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蒙古族刺繡

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蒙古族刺繡

刺繡是民族傳統文化,每個地方的刺繡都有所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刺繡文化都有所不同,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蒙古族的刺繡飾品是遠近馳名的,特別是裝飾物,都是非常精美,豐富的,而且蒙古刺繡與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下蒙古族文化是如何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

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蒙古族刺繡

1、歷史淵源
  據羅布桑卻丹所著《蒙古風俗鑑》等有關文獻記載,在13世紀下半葉(元朝)之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繡藝術,並且應用範圍很廣。蒙古族的祖先結合自己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創造了適合自己民族需要的衣冠靴帽和器皿傢俱。

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繡的使用很普遍,蒙古包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民族居住的一種帳幕,蒙古包的頂部和邊緣裝飾以及門簾都要用貼花刺繡方法裝飾,地下鋪的密縫氈子也要繡出各種圖案,成爲一種富有裝飾性的藝術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舒適。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長坎肩的“前襟花”、“衣側花”以構圖嚴謹多變,題材豐富多彩爲特色,恰當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鳥點綴的妥貼,淺黃、粉綠色的鑲邊,顯得非常悅目。蒙古族勞動人民的這些刺繡品自然而不造作,樸實而無虛飾,在刺繡中質樸自然的歌頌了美好生活,使人從藝術享受中得到審美教育。

2、傳承方式
  在蒙古民族中自古以來有家家婦女善於刺繡的傳統習慣。在古代,不論蒙古貴族婦女,還是貧苦的婦女,一律學習掌握刺繡。蒙古族姑娘從小就學習刺繡,掌握家中各種針線活兒的技能,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專門的學校和教師指導的,主要是從母親熟練的針線、刺繡中得到啓發和培養的。

在古代的蒙古社會中是不出售各種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種用品和刺繡品全部由每個家庭中的婦女來擔負,因爲自己做的是根據使用對象和身體情況不同而製做的。家中女兒到十七八歲或二十歲,刺繡的能力達到比較熟練的時候,在進一步學習刺繡的同時,還要進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給婆家的每一個人做一雙“斯布登高吐拉”,這種“斯布登高吐拉”就是從孃家帶給婆家全家的見面禮,從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幾雙鞋和靴子,特別是給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細心,其造型和圖案的花紋也十分講究,刺繡的技巧也十分精細,同時還要給新郎精心刺繡八個飄帶的煙荷包,這些都是在出嫁前趕製的。(這些習慣在東部蒙族旗縣尤爲突出)這種靴子的刺繡好壞,常用來衡量姑娘的聰穎程度和能力。

您還喜歡:
  壯族黑衣壯傳說及傳統習俗
  壯族醫藥的形成與發展
  妙趣橫生的壯族酒文化
  壯族舞蹈文化及傳承與發展

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蒙古族刺繡 第2張

3、針法
  齊針:蒙古語稱“梯格太”,這是一種最基本也是常用的針法,這種針法,組織線條排列均勻,齊整。繡法是起落針都要在紋樣的外緣,線條排列均勻,不能重疊,不能露底,力求齊整。

莎瑪拉柱敖由乎:漢語叫散套,是常用的針法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用不同長短線條,參差排列,皮皮相迭(皮頭,皮皮、在每一個刺繡小單位中分批刺繡的層次,術語稱“皮頭”),針法相嵌。能夠很細緻地表現花鳥的生動姿態。其刺繡步驟:第一皮出邊,外緣整齊,內長短參差,掛針緊密。第二皮是“套”,線條等長參差,掛針是一針間隔一針的稀針,一般第二皮的線條與第一皮顏色有區別,顯得色彩豐富。第三皮線條與第二皮相同,但要嵌入第二皮線條之間與第一皮相壓。最後一皮邊緣要繡齊,線條排列要緊密。

