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探源徐氏的來源及各代譜系 徐氏族譜

探源徐氏的來源及各代譜系 徐氏族譜

解讀百家姓徐姓。徐氏族譜,探源徐氏的來源及各代譜系。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國大陸列第十一位,大陸人口近20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3%。

徐氏族譜 探源徐氏的來源及各代譜系

徐姓文化之徐氏族譜

《徐氏族譜》是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氏族譜編委會。共分14節內容,側重徐姓起源、徐氏世系繁衍之跡和徐氏歷代名人等節內容。

後記

近些年來,“尋根問祖”,編修族譜已經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人們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編修族譜,追尋、探源自己姓氏的來源及各代譜系,原因在於人的天性以及姓氏族譜後面所蘊藏的深厚文化。

透過姓氏族譜,不但可以瞭解自身姓氏的文化淵源,明白自身,祈福祖先,還可以增加同他人交往的實力。針對不知“一家一族爲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的社會現實,爲滿足徐氏族人和徐氏血緣親人們的需求,徐文奎、徐文貴、徐富強三同志於2007年8月發出《給徐氏族人的一封信》,提出編修《徐氏族譜》,並號召徐氏族人給予大力支援。

兩年多來,編者蒐集了大量資料,並對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在借鑑和參考同類優秀圖書以及網絡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策劃,並對建峯、馬鹿、竹元、金子山、公興、長嶺、盤龍、關莊、九

華巖、寶輪、白朝、赤化等地徐姓進行了一次大探源,最終編寫出本族譜。

爲了對子孫負責,本譜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許多有關資料。其中有《廣元縣誌》、《青川縣誌》、《劍閣縣誌》、徐建華同志的《中華姓氏通史》、王大良同志的《當代百家姓》和《百家姓尋根探祕》、李浩然同志的《中華姓氏大探源》、樑隆煒同志的《中國通史》、陶冶同志的《名門家訓》、史海洋同志的《中國宰相傳》、何斯人同志的《中國科舉》、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李生輝同志的《廣元歷史地名辭典》、《建峯鄉志》等書籍。收集了劍閣縣長嶺鄉井壩、劍閣縣禾豐鄉徐家壩、利州區寶輪鎮徐家院子、徐家山、赤化石橋、白朝背陰溝、馬鹿鄉小廟子、磚房子、沙石坡、竹元三郎廟、金子山元壩子、建峯葛底壩、瓦廠坪、粉布渠、石馬埡等地殘存家譜中的部分內容,實地考查了劍閣、關莊、寶輪、赤化、白朝、馬鹿、建峯等地遺留下來的墓碑、祠堂、功德匾等,將收集起來的資料與歷史上的文字記載進行對照覈實,去僞存真。

正當編修工作緊張有序進行之際,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地,震區滿目瘡痍,瓦礫遍地,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數百萬人失去了家園。舉世震驚,舉國哀痛!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迅速作出部署,救援大軍源源不斷地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四川。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赴災區一線指導抗震救災工作,全國上下、大江南北譜寫了一曲抗震救災的宏偉詩篇。由於地震,給修譜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編寫工作停滯達半年之久,關莊、寶輪等地聯合修譜只得中斷。願天佑中華、災難早去、大地歸安、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重建家園!

《徐氏族譜》問世之際,我們不會忘記在百忙之中爲譜書作序和編審的白耀憲同志,組織領導的賈邦全同志,鼎力相助的鮮正方、徐開生、徐文貴、徐文靜、徐文彩、徐文佐、賈運濤、徐元倫、文興明、

徐富強、徐貴剛等同志,善良、勤勞、勇敢的徐氏族人,世代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爲了將這一寶貴精神財富留給後人,編修人員置名利於身外,棄私念於腦後,或求教於辭書,或取經於行家,或切磋於同行。爲了獲取第一手資料,提高譜書質量,遠赴千里之外查找資料,到鄉村農戶尋訪歷史見證人,力求做到言必有據。

《徐氏族譜》的完稿付梓,不僅有編修人員的功勞,更凝聚了徐氏族人的心血,彙集了徐氏族人的智慧和才幹,寄託了徐氏族人的希望,牽動了徐氏族人的心扉。唯望徐氏族人讀譜之後,尋根探源,以

譜爲鑑,繼往開來,勵志進取,創造心中嚮往的輝煌,願徐氏族人的明天更美好、徐氏族人的前程更輝煌!

