尚振秉

  廷元繼舉士 天開學大成

  賢達喬宗永 仁聖克志平

  宏才長能育 時兆泰和春

  積慶昭先志 貞修懋爾行

  連榮增秀髮 立本任芳聲

  肇澤綿嘉錫 延祥際宇新

  流光世濟美 俊選會昌明

  (一)原遺字輩:
  萬九德應彥,如文尚振秉,廷元繼舉士, 奇建克治新(後五個字未用,按新敘字輩起用)。

  (二)明朝後期由湖北移民傳入字輩:孟宗傳慶永,惟安道有昌,克忠廣弘志,象光景泰春(存不用)。

  (三)字輩一度出現混亂狀況:始祖馮萬武南宋末年(1279)入川居渝赴鄰,後裔按原遺字輩不亂,至元末(1369)年間第八世尚字輩以後,從第九世振字輩起至十五世士字輩,字輩就有些含混,如:四世祖應春的長房彥章(居大竹江水一帶)的後裔支譜上,第九世振字輩變成”世“,接下是秉、加永元再興、榮貴福祿安(有的是榮貴學大成或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裕……彥清、彥才、彥秀三房(大部分鄰水九龍一帶)後裔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排列的,但也有一些錯亂,如:有的將九世”振“字輩改爲”正“字輩,十三世”繼“字輩改成”立“字輩,十四世”舉“字輩變成”啓、舉“字輩不等。

  四世祖應隆遷大竹龍安裏,而大竹的支譜敘應隆遷墊江,墊江的支譜載:由於輾轉,前六世只知入川祖馮萬武,其餘祖名失考。其譜敘字輩是:金榮德驛友、天舜景文元,萬世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譜上有金字輩,但無祖名,將榮字輩排在萬武祖後列二世。

  四世祖應禎的後裔(散居豐禾、復盛、石永、興仁及鄰城周圍甚廣)。又分三譜:長房彥文一脈(稱一甲)譜上的字輩是從第九世、十世振秉二世爲”良、伯“,以下排序是”守從明一國、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二房彥貴祖的後裔(稱七甲),從十世秉字改爲”興“,以下排序是:加友良朝廷、貞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三房彥成祖的後裔(稱九甲),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只有個別字因音同字不同而誤用,如七世”文“字輩變爲”爲“,九世振字輩變爲”政“、或”正“,十世秉字輩變爲”興“。

  分三譜;(四)合族統一字輩修正情況:清康熙四十六年三月,;民國十六年(1927),馮梓榮在鄰水城馮氏宗祠自;上列字輩錯亂,經過先祖的苦心慮浸推敲統一定立起來;附:先祖字輩譯文;先祖制定的馮氏字輩,以五言詩句組成,數百年來代代;”很多品德高尚而又有才學的人,以他們的才德文墨能;全詩中心意思:說明我馮氏祖先希望和鼓勵後嗣子孫努;二十三世孫石永鎮喬榮意譯;時年七十分三譜。(3)戰禍平靜後,當朝爲了安民,一是再次移民,二是號召外奔的回籍,以插佔土地爲業減稅等政策。從此人丁繁昌,居徙遙遠,無時會晤,各支脈重新敘譜排輩。

  (四)合族統一字輩修正情況:清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大竹縣彥章祖後裔馮貴德(號懋官)赴鄰水拜趙氏祖(上川祖母)墳之際,與族紳天從(號永吉,貢生)、國琪(號以德,歲貢)、志章(號子程、舉人)、懷貞(號際泰,貢生)、士襄力(號養素,貢生)、會一(號遠升)及天雄、天朗、天敘、敘安等聚於復盛寶谷山(馮氏發源地),與會集議:謂屬一祖脈傳,未免相疏,以一甲(彥文祖後裔居住地)支譜的天字輩(天顯奇一,即原遺字輩後五個字的第一個字奇)爲始,下接取新敘的天字輩,即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至時兆泰和春和字章祖起草的吉慶昭先志至俊選會昌明後四十字輩,依次取之,庶無錯亂之弊。

  民國十六年(1927),馮梓榮在鄰水城馮氏宗祠自治會上提出:原字輩:“仁壽克中存”,其中的壽字原本是聖字,當時不能用,恐犯朝廷而用壽;中存兩字與先祖的成字或宗字雖字義不同,其字聲相似,恐年久混淆,應改爲治平二字;鴻(有的譜寫成洪或英)才長南毓,應更改爲宏才長能育。赴會代表拍手透過。

