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唐劇 河北曲藝的文化“奇葩”

唐劇 河北曲藝的文化“奇葩”

唐劇又名影調劇,是20世界60年代誕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劇種,是唐山皮影戲唱腔、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京劇表演藝術孕育而成的,是我國戲曲藝壇獨一無二的新劇種,爲此深受國人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河北曲藝的文化“奇葩”-唐劇

唐劇的發展
  唐劇的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爲醞釀、形成、發展三個時期。從20世紀10年代晚期20世紀50年代末,是唐劇的醞釀階段。由於皮影唱腔非常富於表現力,而且在冀東農村具有深厚的羣衆基礎。解放戰爭期間,有些革命文藝團體,如冀東路南文工團、十二地委文工團等,爲了配合解放戰爭,便開始把部分皮影調搬上舞臺,用它來反映現實鬥爭生活,表現現代人物。建國後,在業餘文藝舞臺上,皮影調被用在小歌劇、小演唱的情形,就更加普遍。

雖然這還不是唐劇,只是作爲歌劇和歌曲的音樂素材被運用,但是,這卻給唐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爲皮影唱腔全面舞臺藝術化邁出了第一步。

1959年至1963年,是皮影調衍變爲唐劇的形成與完善時期。將皮影唱腔全面地搬上舞臺,是在唐山市戲曲學校進行的。最初的實驗劇目是《看家書》(《五鋒會》的一折)和《金魚記》。取得初步成果後,繼而又透過《斷橋》、《敬德哭馬》、《香羅帕》等劇目進行實驗,並將這批實驗劇目拿到昌黎、灤縣、樂亭等縣去演出,獲得了羣衆的熱烈歡迎。自此,唐劇誕生了。

文革時期,唐劇被誣爲“冀東反黨集團的御用工具”,強行撤銷。1970年,在羣衆的強烈要求下,改名“影調劇”重上舞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北京電視臺相繼向全國播放該劇種唱腔錄音,從此在全國發生影響。在此期間,樂亭縣也成立了專業影調劇團,並先後創作演出了《渤海春潮》、《海上紅哨》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劇主要演職員蒙難者近半,使唐劇發展受到嚴重影響。1979年初,影調劇複名唐劇。

唐劇特色
  唐劇的主奏樂器是銅筒四胡,筒長十五釐米,直徑六點六釐米,屬於中高音樂器。演奏時需戴金屬指套,音色優美別緻,長於抒情,但音量較小。其他樂器的配置,無固定成法,但以突出四胡爲原則。唐劇的打擊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只是個別的鑼鼓點保留了皮影的傳統。

40多年來,唐劇積累了60多個劇目,代表劇目有《斷橋》、《血滌鴛鴦劍》、《紅雲崖》、《迎風飛燕》、《鄉里鄉親》、《敬德哭馬》、《香羅帕》、《楊門女將》、《譚記兒》、《邵玉蘭救夫》、《趙盼兒》、《張四姐盜寶》、《峨巖夫》、《青鋒山》,還編排、移植了現代戲《紅雲崖》、《江姐》、《三代人》、《彩虹》等。

唐劇的唱腔與行當
  唐劇唱腔音域寬廣,從板式上,分爲一板三眼的頭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無眼的三性板,無板無眼的散板。從調式結構上,基本以旦、生爲界,分爲兩大類。從表現功能上,分爲五大腔:有長於表現委婉抒情、寫景敘事的平調,長於表現喜悅、歡快的花調,長於表現深沉思慕的河東調,長於表現聲淚俱下、悲慟欲絕的悲調,以及長於表現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還有因唱詞結構、字韻不同而得名的“三趕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轍”(上平下仄)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8d6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