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人很多,但往往傑出的人物都是少之又少的。例如,我們從小熟悉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接下來,我們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瞭解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師表”之稱。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啓於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爲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爲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爲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爲丘,字仲尼(仲爲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爲孟皮,孟爲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爲,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爲各國高官棟樑。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爲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2張

  柏拉圖
  (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圖哲學的本體論被稱爲“客觀唯心主義”。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

  心靈和靈魂過去是在理念世界裏的,後來纔跟肉體結合。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這是靈魂的基礎,是從理念世界來的;

  (二)意志部分;

  (三)感情部分。

  這靈魂的三個部分在柏拉圖的倫理學中恰恰順應三種德行:理性部分順應智慧,意志部分順應勇敢,感情部分順應節制。這靈魂的三個部分及其相順應的三種德行在柏拉圖的社會構造上恰恰順應三個社會集團。

  不過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還有些積極的因素:他第一個指出教育的偉大政治意義,提出公共的學前教育思想及其內容,確定了心理構成的基本部分,規定了在當時看來廣泛的學科範圍,指出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主張女子應與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他設想的培養人?quot;篩選“制度,爲後世借鑑。

  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學者,生於公元前427年。在科學上,柏拉圖闡明瞭負數概念,算是一位數學家。他發展了畢達哥拉斯關於宇宙和諧的思想,指出天體運動的軌道是圓形。他把天文學和幾何學結合起來,爲後來建立地心說打下了基礎。他還把宇宙和人體進行類比,推演出關於宇宙性質和結構的見解,也推演出關於人體生理的見解。他的天地大宇宙和人體小宇宙思想一直流行到中世紀末期,對生物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還在其着作中,第一次記載了大西洋城的傳說。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3張

  亞里士多德
  ”學園之靈“的一生
  公元前三八四年,亞里士多德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從他的家庭情況看,他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他於公元前三六七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成爲了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加者。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二十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爲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呆子。在學院期間,亞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圖去世,亞里士多德在雅典繼續呆了兩年。此後,他開始遊歷各地。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里士多德四十二歲。公元前三三八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佈,他將統帥希臘各邦聯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名存實亡,成爲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於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爲王。公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着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着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這個時局動盪的年代裏,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裏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裏,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裏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

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佔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裏,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裏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爲”逍遙派“。據說,亞歷山大爲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爲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爲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爲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浩瀚的着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蒐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完的。當亞歷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裏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里士多德,並判他爲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里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六十三歲。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4張

  哥白尼
  (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哥白尼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創立了更爲科學的宇宙結構體系——日心說,從此否定了在西方統治達一千多年的地心說。日心說經歷了艱苦的鬥爭後,才爲人們所接受,這是天文學上一次偉大的革命,不僅引起了人類宇宙觀的重大革新,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支柱。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前進(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哥白尼着有闡述日心說的《天體執行論》(1543年出版),由於受到時代的侷限,在日心說中保留了所謂完美的圓形軌道等論點。其後開普勒建立行星運動三定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及行星光行差、視差相繼發現,日心說遂建立在更加穩固的科學基礎上。

  在意大利期間,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三世紀)的學說,確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這個日心說是正確的。他大約在40歲時開始在朋友中散發一份簡短的手稿,初步闡述了他自己有關日心說的看法。哥白尼經過長2年的觀察和計算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着作《天體執行論》。他在《天體執行論》(Derevolutionibusorbiumcoelestium)中觀測計算所得數值的精確度是驚人的。

例如,他得到恆星年的時間爲365天6小時9分40秒,精確值約多3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並未遭到教皇的反對。但是他卻害怕教會會反對,甚至在他的書完稿後,還是遲遲不敢發表。直到在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執行論》樣書,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哥白尼的學說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革命,它使人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在估價哥白尼的影響時,還應該注意到,天文學的應用範圍不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樣廣泛。從理論上來講,人們即使對哥白尼學說的知識和應用一竅不通,也會造出電視機、汽車和現代化學廠之類的東西,不應用法拉第、麥克斯韋、拉瓦錫和牛頓的學說則是不可想象的。

僅僅考慮哥白尼學說對技術的影響就會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義。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他倆又成了牛頓的主要前輩。是這兩者的發現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體執行論》是當代天文學的起點──當然也是現代科學的起點。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5張

  牛頓
  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林肯郡伍爾索普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他在格蘭撒姆的公立學校讀書時,就表現了對實驗和機械發明的興趣,自己動手製作了水鍾、風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頓就讀於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成了一名優秀學生。1669年,年僅27歲,就擔任了劍橋的數學教授。1672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685~1687年,在天文學家哈雷的鼓勵和贊助下,牛頓發表了着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703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27年3月27日,逝世於倫敦郊外的一個小村落裏。