  上列字輩錯亂,經過先祖的苦心慮浸推敲統一定立起來,沿着譜輩取世無疏,爾疆接見,位屬公孫叔侄史分明。鑑於個別地域已經用了永與裕、聖與壽、中存與治平的字輩,則接世系推算。

  附:先祖字輩譯文
  先祖制定的馮氏字輩,以五言詩句組成,數百年來代代相傳,至今已用到近三十世,現將全詩大意譯於後:

  “很多品德高尚而又有才學的人,以他們的才德文墨能夠掌握和振興時政。只要朝

  廷不斷薦賢用能,而最高權力者又積極興學,那麼這些人,一經學習就會有偉大的成就,在我馮氏宗族裏具有高尚德行和才華的人會永遠存在的,憑着他們的德育智能,是完全可以振興和服務於人類社會。若我馮氏族中長期不懈地培育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將時時預示着定能染出安泰祥和的春天來。”

  全詩中心意思:說明我馮氏祖先希望和鼓勵後嗣子孫努力讀書,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爲馮氏宗族爭光,爲人類做貢獻。

  二十三世孫 石永鎮喬榮意譯

  時年七十二歲

  馮氏歷代名人

  引言
  馮氏宗族,從夏商以來,歷代仕宦、文人倍出;近代革命烈士。建國英才,如雨後春筍。在各個時期,馮氏宗族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估出了畢生的貢獻。茲將簡列,以鑑後嗣。