施針:常用飛禽走獸的主要方法。它的特點是用稀針,分層逐次加密,便於鑲色,刺繡線條排列自然,組織靈活。

套格其呼和莎嘎拉夫:漢語稱接針,用短針前後銜接連續進行,後針接前針的末尾連成條形。套格其呼是以同等距離的點連成條形虛線。點與點之間距離相等,而莎嘎拉夫則點與點之間沒有距離,看上去是整齊的一條線。皮料和氈料底子貼花用套格其呼針法。

敖日雅馬拉:用漢語稱爲“打子”,即用線條繞成粒狀小圈,組成繡面。因爲每繡一針見一粒子,所以稱之爲“打子繡”。繡法是:上手將線抽出,下手移至底布面,把線拉住,將針放在線外,把線在針上繞一圈,即在近線根上側刺下,將線圈貼緊繡地,收緊在針尖上,下手還原,將針拉下,布面即呈現一粒子。婦女們常用這種方法繡鳥的眼睛、花蕊等,效果良好。

莎吐蘭敖由呼:這種針法主要是表現“退暈法”。用齊針分皮前後銜接而成,由外向內進行。刺繡步驟:第一皮接線外緣用齊針排列,第二皮用同種色減弱的色相絲線,針跡要銜接前一皮線條的末尾,以後各皮類推。也可以由內向外順序進行,用齊針分皮前後銜接而成,由內向外有規則地進行。絲理方向一致,皮頭相互銜接。牧民採用這種針法較好的表現了“退暈法”效果。

4、藝術特色
  樸素而鮮豔的色彩
  蒙古族刺繡花卉很喜歡用召廟中建築彩畫的“退暈法”,使花卉層次鮮明而協調,雖然是紅花綠葉,但明朗而不耀眼,強烈而不刺激。使用“退暈法”來減弱對比色的純度,而使其逐漸增加其色相的明度。使其逐漸過渡來產生明暗對比作用,以促使兩種性格不同的對比色協調起來。這在刺繡晶中是經常看到的。

精心的設計、明快的線條
  在繡男靴時一般用黑布或藍色布作底子,用棉線以均勻的點來縫製,繡花圖案密度大,大大增強了牢度,所以它特別耐穿,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樸素穩重的,色彩的統一別具匠心。聰明勤勞的婦女,用自己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邊構思、邊設計、邊創作。這種設計就是把所需要製作的各種刺繡晶在頭腦裏進行設想和計劃,把這種設想和計劃畫成圖案,把這種圖案用不同的材料經過巧妙的勞動就形成了一件刺繡品了。不過這種圖案一般都是在婦女們的頭腦裏儲存着,它隨時都可以變成各種刺繡晶。民間的各式衣帽和用品好壞有別,有的造型美觀,使人喜歡,有的造型拙劣,使人看了一般。這些都是與人們的事先設計的好壞有關。

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蒙古族刺繡與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聯繫。刺繡藝術直接美化人民的生活,而刺繡圖案的內容也是和生活、大自然分不開的。

從刺繡圖案看有兩種圖案,一是自然形態的,一是幾何形態的。自然形態的極其豐富,有犄紋、佛手和各種各樣的花卉、草木、雄獅、五畜、鳥類、蝴蝶、蝙蝠、卷草等。幾何形態的有各種萬形圖案,回紋,以點、線、面、方、圓、曲、直構成的幾何形態。這些都是從體驗生活和繼承古人的成果而獲得的。

精細而粗獷的繡工、活潑的針法
  蒙古族生活中,用氈和布里阿耳皮作底子製作的各式貼花鞍具、蒙古包和密縫氈子等都引人注目,這些貼花藝術其底料比較粗厚,用牛筋或駝絨線縫製。比如在白氈料上一般用駝毛線和馬尾,在布里阿爾皮上一般用牛筋縫製,其針法主要是套古其呼,即用同等距隔的點縫製,這種方法和材料縫製成的貼花藝術自然給人以粗獷的美感。而那些用布或綢緞作底子的繡花則顯得精細,其針法也十分講究。

您還喜歡:
  土家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民歌
  獨特的土家茶文化簡介
  土家族六月六“曬龍袍”的習俗
  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擺手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r1w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