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歷史文化名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組成部分,是特殊的文化遺產,同時又是廣大民衆的生活場所,它承載着古代人的極高造詣,有着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蘊,更是滲透着古代人的建築精髓,也是歷史中的一大奇蹟,陶冶着現今世人的情懷。
  關於中國的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你瞭解麼?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去領略下古人留下的精美建築吧!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北京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是一條東西向的衚衕。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衚衕。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雍和宮大街,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因國子監,故名。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元代的著名學者許衡便做過這裏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樹存活了好幾個世紀。

這條街上共有四座過街牌樓:街東西口各一座,額坊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坊題“國子監”。該牌樓兩側路北均有石碑,用滿漢文鐫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因東爲孔廟,西爲國學(國子監),符合“左廟右學”的規制。

這條街除以上建築外,還有幾座廟宇。在國子監後邊的國學衚衕內(31號)有一座祀韓愈的廟,名爲韓文公祠。韓愈(768-824)唐代鄧州南陽人,字退之。唐貞元八年(729年)進士及第,曾任監察御史、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學通貫六經百家,文筆雄健,氣勢磅礴,爲後世尊崇,稱“韓文公”。死後諡“文”。

在此設祠,大概是在國學學習的子弟願常得韓愈的庇佑吧!該祠坐北朝南、由祠門、享堂及東西配房組成一四合院式建築。祠門爲大式歇山筒瑕調大脊,享堂三間爲大式硬山筒瓦調大脊,上飾旋子彩畫。門外有一鐵香爐,堂前有一石香爐。堂內祀韓文公像。現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變成國學衚衕小學之倉庫。

在國子監街路南還有兩座廟,西爲神廟(今78號),始建於明代。其主要建築有山門、大殿、正殿及東西配殿、大殿內祭火神及關帝、財神、魯班、藥王、藥聖等,原還有三座碑,現爲民居,碑已當作臺階或砌在牆內,故無法得知其內容。各殿雖存,但改變太大,院內小棚林立,使人無法窺其原貌,唯山門還保留着昔日寺廟的痕跡。

從火神廟往東(今40號)爲竈君廟。原廟山門一間。爲大式硬山筒瓦均爲三間,前帶走廊,旋子彩畫;後殿內祀竈王,廟內原有宣統時重修碑,後來不見了。現由國學衚衕小學使用,二殿尚存,山門已拆除。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2張

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始創於咸豐六年(1856年),歇業於民國二年(1913年),歷時58年。又稱明清街,自古以來就是平遙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

平遙南大街又稱明清街,是平遙古城對稱式格局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是平遙古城在明清時期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南大街整條街道保留着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街道兩側現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獨具明清風格的“前店後寢”式傳統老字號和古民居建築,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爲中國的“華爾街”。

南大街是正對南門(迎薰門)方向的南北大街,它與東面的東城牆和西面的沙巷街不但平行,而且距離相等。古代“尋龍點穴”的“金外”就在這條街上,“金片佔樓”橫跨街心;南大街是這座城的脊樑。它蘊藏着豐厚的古城文化精髓,寸至今門,這裏依舊足古城的繁華鬧市。

南大街南起興國寺(俗稱小寺廟,位居南門甕城內側,今不存)門前,北至東、西大街的銜接點,全長690米(從南城牆算起爲738米)。兩旁高屋連脊,密排着78座古店鋪,衆商雲集,招幌如林,在興國寺門前出現了明快的節奏在北上雞市口的道路兩旁,建築物井然有序;久享盛譽的老字號——翠成海爐食鋪,生意依舊興降;現代公衆建築電影院取代了古代奉祀風俗神的二郎廟;在許多紙紮作坊裏,雖少見精品,卻多了花樣;盛極一時的魁泰煙店舊址,進駐了新興的行業。

從塢市口往北纔是南大街的傳統概念,全長422米。在清代中葉,商業隆盛,票號興起,在這物華大寶、人傑地靈的黃金地段上,諸如同益慶、魁成裕、崇豐厚、協順隆、永隆號、長泰永、興隆信,以及後期的義聚恆、瑞豐祥等名號老店,都是商戰中的強手,因他們創立過非凡的業績而聲名洋溢,晉商的頌歌相傳世代而不衰。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3張

哈爾濱中央大街
  哈爾濱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爲沿襲至今的“中央大街”,現在發展成爲哈爾濱市最繁華的商業街。

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人行方石路10.8米寬。被譽稱“東北一街”的中央大街,以其獨特的歐式建築,鱗次櫛比的精品商廈,花團錦簇的休閒小區以及異彩紛呈的文化生活,成爲哈爾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最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上鋪的石頭,他是長方形條形石,但以縱向衝上鋪滿,由1924年以俄羅斯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社監工完成的。

步行街自開通以來日接待遊人20餘萬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遊人如織,更有一番特色,充分體現出旅遊、購物、娛樂、休閒的功能。風格各異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車輛廠住宅樓前等四處休閒區,構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爲一體的城市新風景。

