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馬中赤兔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馬中赤兔

好馬配英雄,在中國歷史上有着不少知名的馬,尤其三國時期更有着大部分的名馬,其中最爲着名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除此之外還有着很多不容忽視的名馬。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赤兔
  赤兔(chìtù),注音爲ㄔㄧˋㄊㄨˋ,漢語詞語之一。是古代中國一種名貴戰馬。爲呂布坐騎。有名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赤兔馬,本名“赤菟”(身體大紅色,像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乃是馬中的皇者,非超凡之人不可馭。爲呂布之坐騎,呂布死後赤兔馬從此消失。

“赤兔馬”本名“赤菟”,即紅色的,像老虎一樣的烈馬,據說爲汗血寶馬。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記載,赤兔馬最早爲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三國志》中有關赤兔馬的記載,但是何以稱爲赤兔馬卻沒說。於是,後人就認爲,“赤”是說其毛色,“兔”是跑得快如兔子。其實這是誤解。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各類動物賦予了某種精神和品格。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怯懦、弱小的象徵,雖然它跑得很快,但是,它的跑總是與逃跑有關。可以說,兔子絲毫無英雄氣概。用兔子來比喻好馬,有損馬的形象。兔子跑得雖然快,可是論速度是不能與馬相比的,別說好馬,就是一般的馬也比兔子快多了。那麼,赤兔馬的“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赤兔馬”之所以叫“赤兔”,與古人把兔當成快速的象徵不無關係。爲何古人把兔子作爲快速的象徵,並且以兔喻馬呢?因爲獵豹少見,古代中國沒有獅子,所以人們常能看到的跑得最快的動物大多是兔子。馬車出現以後,人們又用兔的形態裝飾馬車,寄託快速行進的希望。

“飛兔”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離俗》中,“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意思是,這種馬跑起來像兔在飛,所以得名。“古”總不外夏、商、週三代,而根據夏代出土的飛兔紋殘陶器推測,飛兔的傳說可能早在夏代就已經出現。又傳說,西周時期,周穆王有八匹駿馬,日行三萬裏,堪稱“飛兔神馬”。

這種以兔喻馬的做法爲後世所繼承。《三國志呂布臧洪傳》:“布有良馬曰赤兔。”裴松之注:《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名爲赤兔,應該是一匹紅馬。後來,赤兔經《三國演義》的誇張,成了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寶馬,又說這馬後來成了曹操的戰利品,曹操又將它送給關羽,關羽死後,赤兔也絕食而死,是一匹義馬。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2張

的盧
  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其奔跑的速度飛快,在三國曆史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揹負劉備跳過闊數丈的檀溪,擺脫了後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這一跳奠定了其三國名馬的地位,雖不及赤兔馬那麼聲名顯赫,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爲提高。

這匹馬原爲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走投無路的劉備正好以同爲皇室宗親的身份與劉表認了親戚並投靠劉表,這個時候便主動請纓親征。等到短兵相接,劉備望見張武坐騎“極其雄駿”,大爲讚賞贊曰:“此必千里馬也”,趙雲即時領會了主公的意圖,挺槍而出,“不三回合”,便斬將奪馬。等到凱旋班師,劉表見了這匹馬,也禁不住讚不絕口。劉備正愁無一報答劉表,於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不料,劉表謀士蒯越認爲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爲‘的盧’,騎則妨主。”

還說“張武騎此馬而亡”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藉口還給了劉備,於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劉表的幕賓伊籍將此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了劉備,劉備卻不予採納。後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後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纔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着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

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這之後劉備更加不相信“的盧妨主”的預言了,對這匹救命的寶馬無限珍愛,後來出兵入蜀之際因見龐統坐騎老弱,爲了顯示自己對龐統的重視而將自己珍愛的寶馬的盧贈送給了龐統。誰知龐統無福消受,剛騎上的盧便被敵人當作劉備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的盧生天地間,爲張武所獲。劉備輾轉流徙,無可依,乃投劉表。表念同爲皇族之情,納之。武乃劉表帳下一降將,後張武反,備建功心切,請纓親征,兩軍相接,備見武坐騎雄峻,必爲千里馬,甚愛之,欲爲己有。雲領其意,乃挺槍而出,不三合,斬武於馬下,備得的盧,衆將皆贊其爲良駒,表亦愛之。備觀其意,欲以的盧爲報,然蒯越諫曰:“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爲的盧,騎則妨主,並以張武騎此馬而亡爲證。表駭然,贈的盧於備。幕賓伊籍說妨主於備,備不睬。

