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中國歷史上星光熠熠的氏族 江陰葛氏

中國歷史上星光熠熠的氏族 江陰葛氏

解讀百家姓葛姓。江陰葛氏,葛氏家族的文明和輝煌,中國歷史上星光熠熠的氏族。葛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以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最爲集中。其中葛姓的第一大省爲江蘇。

江陰葛氏,中國歷史上星光熠熠的氏族

江陰葛氏是中國歷史上星光熠熠的氏族,同時,青陽葛氏家族也是江陰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家族。唐代,葛氏家族居住在淮南道揚州。唐代末年,他們從揚州南渡長江來到江陰定居。據葛勝仲《丹陽集》記載,葛氏“其先嬴姓,夏後封國於葛,後因氏焉。世籍廣陵。唐天佑中,有諱濤者,避孫、楊連兵之禍,徙江陰,家之。”由此可見,江陰葛氏的祖先姓嬴,在夏朝封於葛國,因此改姓葛,世世代代居住在揚州。唐文德至景福年間,孫儒與楊行密發生爭戰,葛濤率領本家族人員爲躲避戰亂,唐哀帝天佑年間(904~907),從揚州遷至江陰南閘(塗鎮),葛濤成爲江陰葛氏的第一代始祖。葛氏先祖世居丹陽,唐代時遷揚州。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葛氏家族始從南閘遷址青陽,葛氏定居青陽後在芙蓉湖墾殖經營農業。葛濤與兒子葛鄘兩代都是平民。葛鄘生子葛詳與葛誘開始興旺起來,經過幾十年勤懇勞作,省吃儉用,慢慢積累起一些財產,但他們常常做好事,散資於公益,接濟窮人。葛誘在宋真宗大中祥六年(1013),一次出資請人雕刻印刷《觀音經》一藏5000多卷,同時他也獲得“將仕郎、試江陰軍助教”官職(從九品),他是江陰曆史上已知最早的一位學官。

葛氏第四代人丁興旺,且書香盈門。葛詳生有兩子,一爲葛惟明,一爲葛惟甫。葛惟明生5男3女,僅五子葛宜任江陰軍司士參軍的小官,長女嫁給了凌景陽,次女嫁給了進士陳玉,小女葛清源則嫁天聖進士蔡襄。蔡襄(1012—1067),福建人,與黃庭堅、蘇東坡、米芾並稱“宋四家”。在青陽留下詩文有《久寓悟剎臨行書此》、《葛氏草堂記》。葛惟明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沒有登第。他積累了書成百上千卷,告誡子孫好好讀書,到了葛惟明和葛惟甫中年時期,葛氏已爲江陰大族,開始興旺起來。

葛氏第五代爲葛惟甫的兒子葛宮和葛密,他們始登高科。葛宮,字公雅,江陰青陽人,生於宋淳化二年(991)。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高中進士榜,授忠正軍掌書記,葛宮“善屬文”,撰《太平雅頌》10篇,宋真宗嘉贊,又撰《寶符閣頌》,爲名臣楊億所贊。任南劍州知府,時有強豪彭孫聚黨依山爲盜,對抗官府,葛宮上任並沒有抓捕,詔諭使其投降而平定一方之亂。並溪山盛產銅、銀礦,葛宮去後進行改革,一年國庫收入600萬兩銀。朝廷論賞,葛宮認爲沒什麼功勞,不接受。任滁州、秀州知府後,下令取消地方官吏在涇河設定的關卡。後官至祕書監、太子賓客、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葛宮着有《青陽集》20卷。葛宮卒於熙寧五年(1072)。《宋史》載:“葛氏自宮以下,簪纓相繼,盛哉。”葛宮是江陰葛氏家族正式以科舉登第而獲官職的第一人。夏港東袁村一帶在宋代是葛氏家族的墳地,清道光《江陰縣誌》記載:“葛侍郎宮墓在夏港,今名葛尚書墩。”葛尚書墩,其墓主人就是指的葛宮,其西北百米曾豎有高大的石柱。