中央大街雖非哈爾濱市最長的一條街,但卻是涵括了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築流派,有常見的起源於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式,十七世紀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以及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建築。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彙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等歐式風格市級保護建築13棟,這些建築體現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使中央大街成爲一條建築的藝術長廊。

歐洲風格滿布中央大街的歐式建築,五步一典,十步一觀。在西方建築史上幾百年才形成的建築風格樣式,使得中央大街成爲遠東最著名的街道。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在中央大街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涵蓋歷史的精深久遠和展示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爲世上少見。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4張

蘇州平江路
  蘇州古城是依託水鄉特色,採用棋盤式佈局的古代區域性都城的典範,兩千五百年來城址未變,格局尚存,堪稱中國古代城垣活的標本之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蘇州古城內迄今儲存最爲完整的一個區域,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耦園和10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64處蘇州市控制保護古建築等衆多歷史文化遺產。

從平江路向南,走幾步便能聽到古琴悠揚,是一琴館,據稱請了吳派傳人來講授琴藝。取道中張家巷,不幾步,又是一種江南絲竹之聲,喜氣熱鬧。循聲向前,是一處評彈博物館,繞過前廳展設,後院即是書場。趕得巧,花上幾塊門票,聽上一段彈詞,看臺上人說噱彈唱,也不由得神采飛揚。從書場轉出,再往巷子深處走,又見一處崑曲博物館。崇脊筒瓦,牌匾招搖,掛着大紅燈籠,似與一般仿舊的建築相似,也沒什麼稀奇,卻要走進去才覺得好。庭院裏花木承仰有致,石板荒涼,全應和着正中的一個古戲臺。

此處博物館的原址大有來頭,正是當年的全晉會館,由清末山西寓居蘇州的商人所建,還不專爲生意洽談,彷彿喝茶聽戲纔是正經。戲臺也要走近看才知分明,天花板上不辭繁複地用藻紋裝飾出窟窿形頂,狀凹如井,頂端置一枚大銅鏡,周圍數百隻淺雕黑色蝙蝠與數百朵金黃色雲頭圓雕相依相繞,色澤鮮麗異常,蝙蝠與祥雲盤旋而上,直送到那銅鏡片上去。

藻井的設計卻別有妙用,它彷彿一個共鳴箱,演出時,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聲音頓時變得洪亮圓潤,餘音更能繞樑不絕。餘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這個“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爲奇蹟”的“精妙絕倫的戲臺”,也要驚歎“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此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佔盡”。

走平江路,會注意到一個好像條船一樣的房子,叫做“船屋”。去年上海一個建築院的設計師陪我看他們在平江路的一棟古建築的修復改建工程,我們順着平江路走,建築院的幾個設計師指給我看一棟形式象船的房子,就是路上著名的“船屋”了。

這“船屋”坐落在一座有200年曆史的老宅子裏。在平江路鈕家巷33號,走進這座庭院深深的老宅。老宅面積700多平方米,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至今還儲存着完好的雕花門窗、木質地板。老宅內一幢形狀宛如一艘船的屋子,就是“船屋”了。由於歷史價值高,蘇州文管會給老宅掛上了編號147號的“控制保護古建築”牌。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5張

黃山市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長1272米,精華部分853米,寬5至8米。包括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餘幢徽派建築構成的整個街巷,呈魚骨架形分佈,西部狹窄、東部較寬。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橫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匯流之處,所以又被稱爲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老街包括1條直街、3條橫街和18條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餘幢徽派建築構成整個街巷。老街兩側有武興趣巷、珠塘巷、祁紅巷、漁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勞動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還淳巷、永新巷、風林巷、梧崗巷、德仁巷、地盤巷、楓樹巷、青春巷共18條巷弄,它們和上、中、下三條馬路把老街和山水相溝通,呈魚骨式結構形態。

屯溪老街,依山順水,就地勢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顯彎曲。街道狹窄,街上的路面爲褐紅色麻石板;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店鋪疊致有序,全爲磚木結構,粉牆黛瓦;窗櫺門楣有磚雕木刻,技藝精湛;屋與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牆,構成了徽派建築羣體美。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測,是中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境內寬窄不一的巷弄,縱橫交錯,構成魚骨架狀,交通十分方便。老街的店鋪多爲幾進,狹窄幽深,但是內有天井採光。

老街建築保持着傳統的徽州古建築風格,沿街共有280家店鋪,大都爲二層,屬典型的下店上房,前店後坊形制建築體量有10多萬平方米。老街的建築羣繼承徽州民居的傳統建築風格,規劃佈局、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建築體量大小相間,色彩淡雅、古樸。老街的建築,歷史上雖然幾經兵火,屢有重建,但是風貌沒有改變,仍然保留原來的結構和款式,小青瓦,白粉牆,馬頭牆,古色古香。