  第一節 清代及以前各朝科名、宦錄

  (1)春秋戰國
  馮子簡,能斷大事,封鄭國卿。 馮緩容,孟賞君收備於闢梵卷市義。 馮權,孟賞君客事列史 馮亭,孟賞君客事列史。

  馮正乾,進士,任知縣後升湖廣黃州知府。

  (2)漢朝
  馮唐,封威齊王。 馮國馨,十二名臣。

  馮奉世,威振西夏,賜爵關內侯。 馮敬,封信國公。

  馮漢東,封宰相。 馮選烈,十八學士,封太保。

  馮靈讓,封宰相,萬壽宮功臣。 馮芝圻,翁閣功臣,任琉球書。

  馮孜景,戶部主事,仕福建詔武知府。 馮異,佐光武帝滅王奔,列二十八大將。 馮良,漢安帝詔徵封臣不任,學識淵博,隱居設館育人。

  馮直,漢順帝舉任將軍。 馮衍,凌雲賦以自勵。

  馮立,封西河太守,一般廉潔。 馮行已,列洛社耆十三人。

  馮錕,封廷尉,賜銀不收,深受百姓擁護,人稱立、錕爲大馮君。

  馮芳,列西元八校尉。 馮羨,列八史。

  馮源,進士。 馮邦求,宣和蜀進士。

  馮震武,蜀漢進士。 馮寶佑,蜀漢進士。

  馮寅啓,蜀漢進士。 馮子備,蜀漢進士。

  馮德選,十八學士。 馮七,晉授沙中介,奇薰萬里。

  馮禮,立誓小方着書。 馮誕,北魏高祖之妹安樂公主附馬都尉。

  (3)唐朝
  馮輯,政和進士,仕文閣學士,右中大夫。

  馮勝,開國輔臣,仕進榮大夫,右柱國參軍衛國公。

  馮豹,道德可欽,設教麗山之下。

  馮信,託青以辭,公孫述之詔。

  馮定,端疑若植,端疑錦之稱。

  馮德明,唐大學士,封果信公。

  馮謝,封威王。

  馮去非,封魏王。

  馮宿,狀元,與大文人韓愈同榜,美稱龍虎榜。 馮期,進士。

  馮子修,進士。

  馮與,進士。

  (4)五代十國
  馮道相,進士。

  馮可道,進士,任五代亭。

  馮道南,任兩朝良將。

  馮萬寶,九卿科道。

  馮道根,任左將軍。

  馮文粲,任雲南總督府總督,在宋朝又任總兵。

  (5)宋朝
  馮京,顯書簡冊,與王尊等三狀元編輯《史記》。 馮相國,任三朝震齊侯。

  馮休,漢、周兩朝良將,後真帝詔聘不任,隱居着書。 馮允,任推步校尉,行進尚書。

  馮行仕,封節義公。

  馮異靈,封章公將軍。

  馮詩運,附科解元,侍郎中。

  馮允錕,行通尚書。

  馮元清,推步校尉。

  馮歲禎,封太子太保。

  馮玉芝,任廣西總督,封震齊侯。

  馮澗,身歷三朝震齊侯。

  馮益相,任五洲總督。

  馮允,進士。

  馮堯廷,進士。

  馮淵,俠士。

  馮萬武,進士,任真定府知府,宋末居(四川)重慶。

  (6)元朝
  馮仲山,元朝初舉人,任果州流溪知縣。

  馮銓,封太子太保。

  馮騎,任輸林院士。

  馮漢東,宮廷宰相。

  馮景泰,戶部主事,任福建知府。

  馮方列,西元八校尉。

  馮立,家起三千地,無私推於昆友,封魏王。

  (7)明朝
  馮國用,封魏王。

  馮勝用,封魏王。

  馮欽,任兵部右侍郎。

  馮守,任戶部右侍郎。

  馮琦,掌朝書祕。

  馮從龍,進士,九任兵部、吏部武選,陝西、山東按擦;馮彥章,進士,任宛平知縣,大竹縣訓導,葬學宮;馮任,任山海親巡撫;馮允中,鎮守山西大通,封總兵;馮夢禎,文章與唐代胡瞿闢載入四書;馮天貴,封太子太保;馮龐,兵部尚書;馮震,禮部總大夫;馮崇,封東齊王;馮陽,封東閣學士;馮時崇,封太子太保;馮伸已,任柳州府名官;馮慆,進士;馮福謙,舉人;(8)清朝;馮漢馮從龍,進士,九任兵部、吏部武選,陝西、山東按擦司,湖廣佈政司,吏部天官。鄰水關河人,卒葬鄰水城南門外烏龜碑。

  馮彥章,進士,任宛平知縣,大竹縣訓導,葬學宮。

  馮任,任山海親巡撫。

  馮允中,鎮守山西大通,封總兵。

  馮夢禎,文章與唐代胡瞿闢載入四書。

  馮天貴,封太子太保。

  馮龐,兵部尚書。

  馮震,禮部總大夫。

  馮崇,封東齊王。

  馮陽,封東閣學士。

  馮時崇,封太子太保。

  馮伸已,任柳州府名官。

  馮慆,進士。

  馮福謙,舉人。

  (8)清朝
  馮漢直,順治三年封將軍。

  馮景明,授命湖廣寶慶府右都督。墊江人。

  馮篶,谷城御史,後任山東,湖廣知府,敢言忤權貴,引疾歸傾置業。南充人。 馮子才,封太子太保,搞法名將。

  馮丹香,乾隆進士,任雙流縣署,四川鄉試考官。

  馮庚飈,嘉慶時任輸林院編修。

  馮天培,順治解元,任知縣。

  馮成修,進士,任江南大主考。

  馮昌,嘉慶進士,任御史。

  馮開闈,稟生,任榮縣教諭。

  馮學謨,歲貢,任射洪縣訓導。

  馮襄,道光舉人,任順天府知縣。

  馮谷溪,任福建南下知縣。

  馮更新,五行出生,在太平天國軍陣亡。

  馮敏昌,乾隆時任會試主考。

  馮躍祖,選拔,任平鄉縣知縣。

  馮士岱,選拔,任榮山縣教諭。

  馮學飈,進士,任山東德平知縣,誥授奉直大夫。

  馮三錫,拔貢,任知縣,道光十四年與馮在生編鄰水縣誌。

  馮緝,舉人,任江安知縣。

  馮鹹一,任大禮寺中承。

  馮懷貞,歲貢,任合川縣訓導。

  馮成範,歲貢,任秀山縣訓導。

  馮開仕,歲貢,任梁山縣訓導。

  馮志章,康熙舉人,任江南知縣州州同,馮氏後四十輩起草人。康熙四十六年參與編修鄰水縣誌。

  馮春暉,歷任廣西典史,史目。

  馮貴德,康熙時任知縣。

  馮泳,康熙進士,文章出衆。

  馮尚智,爲首倡創建復盛平安橋。

  馮汝玉,爲首創建復盛龍門橋,同治四年竣工。 馮化成,稟生,同治四年爲龍門橋寫碑序。

  馮愷思,庠生,嘉慶七年序着馮氏宗譜木刻本。 馮學俊,貢生,道光十四年參與鄰水縣誌編修。

  馮賢章,附貢,道光十四年,參與編寫鄰水縣誌編修。 馮大榜,業儒,道光十四年參與鄰水縣誌編修達六卷。 馮大生,拔貢,道光十四年參與鄰水縣誌編修。 馮賢德,清末任團總。

