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具有當地風情的寧夏結婚習俗

具有當地風情的寧夏結婚習俗

結婚嫁人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大事,在我國古代的傳統習俗中,對待婚嫁是很重視的。我國傳統婚禮中有很多要遵守的禮節,形式十分繁瑣。各地由於風俗不同婚嫁習俗也大相徑庭,那麼你知道寧夏文化中的婚嫁習俗嗎?下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具有當地風情的寧夏結婚習俗

說媒人多爲年長者或人緣關係好者,由男方邀請。男女雙方家長在兒女婚事上最關心的是“水”(指有無狐臭病),若水不清,則這門親事萬難成全。70年代前,農家說媳婦還透過媒人瞭解女方的針線茶飯、家庭階級成份等;70年代以後,此道逐漸不爲重視,雙方開始注意經濟條件、道德品行等情況。

舊時還有“試婚”習俗,即男方拿兩瓶酒送到女方家,經過一段日子,若雙方家中平安順利,此婚則成;若有意外禍端,則婚事不成,此俗現已不見。

定婚俗稱拴媳婦、挎鎖子。男方拿10個大饃饃,兩瓶用紅線拴在一起的酒、一兩件衣服及梳洗化妝用品到女方家裏,在媒人主持下,男方家長用紅線繫上錢(或其他貴重物品)拴在未來兒媳的脖子上,表示已經拴定,不能更改之後,女方設席招待參加定婚儀式的雙方親戚。

行禮又叫擡禮(即送彩禮)。擇定吉日,由媒人陪同男方前往女方家,再送10個大饃饃,現金若干(雙方事先已商定好,80年代少則一千、多則數千不等),衣服(或布料)數套以及首飾、戒指、手錶、化妝品等物,並告知女方結婚日期。女方把定婚時所送之酒瓶裝上穀米,退還給男方。二之後,就可領取結婚證。

通信結婚前10天(最遲前3天)男方向女方通信,告知聚親時間、聚親人所用屬相和所避的屬相及其他有關事宜,並送兩方肉、兩瓶酒、一付大饃饃(10個)等禮物。與此同時,男方還要帶酒去請上姑舅和通知其它親友。

添箱出嫁前一天,女方家也過喜事待客,叫添箱。所送禮物,過去多爲衣服、鞋襪、梳洗化妝品之類,東家以“長面”招待親朋莊鄰。80年代後,送錢的多起來,東家也設宴席。

出價娶親俗有“姨不娶,姑不送,大尾巴姐姐全不用”之說;決定娶親的人講究用相及避相。啓程,新娘要“開臉”(用紅線絞拔面部汗毛);男方送上馬衣裳和離娘錢等物。70年代前,陪嫁品一般是一對紅箱子,現在則改爲皮箱或傢俱,不管陪嫁品多少,壓箱娃娃必不可少。

在農村,新娘多騎驢或坐畜力車,現多改爲坐手扶拖拉機或大、小汽車。過去騎驢,坐架子車時,還有拉馬娃娃,現拉馬娃娃的角色由司機所替代。臨行前,新娘子必須痛哭一場。娶親上路時,遇見樹木、牆壁、石頭等突出物得貼上預先準備好的紅紙條(上寫“花紅蓋子”、“大吉大利”),意爲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具有當地風情的寧夏結婚習俗 第2張

婚禮聚親進門後,在歡迎的鞭炮聲中新郎爲新娘戴花並拜天地後,陪新娘步入洞房,然後與親友分搶牀上的核桃、棗兒、花生(俗叫1鋪牀)等物。孃家人(尊客)至男方家後,先吃“下馬飯”,飯後,請到親戚或莊間人家,俗叫“安站”,稍作休息,典禮開始後,又請吃酒席的孃家人赴正宴,敬酒勸席,熱情招待一番。

結婚典禮一般安排在院子裏進行(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在一片鞭炮聲中,新郎新娘入場,按先戶外親戚、後戶內親戚的輩份大小一一鞠躬拜謝,最後新郎新娘互拜。被拜謝的親戚或給新人掛紅,或送喜洋(80年代前一般送喜洋5角或1元,現在少則5元、元,多則上百元)。

揭碗典禮結束後,新娘要到廚房去揭碗。案板上事先放好3個扣着的碗,分清是清水碗、濁水碗、棗兒花生碗。清水碗表示聰明賢惠,棗兒花生碗表示有兒有女,濁水碗表示糊塗不孝(現部分地區將濁水碗改爲鑰匙碗,以表示女方爲家庭主事人)。

衝門典禮結束後,洞房門早被姐夫、妹夫及村中年輕人把守住,新郎與新娘要想入洞房,非奮力衝撞而不能入,孃家也爲新娘着急,竭盡全力幫助新娘破門,以顯示孃家人的勢力。

宴席以豬肉爲主。輔以牛羊肉、雞魚肉及各種素菜。尊客和喜客(祝賀恭喜者)入席後,先端上乾果碟子、油餅子、茶水、白糖等,叫傳茶;然後才擺上正席。正席大多爲10碗(另有6碟或8碟涼菜),邊吃萊、邊喝酒,划拳行令(原來爲先喝酒後吃席,現多爲先吃席後喝酒)。

席座上有上下之分,上席一般爲長輩或鄉村領導,下席爲晚輩、年少者;爺孫可同桌,但舅甥、叔侄不同入一席。宴席上還常有這樣的習俗,送親人有意偷拿席間的小酒杯,東家得端上酒盤或若干錢下話往回贖。

鬧洞房俗稱耍牀。多爲平輩的年青人蔘與,讓新娘吸菸、新郎點火,新郎新娘同咬一個果子等,現耍牀花樣增多,如讓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唱歌或吃過橋煙、七竅煙、倒掛火車等。如不從就讓新郎新娘吃盡苦頭。

回門婚後第10天,新郎攜新娘回孃家。若路遠或農忙,也有等到逢年過節時纔回門的。新郎除拜見岳父母外,對其他孃家大輩親戚也要探望。

寧夏各地婚俗大同小異。隨着社會的發展,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新的形式正在普及。

標籤: 習俗 寧夏 結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r13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