老街的店面多爲單開間,一般兩層,少數三層,店鋪之間均有馬頭牆封護相隔,屋面蓋小青瓦。底層門面,採用木排門,卸去排門,店堂全部展示,便於營業。老街建築物全爲磚木結構,以樑柱爲骨架,外實砌扁磚到頂。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裝有鵝頸軒,既起支撐、牢固作用,又起裝飾效果。樓上,臨街裝木欄與裙板,並安置有各種花窗,十分典雅。

老街的建築平面,有沿街敞開式,也有內天井式,建築結構有二進二廂,三進三廂,注重進深,所謂“前面通街、後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鋪的格局。這種入內深邃、連續幾進的房屋結構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後坊、前店後倉、前店後居或樓下店樓上居的經營、生活方式。老街古樸的徽派建築藝術、優雅的文化氛圍、濃郁的商業氣息,使人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綜合效應。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6張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

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着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爲以南后街爲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爲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爲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爲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着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佈局結構上與衆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樸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櫺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

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透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複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鬥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着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7張

青島八大關
  青島八大關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太平角匯泉岬拱衛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於北部,佔地150萬平方米。“八大關景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太平角匯泉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爲“八大關”。

八大關的另一特點就是它的建築物。解放前,這裏是各國駐青島領事館所在地,集中了英、法、美、日、俄等24個國家200多個不同風格的建築。解放前,這裏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八大關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爲我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這裏下塌。

八大關的建築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麥式等20多個國家建築風格,如俄式(黃海路18號)、英式(太平角一路3號)、法式(山海關路1號)、德式(韶關路22號)、美式(山海關路9號)、丹麥式(太平角五路2號)、希臘式(函谷關路30號)、西班牙式(太平角一路1號)、日本式(山海關路5號)等。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八大關”的建築造型獨特,風格名異,西部是線條明快的美國式建築“東海飯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場,是解放後新建的匯泉小禮堂,採用青島特產的花崗岩建造,色彩雅緻,造型莊重美觀;再加上一幢幢別具匠心的小別墅,使八大關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8張

青州昭德古街
  青州昭德古街,位於山東省青州市,全國首屆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因街內中段有昭德閣故名。是回族居住最集中的街道之一。昭德古街一直是回族聚居區,民族特色濃郁。古街一直保持原有歷史格局,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木質板門,依稀可見當年商賈雲集、遊人如織的繁華。

青州十里古街位於青州市區。青州有2200年的建城史,城區內先後建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四座古城。今青州城內,仍儲存有明清時期的古街。較爲完好的有棋盤街、昭德街、衛街、偶園街、北門街、北關街等,這些街道首尾相連,綿延5公里,被稱爲“十里古街”。

棋盤街,位於東關,由昭德街、北閣街、糧市街等構成棋盤狀而得名。兩邊多爲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的木質活插板門,依稀可見當年這裏商賈雲集、遊人如織的繁華。與市府大樓接鄰的北門街,是條青石板古街,街旁多爲仿古建築,開設的古式店鋪,內有古玩、字畫等。萬年橋往北,至鎮武廟,便是青州最古老的街道—北關街,兩旁多爲原有建築,古老的店鋪和民房錯落有致。店鋪前有出檐的樑柱和明代特有的彎脖斗拱,古老的窗櫺和斑駁陸離的木門,顯出街道的古老和滄桑。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9張

海口騎樓老街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曆史。海口騎樓主要分佈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海口騎樓建築作爲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源遠流長。海口白色騎樓建築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色,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這些獨特的建築風格形成了一座騎樓就是一幅風景畫。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帶(即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後,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着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

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那時,幾座或十餘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爲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爲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爲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10張

拉薩八廓街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是拉薩著名的轉經道和商業中心,較完整地儲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藏族人稱爲“聖路”。現逐漸擴展爲圍繞大昭寺周圍的大面積舊式老街區。八廓街是由八廓東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組成多邊形街道環,周長約1000餘米,街內岔道較多,有街巷35個。

八廓街保留了拉薩古城的原有風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塊鋪成,旁邊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築。街心有一個巨型香爐,晝夜煙火瀰漫。街道兩側店鋪林立,有120餘家手工藝品商店和200多個攤點,經商人員1300餘人,經營商品8000多種,有銅佛、轉經筒、酥油燈、經幡旗、經文、念珠、貢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卡墊、氆氌、圍裙、皮囊、馬具、鼻菸壺、火鐮、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風乾肉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繪畫、手絹藏毯等手工藝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產等蘊涵民族特色的商品。

另外,還有來自印度、尼泊爾、緬甸、克什米爾等地的商品。主要店鋪有夏帽嘎布、瑪吉阿米酒館、雪域唐卡手工藝店、邦達昌等;街內遺存的名勝古蹟衆多,有下密院、印經院、席德寺廢墟、倉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廟和拉康12座,有松贊干布行宮曲結頗章,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佛學辯論場鬆曲熱遺址,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宅邸,曾派駐過84任駐藏大臣的駐藏大臣衙門,原拉薩市治安機構及監獄朗子廈等。另外,早晚信徒繞大昭寺按順時針方向轉經也成爲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6xjg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