後蔡瑁欲加害於備,伊籍告於備,備乃逃,至檀溪,溪闊越數丈,追兵將至,備慌忙抽打的盧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倏地,的盧涌身而起,一躍三丈,助備過河。備愛之更甚。出兵入蜀,龐統坐騎老弱,不堪重負。備仁義,贈的盧於統。敵兵疑爲備之坐騎,乃亂箭射殺於落鳳坡。的盧亦消失於天地間。

的盧嘆曰:“吾生天地間,實乃爲英雄而生。雖數次易主不改其志,願爲掃平六合盡綿薄之力,然被疑爲妨主,吾心欲碎,怎可以生淚槽於眼下而判我命?吾所以數次妨主,實乃庸主無能而致,與吾何干。良禽擇木而棲,吾之主公非劉皇叔莫屬。明公若亡,吾不獨生,若棄吾於他人,吾亦不獨生。天下良駒,唯赤兔與吾,赤兔已死,吾願隨之。”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3張

烏騅
  烏騅,楚霸王項羽的坐騎,建立功勳無數,心甘情願地供霸王驅使了一生。“烏騅”出自於《西漢演義》,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傳說,項羽自刎於烏江邊後,忠於主人的烏騅也自跳烏江而死。

項羽所騎戰馬名騅,後人稱作烏騅。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座駕,此馬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雪烏騅”。

楚霸王項羽馴野馬“烏騅”的故事廣爲流傳。據說“烏騅”當初被捉到時,野性難馴,許多人都休想騎它,就是騎得上的也頓時被它摔下來。強壯好勝的項羽聽說便想一試。他馴馬有術,一騎上“烏騅”,就揚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過一山。這馬非但沒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騎在馬上,忽然用手緊抱住一樹幹,滿想一下把馬壓制得動彈不得,誰知“烏騅”也不甘示弱,拼死掙扎,結果那樹連根都離開了山土,“烏騅”總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願地供霸王驅使了一生。

項羽的烏騅應該是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爲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爲主,當然也有別的顏色。有了這匹馬,項羽鉅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漢將,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經百戰無有敗績。“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可嘆烏騅寶馬隨霸王死在垓下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捨,遂涕泣不能言。衆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

請注意引文中的最後一句,本來馬跳到大江中不見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說“不知所往”,可見這匹馬的義氣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後來着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七律無題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負箭滿身猶急馳,慷慨項王拖首後,不知遺革裹誰屍?”

烏騅作爲項羽的坐騎,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功勳無數。可項羽終究不是成帝業之人。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將韓信佈置十面埋伏,那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幾次率領軍士們突圍,但可惜都失敗了。韓信果真是個將才,夜晚,他命令漢營的將士高唱楚國的歌曲。項羽的軍隊主要來自江南的楚國,這樣一來,聽見家鄉熟悉的曲調,簡直是一點鬥志都沒有了。項羽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這一夜,他喝了很多酒。追隨他多年的親密愛人虞姬也自刎殉情。此時的項羽已經了無牽掛,跨上烏騅,帶了八百子弟,衝殺出去。天亮了,他們逃到了烏江邊。這時跟着項羽的兵丁只剩下了二十幾個人。一位亭長勸項羽到江東稱王,重建霸業。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臨死前,他把愛馬烏騅送給了亭長。亭長帶着它過江,但是忠於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而死,上演了一曲悲歌。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4張

颯露紫
  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2017年1月,陝西省昭陵博物館公開發文《昭陵“二駿”,中國等你回家》,從多角度陳述理由,要求賓大博物館歸還民國時期被盜賣的“二駿”——“颯露紫”和“拳毛騧”。

據《舊唐書。丘行恭傳》(卷59)記載,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後。突然,一條長堤橫在面前,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圍追堵截的戰馬“颯露紫”,在這危急關頭,大將軍丘行恭急轉馬頭,向敵兵連射幾箭,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讓與李世民,自己一手牽着受傷的“颯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人大軍。”