牛頓不僅對於力學,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學;在光學方面,進行了太陽光的色散實驗,證明了白光是由單色光復合而成的,研究了顏色的理論,還發明瞭反射望遠鏡。

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年)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常簡稱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援下出版於1687年7月5日。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牛頓使用拉丁單詞gravitas(沉重)來爲現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這本書中,他還基於波義耳定律提出了首個分析測定空氣中音速的方法。

由於《原理》的成就,牛頓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併爲他贏得了一大羣支援者:牛頓與其中的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法蒂奧·丟勒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直到1693年他們的友誼破裂。這場友誼的結束讓牛頓患上了神經衰弱。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牛頓三定律):
  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
  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時(Fnet=0),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第二定律
  ①牛頓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時作用規律。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逝。②F=ma是一個矢量方程,應用時應規定正方向,凡與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負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爲正方向。③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用牛頓第二定律處理物體在一個平面內運動的問題時,可將物體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牛頓第二定律的六個性質:①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②同體性:F合、m、a對應於同一物體。 ③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牛頓第二定律數學表達式∑F=ma中,等號不僅表示左右兩邊數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體加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④瞬時性:當物體(質量一定)所受外力發生突然變化時,作爲由力決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時發生突變;當合外力爲零時,加速度同時爲零,加速度與合外力保持一一對應關係。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瞬時對應的規律,表明了力的瞬間效應。⑤相對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種座標系,在這種座標系中,當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這樣的座標系叫慣性參照系。地面和相對於地面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可以看作是慣性參照系,牛頓定律只在慣性參照系中才成立。⑥獨立性: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都能各自獨立產生一個加速度,各個力產生的加速度的失量和等於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

適用範圍:①只適用於低速運動的物體(與光速比速度較低)。②只適用於宏觀物體,牛頓第二定律不適用於微觀原子。③參照系應爲慣性系。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詳見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第三定律
  表達式 F=-F'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這三個非常簡單的物體運動定律,爲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其他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定律的內容伽利略曾提出過,後來R。笛卡兒作過形式上的改進,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內容。第三定律的內容則是牛頓在總結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結果之後得出的。

牛頓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他在1665~1666年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萬有引力定律(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是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的。1679年,R·胡克在寫給他的信中提出,引力應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地球高處拋體的軌道爲橢圓,假設地球有縫,拋體將回到原處,而不是像牛頓所設想的軌道是趨向地心的螺旋線。牛頓沒有回信,但採用了胡克的見解。在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數學方法匯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6張

  托馬斯·阿奎那
  13世紀中葉,在着名的巴黎大學有一位年輕的神學教授,因沉默、溫順、人送外號啞牛。但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已嶄露頭角,一些有名望的學者很賞識這位年輕人,阿爾伯特就曾斷言:啞牛之聲必將聞名於世。果然,啞牛後來成了中世紀最有名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年)。

托馬斯孩提時代曾在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受了9年初等教育。身爲伯爵的父親一直希望他能成爲修道院院長。14歲時,他進入那不勒斯大學,接觸到大量的科學與哲學着作。5年以後,加入了天主教組織多明我教團,這成爲他一生的重要轉折。

1245年,托馬斯前往巴黎,受教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阿爾伯特。自1257年開始在巴黎大學教授神學,用10年時間專心從事教學和着作活動,並被羅馬教廷任命爲神學顧問與講師。在他去逝3年後,巴黎各神學大師譴責了219條命題,其中有12條是托馬斯的觀點。這是中世紀最嚴厲的譴責。托馬斯在巴黎大學執教時,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響極爲強烈。

教會深感其着作的危險性,幾次試圖封鎖這種與天主教正統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禁止轉錄、閱讀和儲存。可托馬斯並不害怕這種學說,他和老師阿爾伯特一起潛心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着作,他閹割了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而將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體系加以全面系統地發揮,並將其納入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使它成爲天主教官方哲學的基礎。

  他成功地將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一??18部巨着,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學大全》和《哲學大全》、《論存在和本質》、《論正統信仰和真理、異教徒議論大全》等。

  托馬斯的全部理論都是爲天主教信條服務的。他明確提出哲學必須爲神學服務,之後,又爲上帝存在這一神學最高信條作了哲學的論證。認爲應透過上帝的創造物來認識上帝的存在,利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推論出萬物創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托馬斯歪曲和利用亞里士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的學說,主張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斷言世界的創造是有時間開端的;同時,上帝創造了一個等級制的宇宙系;最低層是大地及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構成的一切物質,之上是植物、動物和人,再上是天體,再之上就是整個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體的上帝;還探討了個別和一般的關係,認爲存在於個別事物中的一般,並不是個別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寄居或隱藏在個別事物中的某種特殊實體。