  馮至,清代大文學家。

  馮成仁,貢生,設館從教育人。

  馮體先,乾隆舉人。

  馮瀾,嘉慶舉人。

  馮學山,歲貢。

  馮英,庠生。

  馮國湛,歲貢。

  馮春熙,稟生。

  馮成崗,增生。

  馮嶽,武生。

  馮學典,武生。

  馮人棟,同治時武秀才。 馮大梁,歲貢。

  馮純,文生。

  馮繼祖,庠生。

  馮開友,庠生。

  馮開璉,庠生。

  馮學酉,庠生。

  馮傑,庠生。

  馮開錦,庠生。

  馮賢忠,稟生。

  馮高,歲貢。

  馮達易,舉人。

  馮成詠,稟生。

  馮慎,稟賦生。

  馮樹封,選拔。

  馮大容,稟生。

  馮體,舉人。

  馮貴容,稟生。

  馮學生,歲貢。

  馮乾一,稟賦生。

  馮貞一,庠生。

  馮天從,歲貢。

  馮天儒,庠生。

  馮大化,庠生。

  馮一緒,(後改道立),歲貢。 馮天元,歲貢。

  馮天驥,庠生。

  馮天駙,庠生。

  馮開泮,庠生。

  馮開宦,庠生。

  馮學瀛,庠生。

  馮學哲,庠生。

  馮開敏,稟賦生。

  馮開穎,增生。

  馮學昆,稟生。

  馮開詔,庠生。

  馮開奇,武生。

  馮其源,武生。

  馮天德,增生。

  馮開物,庠生。

  馮學睿,稟生。

  馮緒國,武生。

  馮開基,庠生;馮縉國,武生;馮開佑,庠生;馮翁輸,武生;馮學翔,庠生;馮天位,庠生;馮學淳,庠生;馮大猷,庠生;馮大升,武生;馮大宗,增生;馮成端,庠生;馮志朝,武生;馮毓賢,庠生;馮成均,庠生;馮璋,武生;馮步雲,武生;馮子庚,庠生;馮成繁,庠生;馮與貞,歲貢;馮成常,庠生;馮學棋,庠生;馮開謹,庠生;馮山裕,文生;馮天秩,選貢;馮掄元,武生;馮達馮開基,庠生。

  馮縉國,武生。

  馮開佑,庠生。

  馮翁輸,武生。

  馮學翔,庠生。

  馮天位,庠生。

  馮學淳,庠生。

  馮大猷,庠生。

  馮大升,武生。

  馮大宗,增生。

  馮成端,庠生。

  馮志朝,武生。

  馮毓賢,庠生。

  馮成均,庠生。

  馮璋,武生。

  馮步雲,武生。

  馮子庚,庠生。

  馮成繁,庠生。

  馮與貞,歲貢。

  馮成常,庠生。

  馮學棋,庠生。

  馮開謹,庠生。

  馮山裕,文生。

  馮天秩,選貢。

  馮掄元,武生。

  馮達可,庠生。

  馮學楷,庠生。

  馮學益,歲貢。

  馮學偉,庠生。

  馮金聲,庠生。

  馮大疑,增生。

  馮開讓,庠生。

  馮開弼,庠生。

  馮大容,庠生。

  馮學強,庠生。

  馮成烈,稟生。

  馮映槐,文生。

  馮大安,文生。

  馮時中,文生。

  馮大中,文生。

  馮大睿,文生。

  馮成提,文生。

  馮書賢,文生。

  馮賢棟,文生。

  馮昌賢,文生。

  馮作霖,大學士。

  馮明玉,稟生。

  馮奕,武生。

  馮大坤,武生。

  馮大範,武生。

  馮大烈,武生。

  馮大林,武生。

  馮大祿,武生。

  馮必林,武生。

  馮文斌,武生。

  馮學捷,大學士。

  馮大益,大學士。

  馮大澍,大學士。

  馮大俊,大學士。

  馮大治,大學士。

  馮在耒,貢生。

  馮成章,大學士。

  馮成才,大學士。

  馮汝璧,大學士。

  馮大相,大學士。

  馮成璧,大學士。

  馮恂,大學士。

  馮如,清朝時製造中國第一架滑翔機,震動世界。

  馮俊峯,大學士。

  馮達易,舉人,大竹二郎鄉大巖腳人。

  馮體,乾隆舉人。

  馮雲山,與洪秀全共創太平天國,封南王。

  附:封建王朝中央六部及科舉制度

  (一) 史、禮、兵、刑、戶、工部:分別掌管朝庭官吏、科甲、軍事、法律、戶籍、建設等大權。各部最高長官叫“尚書”,相當於現在中央級部長職權。

  (二) 明、清代科舉制度:科舉制始於隋文帝七年(587),終於清光緒三十年(1905)。明清時代,凡入學者必須經過“童試”,錄取者稱爲“童士”;經過“院試”錄取者爲“ 生員”即“秀才”。童試、院試只是預選形勢,正式科舉考試,主要分爲三級:分試、會試、殿試。分試(又稱秋闈,多在秋天八月舉行),三年一次,地點在相當的省城設考場,參試者必須取得秀才資格,錄取者稱爲“舉人”,第一名稱爲“解元”。會試(又稱春闈)於分試後的次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舉行,參試者必須是舉人,錄取者稱爲“貢生”,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又叫廷試),貢生持證參考,地點在京城保和殿,由當朝皇帝主考,錄取者稱爲“進士”,第一名