回到營地,丘行恭爲“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後,“颯露紫”就倒下去了。李世民爲了表彰丘行恭拼死護駕的戰功,特命將拔箭的情形刻於石屏上。石刻“颯露紫”正是捕捉了這一瞬間情形,中箭後的“颯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後坐,四肢略顯無力,劇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顫慄。颯露紫爲立姿,前面的武士是李世民部下大將丘行恭正在拔箭。這種救護之情,真乃人馬難分,情感深摯。

李世民爲其題贊文日:“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關於“颯露紫”的含義,人們一般依據唐太宗所題的讚語“紫燕超躍,骨騰神駿”來描繪這匹坐騎像一隻輕健飛奔的純紫色燕子。專家認爲,“颯露”一詞來源於突厥語,將“颯露”的讀音還原爲唐代域外的非漢語詞彙時,對應漢譯爲“沙鉢略”、“始波羅”。

在《通典》(卷197)所載突厥十等官號、《隋書》紀傳等文獻及突厥碑銘中,“沙鉢略”和“始波羅”常被突厥人用作爲領袖的榮譽性稱號,並將其“勇健者”稱爲“沙鉢略”和“始波羅”,是突厥汗國的進階官號之一。用突厥汗國的榮譽性稱號和進階官號來稱唐太宗的坐騎,既符合對突厥汗國“勇健者”的讚頌,又能表達唐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戰疆場的豐功偉績,體現了唐太宗對突厥“沙鉢略”、“始波羅”者的敬佩之情。所以,“颯露紫”的含義應是“勇健者的紫色駿馬”。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5張

絕影
  古代所傳名馬之一,爲曹操的坐騎。在討伐張繡之戰中,曹操被騙中賈詡的計謀,倉皇逃走,絕影護送曹操逃走,因亂箭射殺而死。相傳速度極快,影子都追不上,即“絕”影。

絕影顧名思義,跑起來快得連影子也跟不上,絕影無影。絕影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坐騎。在《魏書》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馬名絕影,爲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三國演義》除毛本外,嘉靖本、黃本都提到了絕影,而毛本則稱之爲大宛良馬。

一代奸雄曹操的坐騎。在《魏書》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馬名絕影,爲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這是曹操征討張繡時發生的事情,這一戰是曹操除赤壁之外最慘痛的一次敗績。在這一戰中,曹操損失一個兒子(曹昂),一個侄子(曹安民),一員虎將(典韋),還有一匹良駒(絕影),可謂損失慘重。

而這一戰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連曹操一代梟雄都沒有預料到會出現這場戰爭:曹操征討張繡,張繡獻城投降曹操。然而,一場事先毫無跡象的戰爭打響了。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險些喪命,全靠着絕影逃了出來。而“絕影”據說就是“大宛良馬”,它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奮蹄疾馳,而且速度極快(“絕影”之名就是因爲其速度飛快而得,意爲其速度快的連影子都跟不上了),最後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而“絕影”馬便在這一戰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

《三國志通俗演義》(即嘉靖本)卷4曹操興兵擊張繡一回中寫道,“卻說曹操得典韋當住前門,乃得大宛馬匹。”正文旁有小字註解,“此馬即爲”絕影“,日行千里。”另一個比較着名的《三國演義》版本黃正甫本中,則寫道“曹操當得典韋在帳前,急上大宛馬,此馬名爲”絕影“,日行千里出得後寨。”而毛宗崗版的《三國演義》卻只提到“虧得那馬是大宛良馬,熬得痛,走得快。”,並沒有說明這馬即絕影。

孟德奸雄世莫同,南陽張繡逞英雄。喊聲大震三更後,烈焰爭飛滿寨紅。荀彧逃亡隨野渡,曹操“絕影”恨飄蓬。駿騎激水奔波過,堤畔仍存舊馬蹤。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6張

黃驃
  一種黃毛夾雜着白點子的馬。續範亭《南泥雜詠·射獵》:“棗騮黃驃爭馳騁,人有精神槍準確。”黃驃馬,驃字的含義是“黃馬帶白點”。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黃驃馬即使餵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是難得一遇的寶馬良駒。據小說《隋史遺文》、《隋唐演義》中所記,唐初名將秦瓊(秦叔寶)的坐騎即爲黃驃馬。