鑑於編者才德有限,學漸迂疏,識愧固陋,雖勉強湊成數萬言,然終屬淺嘗輒止,不如人願。謹望廣大同仁不吝賜教,誠請同行斧正,也望將來續修族譜者不斷充實完善。

這裏還需指出的是,徐氏族人中有的受市場經濟影響,對族譜認識不足,該入譜的未記入譜中,爲此編委會深表遺憾!

最後,編者謹向各位徐氏族人以及所有關心、支援、幫助過編修本族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精彩賞析:

建峯鄉,像一塊晶瑩的藍寶石,鑲嵌在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青川縣南邊。九龍山自西向東橫亙大地,大溪河由北而南縱貫鄉境。這青山環抱,綠水縈繞的53.2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朝氣勃勃、勇於開拓的建峯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園。無論是大山裏白雲深處的農戶,還是清溪旁的小橋流水人家,他們都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用智慧和熱汗描繪着建峯大地繁花似錦的春,翠綠蓊鬱的夏,五穀豐登的秋和祥和溫馨的冬。

建峯鄉的地,自然風光山青水綠,珠綴錦繡,歷千秋風雨不減色。春夏之交,百花竟放,五彩繽紛,爭奇鬥豔,綠者滴翠,白者如玉,紅者生焰,芬芳四溢,香飄千里。穿行在黃蛟山、九龍山、紅巖山,隨處可見“爬上九霄雲,人行白雲間”的景象。山高林密,有人勞作。建峯人把一腔熱情和糧食作物來回報辛勤勞作的人們,使建峯人獲得豐富的經濟收入。至於那漫山遍野的核桃、板栗、桐棬、木耳、天麻、香菇、黃花、蕨菜、杜仲、貝母、川芎等更是大地給人們的無償饋贈。大溪河、碾子河在陽光的照射下,像兩根銀帶,飄撒在大地,千萬年的流淌,千萬年的沉澱,形成河谷兩岸大大小小的沖積平壩。那滔滔的河水日夜奔流,流一河春花,流一河夏綠,流一河金秋,流一河情歌,流一河歡笑,流一河山裏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建峯鄉的人,民情鄉韻古樸淳良,智勇謙善,積萬代精華而閃光。是他們,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戰天鬥地,改土造田,取得巨大成績,榮獲國務院“叫山變樣,向水要糧”的錦旗;是他們,以擒龍伏虎的壯志,克服千難萬險,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幸福一堰、幸福二堰和青峯大堰,使數千畝良田得以旱澇保收;是他們,以可上九天攬月的氣概,戰勝重重困難,修通了建峯至竹元的公路,從此,崎嶇山路變坦途,使這塊古老的土地風迎四面,地通八方,沐浴着現代文明的陽光雨露;是他們,以可下大海捉鱉的氣魄,日夜奮戰,僅用一年時間,用二錘、鋼釺打通了1000米引水遂道,開挖修建了2800米的引水渠,修建了建峯水電站,隆隆機聲,萬根銀線把電能源源不斷地送到千家萬戶,給人們帶來了光明;是他們,在無邊的田野上,披星戴月,用辛勤的汗水換來年年花紅果熟,歲歲稻麥飄香。

沸騰的礦山,興旺的企業,熱鬧的大街,繁榮的市場,嶄新的農舍,硬化的道路,高質量的教育……

喜看今日的建峯大地,改革開放碩果累累,新人新事頻頻增添,風采更勝往昔;喜看今日的建峯人,思想更加開放,精神更加煥發,作風更加踏實,正在用科學技術創造當代的輝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p17m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