葛密,葛宮的弟弟,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授光州推官(掌法律),官至太常博士。至50歲,上章申請致仕,即以承議郎安居退休,退休後安居青陽上湖(青陽老街街西),自號“草堂逸老”,終年84歲,葛密“平生爲詩慕李商隱,有西昆高致”。他着有《上湖集》20卷。值得一提的是,葛密比法定退休年齡70歲提前了20年歸休,不僅在官場 上得到推崇,而且得到鄉親的稱道。

第六代葛書思、葛書舉,葛密的兒子,先後考中進士。其中,葛書思(1032-1104)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中進士,任睦州建德縣主簙,後任吉州司戶參軍監湖州新市務。後又轉任和州防禦推官、知楚州漣水縣丞官,後官至朝奉郎(正六品)歸休,着有《安遇集》10卷。

至第七代,葛氏家族已星光耀眼,精英迭出。葛書思之子次仲、儀仲、和仲、勝仲兄弟四人次第高登進士榜。葛勝仲,字魯卿,葛密之孫,葛書思的四子,生於1072年,年幼時讀書勤奮,9歲就能寫文章,15歲學成,16歲參加科考中選,22歲再試,獲第四名,1096年,第三次參加開封府解卷,獲“優選”,第二年,試禮部。25歲時,即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與兄次仲同登進士榜。再入太學,值皇上視察衆獻頌賦,勝仲折桂,一時文動京師。26歲任杭州司理參軍(掌訟獄),明法善斷,將不合理衙規改革,杭州府帥豐稷稱其一代偉人,多次向朝廷舉薦。32歲入京朝廷首善之地任太學正,掌管學規、法規。宋徽宗幸太學,羣儒獻賦,中書省評判優劣,葛勝仲詩賦奪魁,名揚天下。升任禮部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做京官20年,由於多年擔任太學正副長官、禮部考官,再加上任太子府學官,在士大夫中享有隆譽。着有文集80卷,《考古通論》20卷,《丹陽集》24卷,續修歐陽修《太常因革禮》300卷,使宋治平至政和四年50年間大宋禮文之事記述於史。後兼太子右諭德,躬輔太子,着《孝論》、《學論》、《任諭》、《齊論》、《南齊論》、《樑論》、《陳倫》、《論魏野》、《論彰義》、《論鎮翼》、《論澤路》、《外戚論》、《衛青論》等着作,供太子學讀。46歲任國子祭酒,遷大司成,爲宋代學官中最高長官。

47歲以“言治亂大計於時政得失”與時政不合被貶,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48歲時連襟王黼入相,復出任右文殿修撰,知汝州。此後再升顯謨閣待制、湖州太守(從四品)。在這期間,宰相王黼主戰,意圖聯金滅遼。葛勝仲觀時勢力陳利弊諫勸阻,意見不被採納,王師北征戰敗,王黼罷相,葛勝仲受“妻黨之連”遭罷官,回江陰青陽故里居住。建炎四年(1130),南宋範宗尹拜右相,葛勝仲得以平反,領集英殿修撰、再任湖州太守,後遷左正義大夫(從三品),至60致仕。致仕後朝庭加封開國候,開國公。葛勝仲卒於1144年,享年73歲,諡“文康”。葛勝仲的許多着作,部份被收入《宋史》人物傳、《永樂大典》及《四庫全書》。葛勝仲書有《道成墩》詩讓大家驗證了 “先有道成墩,後有青晹鎮”的說法。

葛氏第八代人丁更旺,據不完全統計有男二十人(同代),科第代表人物爲葛勝仲長子葛立方。葛立方,字常之,生於1092年,高宗紹興八年(1138)同進士出身,紹興十四年(1144)任左奉議郎、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紹興十七年(1147)任太常博士祕書省正字,接着任殿試參詳官、後兼吳王、益王府教授。紹興二十一年(1151)九月因得罪秦檜罷官。秦檜死後復出,升爲吏部侍郎。後又被人彈劾,落職袁州、宣州知府。卒於隆興二年(1164)。葛立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着名的詩家詞客,天賦極高加上家學淵深‘故其善論辯,其文筆超羣,功底深厚,史稱“嘗登禁掖,代王言”,“以文章名一世”。 朝廷禮義之文大都出於他手,且着作頗豐,代表作有《歸愚集》、《韻語陽秋》,均被收入《四庫全書》。葛立方《韻語陽秋》共20卷(亦稱《葛立方詩話》或《葛常之詩話》)爲葛氏晚年作品,成書於1163年,在我國古代詩話着作之林中有一席重要位置,儒家評議《韻語陽秋》用筆之廣,如同百科全書,如今該原版宋刻本全國只有一部,珍藏在上海圖書館,是一部評論和記述自漢魏至宋代詩人篇詠、流派、意指的專着。葛立方官位不高,卻以文才名揚天下,一代大學者朱熹亦出其門下,曾爲葛立方的着作寫過贊文。後人稱其謂“傳學家,故其厚深;貫羣書,故其論辯;稟秀質,故辭華。”當時人們將葛勝仲、葛立方同聞名詞壇的北宋晏殊、晏幾道父子,並稱爲“父子相承”兩詞家。