原是一匹羸瘦又毛長筋露養不肥的瘦馬,一日幸得秦瓊慧眼識寶馬,得此馬後不上十月,養得十分肥潤,身高八尺,遍體黃毛,如金細卷,並無半點雜色。驃字的含義是“黃馬帶白點”。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黃驃馬即使餵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是難得一遇的寶馬良駒。

秦瓊騎着自己的黃驃馬,回到山東當旗牌官,威風凜凜。這黃驃馬很快給秦瓊立了一功。山東起義的消息傳到長安,秦瓊從長安逃跑,靠山王楊林的馬追不上他。只是因爲尚義的川馬慢,秦瓊等尚義同行,才使楊林有機會追上秦瓊一次,讓他們有機會說了幾句話,然後楊林又被秦瓊騎着黃驃馬甩開了。

可惜後面黃驃馬的故事不多了。黃驃馬再次出現的時候,就是他的結局。第三十七回:“尚師徒緊緊追來,叔寶戰一陣,敗一陣,直走至一個所在,是一條大澗,水勢甚險,有一條石橋,年遠坍頹,仰在澗中,已不能走過的了。望到上首,有一根木橋。又見尚師徒趕近,一時手忙,就在這一個橋頭,把馬加上一鞭,要跳過澗去。不料這匹馬,戰了一日,走得乏了,前蹄一縱,腰肚一軟,竟撲落澗中。那水底都是石橋,折在下面,利如快刀。其馬跌在石上,連肚皮也破開了,死在水中。”就這樣死了?好像這黃驃馬還是不行,關鍵時刻衝不過去,摔死了。

它最後的下場實在太窩囊。在《說唐》第三十七回中,它竟在陰溝裏帆船,被呼雷豹追逐着,累死在趕路途中的石橋之下。雖然客觀原因也是因爲戰了一日,累乏所致,不過就這麼死了確實太過窩囊。

但是據《酉陽雜俎》上記載,秦叔寶的坐騎並非黃驃馬,而是忽雷駁:“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常飲以酒,每於月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明代小說《隋唐兩朝志傳》、《大唐秦王詞話》所記,秦叔寶的坐騎即爲呼雷豹(忽雷駁)。清代小說《說唐》將之前各版小說的情節疊加並自圓其說:秦叔寶的坐騎黃驃馬陣亡後,改騎呼雷豹(原屬尚師徒)。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7張

照夜玉獅子
  照夜玉獅子通體上下,一色雪白,沒有半根雜色,渾身雪白,傳說能日行千里,產於西域,馬中的極品中的極品。《水滸傳》中照夜玉獅子馬原爲大金王子所騎,渾身雪白,能日行千里,被段景住盜來後,原本想獻給宋江,不料被曾家五虎搶去,成爲了曾頭市教頭史文恭的坐騎,引出了史文恭箭射晁蓋。後宋江打破曾頭市,史文恭被盧俊義活捉。照夜玉獅子馬被燕青牽回梁山,成爲了宋江的坐騎。

通體上下,一色雪白,沒有半根雜毛,渾身雪白,傳說能日行千里,產於西域,馬中極品中的極品。此馬生下只脖子周圍長毛,猶如雄師一般,性格暴烈,但長大後,會被趕出馬羣,隨之性格也會變得溫順(據書上說被趕出馬羣是因爲晚上此馬身上揮發出銀白光,故得此名)。長阪坡上,令趙雲七進七出而落於不敗,落入陷坑生而又能飛躍而起的那匹馬,名叫照夜玉獅子。(三國演義中並未交代此馬名此說法出處不詳)

《水滸傳》中對照夜玉獅子馬的描述:
  雪練也似價白,渾身並無一根雜毛。頭至尾,長一丈,蹄至脊,高八尺。那馬一日能行千里,北方有名,喚做『照夜玉獅子馬』,乃是大金王子騎坐的。

相關主人:
  趙雲
  三國中的趙雲,白鎧銀槍,騎一匹白馬,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並未交代此馬名,但是其他小說作品中,多次將趙雲的坐騎稱爲“照夜玉獅子”。小說裏,強盜裴元紹曾經盜取此寶馬,後被趙雲奪回,裴元紹因它被趙雲刺死,趙雲於長阪坡陷入張合的陷阱之中,全憑此馬一躍而出,救了趙雲。人說是阿斗之福,其實此馬功勞也不小。具有奇特力量的名駒,踏霧登雲氣力長。