  爲“狀元”,第二名爲“榜眼”,第三名爲“探花”。

  第二節,中華民國時期科名宦錄及抗日陣亡將士

  (一)馮氏名人簡介:
  馮玉祥,安徽巢縣人。曾任國民軍總司令、國民黨第二集團軍部司令、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馮國璋,河北人,清末協助袁世凱創辦北洋軍,後任北洋軍政府副總統、代總統。 馮裕才,(又名馮達光,)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鄰水參議會議長。1935年爲鄰水縣專編修審查主席。

  馮慎修(又名馮筆端),大學畢業,耗資鉅額在鄰水九龍私立慎修中學校,爲社會培育了不少人才。

  馮石船(又名馮福堂),並模軍校畢業,歷任鄰水、萬縣警察局長、炮兵團長、 少將師參謀長。擅長畫竹而聞名。

  馮達君,武漢大學畢業,歷任長壽財政局長,四川糧督導,河北老河口儲運處稽覈及光華中學校長。1937年與郭沫若在重慶組織三元讀書會,撰寫了《財政理論與實務》等進步文章,因宣傳馬列被通輯。後起赴南京任中央經濟部專員。1986年選爲鄰水縣政協委員兼石永政協主任。

  馮榮(馮永昌),民國時從軍,後去臺灣任海軍少將大隊長。

  馮正川,大學畢業,任臺灣海軍中校。

  馮國川,大學畢業,任國軍副團長。

  馮喬桃,臺灣陸軍校畢業,任臺灣國軍師長。

  馮喬生,初中,任鄰縣自衛隊中隊長。

  馮晏清(達河),任國軍營長,法院審判長。

  馮友宗,任鄉長,縣自衛隊中隊長;馮篤宗,上海法學院畢業,任四川省政府祕書科長;馮宗模,任縣自衛隊中隊長,鄉長;馮作霖,任區長;馮達孝,北大畢業,任縣財政科長;馮達義,任國軍營長;馮特生,任國軍團長;馮有才,任國軍營長,石滓鄉人;馮宗華,初中,任鄉長;馮喬玉,高中,任同石鄉長;馮光宗,高中,任同石鄉團總;馮培喬,任復盛鄉長;馮烈喬,任國軍營長;馮興齋(金馮友宗,任鄉長,縣自衛隊中隊長。

  馮篤宗,上海法學院畢業,任四川省政府祕書科長。

  馮宗模,任縣自衛隊中隊長,鄉長。

  馮作霖,任區長。

  馮達孝,北大畢業,任縣財政科長。

  馮達義,任國軍營長。

  馮特生,任國軍團長。

  馮有才,任國軍營長,石滓鄉人。

  馮宗華,初中,任鄉長。

  馮喬玉,高中,任同石鄉長。

  馮光宗,高中,任同石鄉團總。

  馮培喬,任復盛鄉長。

  馮烈喬,任國軍營長。

  馮興齋(金玉)任國軍連長。

  馮樹芬(馮木林),任國這連長、鄉長。

  馮治宗,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派遣任復盛鄉長,掩護地下活動。 馮鏡軒,任團總。

  馮梓通,任袁市鄉長。

  馮達華,任石稻鄉長。

  馮達明,任石稻小學校長、縣銀行經理。

  馮紹武,縣自衛隊中隊分隊長。

  馮滋生,成都公學畢業,任慎修中學民事長。

  馮子敬,任鄉長。

  馮遂良,任中學校長。

  馮少卿,高中,任副鄉長。

  馮裕友,高中,任大竹縣二郎鄉長。

  馮漢章,任鄉長。

  馮志成,大學畢業。

  馮純宗,雲南講武學堂畢業。

  馮宗華,任柳唐團總。

  馮永堂,任石滓鄉長。

  馮騰輝,黃埔軍校五期畢業,任國軍少將。

  馮成章,任大竹縣政府祕書,大竹縣張家鄉人。

  馮志喬,大石人,任校長,民國三十六年去臺灣,任國軍團長。 馮煥章,任興仁、石永團練教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l2dln.html

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猜你喜歡

專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