物體之間的不同特性,是由於潛入物體的這種穩祕的質所決定的。銅之所以爲銅,是因爲它裏面潛藏着‘銅’這種特殊實體,銅之所以能壓延,是因爲它裏面潛藏着‘壓延性這種隱祕的質。所以,有多少種物體的特性,就有多少種穩祕的質,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內部結構和相互關係了。顯然,這種學說嚴重妨礙科學的發展。

  托馬斯還力主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認爲如同神高於人,靈魂高於肉體一樣,教會高於世俗的國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權應由他掌握,國家必須服從教會,國王必須順從教皇。他還極力維護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認爲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並說,沒有一個統治者控制和指導民衆,社會就不回穩定發展……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7張

  達爾文
  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科學進化論的奠基人。生於英國施洛普(Shropshire)郡的希魯斯伯裏(Shrewsbury),卒於肯特(Kent)郡達溫(Downe)村。1825~1827在愛丁堡大學學醫,1827~1831在劍橋大學學神學。1831年經漢斯羅(J.S.Henslow)教授推薦,參加貝格爾艦(H.M.S.Beagle)的環球考察航行,歷時5年,觀察、蒐集了大量動、植物和地質方面的資料。回國後,透過試驗、總結和長期思考,逐步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一書,不但以豐富的事實論證了生物的進化,而且提出自然選擇理論,對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嚴重打擊了各種唯心的特創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此後,又出版了《動植物在家養條件下的變異》(1868)和《人類起源和性選擇》(1871)等着作,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進化學說。他的進化學說,被恩格斯譽爲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達爾文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堅持實踐,細心觀察事實,努力研究、探索自然規律,一生共發表了80多篇論文,出版了20多部着作,爲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是一位不斷追求真理並作出劃時代貢獻的偉大科學家。

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他在隨小獵犬號(theBeagle)環球旅行時,隨身帶了幾隻鳥,爲了餵養這些鳥,又在船艙中種了一種叫草蘆的草。船艙很暗,只有窗戶透射進陽光,達爾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戶的方向彎曲、生長。

  但後來幾十年間,達爾文忙着創建進化論,直到其晚年,才着手進行一系列實驗研究向光性的問題,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運動力》一書中總結了這些實驗結果。達爾文是用草的種子做這些實驗的。草的種子發芽時,胚芽外面套着一層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護胚芽在出土時不受損傷。達爾文發現胚芽鞘是向光性的關鍵。如果把種子種在黑暗中,它們的胚芽鞘將垂直向上生長。如果讓陽光從一側照射秧苗,胚芽鞘則向陽光的方向彎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東西蓋住,雖然光還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彎曲。如果是用透明的東西遮蓋胚芽鞘,則胚芽鞘向光彎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彎曲。達爾文推測,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種信號物質,向下輸送到會彎曲的部分,是這種信號物質導致了胚芽鞘向光彎曲。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立志成爲一個促進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家。1838年,他偶然讀了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中得到啓發,更加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週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紀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也就是說,亞當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話。達爾文領悟到生存鬥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對發表研究結果抱着極其謹慎的態度。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出於年輕的博物學家R。華萊士的創造性頓悟的壓力,加之好友的鼓動,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蒐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透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爲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爲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8張

  弗蘭西斯.培根
  (FrancisBacon,1561-1626)——英國着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生平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嫺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爲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爲培根準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

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爲國會議員,1589年,成爲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爲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爲之奮鬥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讚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爲爵士,1604年被任命爲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爲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爲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爲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爲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爲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爲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爲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着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進階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着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後,人們爲懷念他,爲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爲他題寫了墓誌銘:
  聖奧爾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爲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9張

  伏爾泰
  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的倡導人,他在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和政治等方面寫了大量着作,近百卷之多。法國啓蒙運動的着名人物如狄德羅、盧梭、孔狄亞克、布封等人,無不是他的後輩,對他推崇備至,公認他是他們的導師。

伏爾泰原名佛蘭蘇阿——瑪科·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1694年11月21日,他出生在一個殷實的資產者家庭。伏爾泰中學畢業後,父親曾送他進了法科學校,希望他將來能成爲一個法官。但是,伏爾泰希望做個詩人,爲悍衛真理而面臨一切,對抗一切。因此,他很少上學聽課,卻經常寫一些諷刺即景詩。他擅長於以機智的諷刺來抨擊社會醜惡。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