不得不提的是,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記述了一段堂兄葛延之與蘇東坡的文壇佳話:江陰葛延之於宋朝哲宗元符年間,從江南家鄉到海南來看望被朝廷貶斥的蘇東坡。東坡很受感動,留他在這裏住了一個月。葛延之向蘇東坡請教寫文章的方法,蘇東坡耐心地告訴他說: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種用品,都可以從集市上得到,但必須用一種東西去換取,然後才能爲自己所有,這種東西就是錢。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態,沒有立意也就寫不出好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祕訣。葛延之將這段話寫在腰間大帶上,作爲自己的座右銘。爲答謝東坡先生的諄諄教誨,葛延之特地把親手製作的一頂龜冠敬獻給他,祝他長壽。蘇東坡高興地收下禮物並寫了一首詩回贈給葛延之:《葛延之贈龜冠》南海神龜三千歲,兆協朋從生慶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鑽七十二。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君今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

葛氏第八代中,除了葛立方外,葛立經、葛立悌、葛立象等兄弟也都相繼考中進士。第九代達到了葛氏家族的巔峯,出了一位位極人丞的左丞相,他就是葛立方的二兒子葛邲。葛邲,字楚輔,生於1135年,自小聰穎機靈,因父祖有功,被授予建康府上元縣丞。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大舉南下,26歲的葛邲初顯身手,部署上元防務挫敗金兵攻勢。宋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登基,而葛邲恰好中進士第,他被授國子監博士,專着文章評論國事,皆切中時弊。不久,葛邲又擔任掌管規諫的“正言”官,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諫官生涯。期間,深得宋孝宗寵信,乾道八年(1172)親書“安遇”二字賜他,又出《梅花詩》與其互相吟和。淳熙七年(1180)任着作郎兼右正言。此後任職侍御史、中書舍人、給事中。淳熙十三年(1186)任刑部尚書。

宋光宗即位後,葛邲上書光宗:“要以法治國,弘揚正氣,財政節儉,振奮士氣,體恤民情,認真選拔將帥,網絡天下人才,選擇有能力之人執法、明示法紀。”這些建議均被光宗採納。紹熙元年(1190)任光祿大夫、知樞密院(軍內最高機關),四年(1193) 官拜右丞相、左丞相 (正一品)。任相後,堅持宋朝祖宗立下的法度,推薦和引進優秀人才,廣泛採納公衆的輿論,兢兢業業輔佐朝廷。諫官出身的葛邲特別看重勸諫,但光宗是個懦弱的皇帝,他身患疾病,無心處理朝政大事,因而葛邲結果逐漸遭到光宗的討厭,身居高位的左丞相不滿一年便當了觀文殿大學士。不久,又以“大兼小”,出任建康府知府、兼隆興(南昌)府知府、兼紹興府知府。慶元二年(1196)又改兼福州,在赴福州途中,葛邲患病,寧宗給他加銜太子少保,辭官養病。慶元六年(1200)葛邲在湖州病逝,享年66歲。葛邲擔任左丞相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博得了清正廉明、白璧無瑕的好名聲,後人讚譽他的相業之純可與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等相媲美。宋廷贈少帥,諡文定,圖配於宋光宗廟殿。葛邲一生着作甚豐,着有《文定文集》200卷、《詞業》50卷,是南宋朝着名作家之一。 他還撰寫了江陰《新建貢院記》,並支援江陰修成了第一部地方誌《江陰軍志》。