伍雲召
  伍雲召是隋唐小說中的人物,排名第五,駐守南陽關,世人稱“南陽侯”。因其父右僕射伍建章遭朝廷奸黨陷害,於是舉南陽關之兵反隋。隋廷派宇文成都前來征討,伍雲召雖不敵宇文成都,但是憑藉着寶馬“照夜玉獅子”殺透重圍,保全性命。

段景住
  段景住原來是涿州一位販賣馬匹的好漢,擅長盜馬訓馬。因爲生得赤發黃須,骨瘦形粗,所以人稱“金毛犬”。精通蒙古話、西夏話、遼國話。他在長城外盜得一匹好馬,名叫“照夜玉獅子馬”,渾身雪白,能日行千里。段景住想把這匹寶馬獻給梁山泊。不料路過曾頭市時馬被曾家五虎搶去,段景住一個人逃奔梁山,報告此事。晁蓋聽後大怒,命梁山人馬攻打曾頭市,但不料晁蓋中了曾家教師史文恭的毒箭而死。段景住歸順梁山後,做了梁山軍中走報機密的步軍頭領第三名,是梁山泊第一百零八位好漢。在征討方臘時,段景住因船沉,溺死水中。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8張

爪黃飛電
  是曹操的愛駒,在三國演義有記載。“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衆與天子獵於許田。”曹操只在隆重、重要的場面上騎爪黃飛電馬,可以說爪黃飛電馬在三國裏起花瓶好看的作用,也就是除了好看,沒什麼特別的。

爪黃飛電,曹操的愛駒,其高大威武,體態莊嚴,名字與衆不同,氣勢磅礴,也惟有曹操這樣的梟雄才可以配得上這匹駿馬。正因爲這匹馬氣質高貴非凡,所以曹操每次在凱旋迴朝時都會騎乘它,以顯示其與衆不同的氣勢,這匹“爪黃飛電”的名馬也無疑爲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增色不少。

爪黃飛電與絕影同爲曹操愛駒,但較之後者史實和演義記載均較少。僅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衆,與天子獵於許田。軍士排開圍場,周廣二百餘里。操與天子並馬而行,只爭一馬頭。背後都是操之心腹將校。文武百官,遠遠侍從,誰敢近前。當日獻帝馳馬到許田,劉玄德起居道傍。帝曰:”朕今欲看皇叔射獵。“

玄德領命上馬,忽草中趕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帝喝彩。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羣臣將校,見了金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衆皆失色。”曹操騎着馬在獻帝前面接受朝賀,傲視羣雄不可一世,而這匹爪黃飛電也無疑爲其增色不少。

爪黃飛電通體雪白,四個黃蹄子,氣質高貴非凡,傲氣不可一世。單聽爪黃飛電這樣的名字便顯得氣勢磅礴,與衆不同。正因爲此馬有非凡的氣質,所以曹操一般在作戰中是不會乘其出征的,而會在凱旋迴朝的時候騎乘以顯示其與衆不同的氣勢。因此更多的時候爪黃飛電給人一種花瓶的感覺。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9張

特勒驃
  “特勒驃”是昭陵六駿之一,是陝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爲東面第一駿的青石浮雕石刻。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由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戰馬特勒驃置於陵前。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裏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着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爲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爲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駿馬“特勒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裏透白,喙微黑色。劉武周(~622)本隋河澗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隨父遷馬邑。後任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617)殺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於突厥,受封爲“定揚可汗”,割據馬邑。

武德二年三月,乘唐軍與薛仁杲作戰之機,勾結突厥向南侵擾。其將宋金剛部數日間攻陷介州,唐軍數敗。守禦太原的齊王李元吉棄城逃回長安。於是,劉武周、宋金剛佔據了唐在山西的大片土地和軍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淵大驚,打算放棄黃河以東地區,收兵鎮守關中。惟李世民堅決反對,他認爲失掉了河東,關中就孤立了,只有消滅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才能久據關中。李淵遂派李世民帶兵狙擊。十一月,李世民率衆直趨龍門關,渡黃河,連挫劉武周軍前鋒。