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而被捕入獄。出獄不久,由於他的諷刺攝政王的劇本《歐第伯》在巴黎上演,而使他在文學界大露頭角。1726年,由於一個貴族的陷害,他被逐出了法國,流亡到英國。當時,英國已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他十分讚賞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1729年,伏爾泰回到巴黎,寫作了歌頌民主共和制的歷史劇《布魯杜斯》,鼓吹資產階級革命。

同時,他開始投資商業,並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1734年,在盧昂出版了他的《英國通訊集》,用書信方式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宗教、科學和哲學,並對法國的宗教教派鬥爭進行了抨擊。書一出版就被法院判爲禁書,當衆焚燬,伏爾泰被迫流亡在外,後來定居在他情婦夏德萊夫人家中。這是邊境地方的一座幽靜城堡,伏爾泰在這裏住了14年(1734—1749年),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史學、哲學和科學着作

  反社會學
  伏爾泰是自然法學說的擁護者。他從自然法論的立場出發來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他認爲: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適用於所有人的,並且天下人都認爲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他把法律分爲兩類,即自然法和制定法。

自然法,適用於所有的人,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不偷盜,不殺人,不淫亂,不撒謊,敬父母,重互助等,這些都是自然所頒佈的法律。

制定法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和教會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訂的、純粹民政的法律,時而設定五監察官,時而設定執政官,時而召開百人團會議或平民會議,時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實行貴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若以爲一個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神明制訂出哪怕一條這樣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瞭解人類的心意。人都是爲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騙別人的。

伏爾泰認爲,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礎,就是在公正的觀念上奠定法律基礎。

  理性主義史學
  伏爾泰開創了理性主義史學,把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其存在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批判,作爲其理性主義史學的題中之意。

伏爾泰認爲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認識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會。發揚理性,就是推動歷史;矇蔽理性,就是阻礙進步。他認爲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只有四個時代是理性彰顯和值得讚美的時代:希臘時代藝術和科學的第一次繁榮;凱撒和奧古斯都的羅馬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學問、科學和美術重新發展;路易十四時代,人類理性已臻成熟。至於其他時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蠻和迷信的統治之下。

  伏爾泰在對人的理性備加推崇的同時,批判和否定壓抑人的理性的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觀。伏爾泰在《路易十四時代》一書中深刻剖析了君主專斷的種種弊端,認識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鎖的分量,主張以法治國,反對君主專斷。他斷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與自由得到尊重與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發揮自己的理性,推動社會繁榮。

  伏爾泰還否定了上帝在人類歷史領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兩部史着《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中,伏爾泰不遺餘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虛僞、教士的兇殘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熱和不寬容造成的荒誕悲劇。宗教狂熱使科學本身也變成了它的同謀者,並扼殺理性。伏爾泰還揚起理性主義的大旗,猛烈抨擊了包括作爲神學時代最後一部重要着作《世界史》的作者博絮埃在內的神意史觀,肯定了作爲歷史主體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主導地位,從而把理性主義史學擺在了應有的位置上。

全球共識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介紹 第10張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後,成爲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入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後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從1755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了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才晉升爲教授。

  康德一生沒有離開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極有規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條街道(它後來被命名爲康德小道)上散步,他準時到這種程度,以至當地居民按照他出來的時間校正手錶。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靜的表面生活與他的豐富多彩而又充滿着革命思想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他在普魯士這個邊遠小城,注視着世界的最新發展,討論着時代的前沿問題。他在創造了深刻反映啓蒙精神的批判哲學之後,又明確地提出了什麼是是啓蒙運動這一至今還吸引着哲學家的問題;他一生中只有一次離家到一個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經歷,便他卻像一個閱歷豐富的旅行家那樣,在人類學着作中對各國風土人情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觀卻被普魯士政論指責爲歪曲蔑視《聖經》和基督教的基本學說。

康德是盧梭的崇拜者,他與盧梭一樣,是一個平民哲學家。他說:我生性是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東西,有所發明才覺得快樂。我曾經相信這才能給予人的生活以尊嚴,並蔑視無知的普通民衆。盧梭糾正了我,我想象中的優越感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學恢復一切人的公共權利,我並不認爲自己比普通勞動者更有用。

  《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之後,康德成了青年學生嚮往的導師,政府也不斷向他諮詢各種問題,但爲了扞衛思想自由,他不顧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後發表了《學院之爭》(1798),繼續討論宗教問題。

  人們爲常說,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着作。康德的着作以1770年爲界,分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批判時期的着作又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着作。理論哲學的着作有《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簡寫本《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實踐哲學的着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學》(1797)等。他的《判斷力批判》是一部內容特殊的着作,其中關於審美判斷和目的性判斷的論述可以解釋爲聯繫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釋爲前兩部批判的補充。

標籤: 文化名人 共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03y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