葛郯,字謙問,葛立方之子。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官江東漕幕。乾道七年(1171),常州通判。淳熙八年(1181)守臨川時,一日微疾,索筆作偈,端坐而逝。葛郯工詞,有《信齋詞》一卷,《全宋詞》收入其詞30首。

由此看來,江陰望族青陽葛氏家族從北宋淳化三年(992)葛昭華中進士,爲葛氏科名之始,自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葛宮至南宋興隆六年(1163)葛邲,151年間科第連綿,葛氏一門共出進士33人,“世以儒學名家”,高祖密至邲兄弟聯袂、父子相繼“五世登科第”,“大父勝仲至邲三世掌詞命”,一人位極人臣。如此盛事引來了無數江陰方域的好事之人來研究葛氏氏族,這個氏族人員六人祀江陰鄉賢祠,三人入選譚正璧主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詞典》,五人入《宋史》立傳,一人入選《永樂大典》,遺書542卷。葛氏是輝煌的,“文化世家”、“官僚世家”、“華夏第一進士家族”,給古邑江陰添增了文化厚重。

只可惜從葛邲、葛邰等人這一代後的元明清三朝,漫長的六七百年,無人中榜,十分之怪,葛氏家族在歷史上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是爲什麼呢?據說這與花山南麓的葛母墳有關。葛氏在宋朝是官位,不但顯赫,而且滿朝盡是葛氏,因此遭到其他權臣妒忌。據說有一權臣很熟悉風水,得知葛氏官顯是因爲葛母墳屬龍脈,且在龍舌之上,便削髮爲僧,化緣到江陰在花山上住下,在葛母墳上挖了四口深井,放進鐵鍬於井地,據說可以斷絕其龍氣。十日之後,井底有泉涌出,而水赤如畫。說來也怪,葛氏家族從此一落千丈了。

僅僅到了民國初期,青陽葛氏才又崛起了一位商界奇才:葛鳳池。葛鳳池,號鳳岐,葛密後代,生於1878年,卒於1962年,青陽西街人。幼年家境清貧,12歲時父親去世,即赴上海商家當學徒,18歲進入上海“成康號”經營靛業,1903年任上海德昶號副經理,不久於無錫創辦瑞昌堆棧、瑞昶銀號(銀行),幾年後成爲上海德和公記靛號總經理,先後設分號於南京、徐州、合肥、駐馬店等地,其實業蜚聲滬上,與無錫榮氏企業媲美。葛鳳池以“積累金錢、不若積累德澤”爲信念,造福桑梓。1912年青陽南街創辦“同濟醫藥局”,對貧困患者義務診療。1918年在西街獨資創建體仁小學,負責學校常年經費。1925年組建中國紅十字會青陽分會,先後助建泗河閘橋、重建青陽南新橋、金帶橋、續成峭岐義成橋、獨建峭岐分新橋、改造江陰至靖江救生義渡船。1935年獨斥巨資翻新青陽西街,埋水管、鋪巨石,使街路面平坦如砥,路人皆稱頌。葛鳳池一生善舉厚德,是青陽地區最早最受民衆敬仰的民族工商實業家。葛鳳池之子清怡海外回鄉時表示,葛氏在青陽資產悉數捐贈。青陽鎮政府決定爲葛氏恢復“體仁小學”原名,立碑奠紀。

葛氏家族是個有名望的氏族,尤其在宋代更是星光熠熠,葛氏在青陽設立有宗祠。葛氏宗祠座落就在江陰市青陽鎮南沿河老街的中段,佔地面積約一畝,建築面積四百多平米,主體建築、陪弄、封火牆、磚雕儲存基本完整。有省級着名專家邁進這處宗祠後說該宗祠第三進基本爲明代建築,二進爲清中期,一進爲清晚期。葛家宗祠,一處優秀的文化遺存,是明清建築。雖說歷史上無法找到葛氏家族明清時期的記載,但從宗祠建築上可以看到葛氏家族在明清時期非常以葛氏爲豪,屢次修建。但有點不明白的是這趟青陽老街之行,發現葛氏宗祠僅剩枯草敗瓦,殘垣斷壁,鐵門緊鎖,難道葛氏真的在江陰消逝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0g2r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