唐軍在柏壁(今山西新絳縣西南)集結,與宋金剛對壘。李世民採用“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的戰略戰術。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軍果然糧盡計窮,軍心動搖,李世民率大軍乘機窮追猛擊,在消滅宋金剛、尋相、尉遲敬德等劉武周勢力中,李世民騎着“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裏地,交戰數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縣西南)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這次追殲,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

石刻“特勒驃”體形健壯,腹小腿長,屬突厥名馬。這種馬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即漢代着名的“汗血馬”,也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尋覓的神奇駿馬之一。研究者認爲,“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進階官號之一,其地位次於葉護和設,只統部落,不領兵馬。

“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號來命名自己的坐騎,不僅僅是爲讚揚名品良種的駿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讚美英雄、勇士的風俗來紀念和炫耀自己的輝煌戰績。”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爲“特勒”,“特勒驃”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它載着李世民馳騁汾晉,爲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馬中赤兔?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馬 第10張

盜驪
  盜驪古代名駒,乃關外名馬,體格健壯,千里絕羣,脾氣暴烈,極難馴服。後泛指良馬。《山海經北次三經》︰“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郭璞注《穆天子傳》“盜驪”雲:“爲馬細頸。驪,黑色也。”在此,“驪”字似乎有其漢文含義,但是這種馬還有許多異名。《廣雅疏證》釋“駣”條雲:“《史記·秦本紀》‘造父得驥溫驪’。

徐廣雲:‘溫,一作盜。’《索隱》雲:‘鄒誕生本作駣,音陶。’則盜驪即此駣。……《玉篇》作桃;《御覽》引《廣雅》,亦作‘桃’;《集韻》雲:‘駣,獸名,似馬。’”由此可見,“盜驪”又能作“駣”、“桃”、“駣”等;而“”、“”諸字卻無“黑色”之義,僅音與“驪”同而已。亦即是說,“盜驪”一名最初全然出於音譯,是十分明顯的。故而,“盜驪”之原義未必是“細頸的黑馬”。

《闕特勤碑》東面第33行記道:“(闕特勤)第三次騎官的帶有馬衣的粟色馬進擊,該馬在那裏死了。”在此,“栗色馬”的古突厥語原文的拉丁轉寫爲toru,此詞至今存在於突厥語的所有語言羣中;它在東北語言羣的圖凡語中,可以寫作doru,在西北語言羣的奧斯曼語中,則可寫doru,如此等等。特金釋其義爲“bay,reddish-brown”,克勞森釋爲“(ofahorse)bay”,顯然進一步明確指出,此詞通常只是用來修飾馬。也就是常指栗色、赤褐色的馬。

“盜驪”兩字的上古音當分別爲*d'g和*lieg,則就語音而言,完全可以成爲toru或doru的漢譯名。就毛色而言,“盜驪”與“toru”並非毫不相干。通常說來,“驪”字固然用爲“黑”義,或者直指黑色之馬,但是它也可能指稱近似於黑的顏色。以“黧”爲例:此字通常也爲“黑”義,但它又有“黃黑”之義。《廣韻》釋“黧”字雲:“黑而黃也。”《一切經音義》釋“黧”字,引《通俗文》謂“斑黑”;引《考聲》謂“黑也而黃色也”。

又,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姚)襄所乘駿馬曰黧眉騧”一語時釋雲:“黑而黃色曰黧……黃馬黑喙曰騧。”鑑於“黧”與“黎”通,而“驪”也通“黎”,因此驪、黧兩字在音、義兩方面都應當有相通之處。那麼,“驪”字也有“黑而黃”義,並非純屬臆測。而“黑而黃”色則與栗色或赤褐色相當接近了。事實上,古人在解釋“盜驪”的色澤時,從一開始就不是認定它爲純黑色的。

《史記·秦本紀》“索隱”引《劉氏音義》雲:“盜,竊也。竊,淺青色。”儘管這一釋義未免牽強,但是不以“盜驪”爲黑色的用意,則是一目瞭然的。既然toru自古至今都是操突厥語各族用以稱呼馬的名號,並且其語音與“盜驪”頗爲吻合,而它所指的毛色也近似於“驪”,那麼,我們可以認爲,“盜驪”的語原確是突厥語toru。

標籤: 馬中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wl7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