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二十四節氣 >

器物和衣飾所用不同 古人立春以後

器物和衣飾所用不同 古人立春以後

古人的衣食住行講究順應時節,作爲全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陽氣上升,古人認爲此時“風動雲鬢”,日常生活中所用之器物和所穿之衣飾,都應該順應時令的變化而改變了,那麼就讓老黃曆爲你介紹,古人在立春以後的日常用具和衣飾有什麼改變。

古人立春以後 器物和衣飾所用不同

立春以後,古人講究要梳“迎春髻”,戴春幡、春勝。《御定月令輯要》卷五引《炙轂子錄》:“漢之迎春髻,立春日戴。”從漢代開始,立春要“服青幘,立青旙”,飾品穿戴就開始別具特色了。

春勝
  春勝,是漢代已經流行的首飾形制。《釋名·釋首飾》:“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則勝也。”《太平御覽》引此條作:“花勝,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則勝”。勝的形狀是中間一個圓形,上下各有一個梯形,可端正容貌。

勝最初是女性專署的飾品,《山海經·西山經》所寫西王母“蓬髮,戴勝”。勝的造型原自織機,勝通滕,是織機上的一個部件,卷經絲用。《說文·木部》:“滕,機持經者也。”《後漢書輿服志下》: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簪以瑋瑁爲摘,長一尺端爲華勝”。

宋人羅願則認爲勝是古人模仿戴勝鳥而製作的首飾,山東沂南東漢墓出土的西王母像頭上的勝確如一隻張開雙翼的鳥。

勝常常作爲祥瑞圖案出現在漢代的畫像和裝飾品中,吉祥的寓意綿延不斷地流傳於後世,且簪勝逐漸轉化爲節令習俗,如人日簪華勝,立春戴春勝。

至唐,勝的式樣已與兩漢魏晉不同,變成了菱形,菱形內外再添加各色紋樣,這種形制源自四出花。這時候,春勝一般都是做釵頭懸綴,有提系,下面還有瓔絡流蘇之類的點綴。

春幡
  春幡可以追溯到漢代迎春禮中所立之“青旛”,《後漢書補逸》卷21作“春旛”。春日系綴幡勝於釵頭的風習,大約起自晚唐五代。唐溫庭筠《詠春幡》:“閒庭見早梅,花影爲誰栽。碧煙隨刃落,蟬鬢覺春來。代郡嘶金勒,梵聲悲鏡臺。玉釵風不定,香步獨徘徊。”

入宋之後,春幡流行,而剪綵花大多已成爲詩人所用典故了。北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部》“春幡”條雲:立春之日,“今世或剪綵錯緝爲幡勝,雖朝廷之制,亦縷金銀或繒絹爲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設之。或於歲旦刻青繒爲小幡樣重凡十餘,相連綴以簪之”。春幡上多綴吉語,如“宜春”、“耐夏宜春”等,有詞人寫道“宜入新春,人隨春好,春與人宜。”

春幡造型如信幡,即幅面爲縱向的旗幟,旗上着字,或鏤金銀,或裁羅帛,常綴於釵首。黃升《重迭金·除日立春》有“銀幡綵勝參差剪,東風吹上釵頭燕”之句。

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一枚剪紙一般的銀鎏金鏤花小春幡長約二十釐米,頂端以鏤空花結爲雲題,其上一枚水晶花片爲提系,銀幡底端鏤做流蘇,且鏨出細線以見垂穗,正中有鏨字“宜春大吉”,是爲條暢暖風裏的祈願。

也有穿珠爲幡者,如趙崇霄《東風第一枝》“喜鳳釵、才卸珠幡早換巧梳描翠”。刻金鏤銀,裁羅縷翠,軟風裏嬌顫於鬢邊釵頭的春幡春勝必是輕盈細巧。蘭州市白衣寺塔天宮出土一枝明代玉簪和一對銀簪,爲珠幡。

春帖
  春帖之稱始於宋。宋宮中立春用春帖。春帖用羅帛(後專用絳羅)做底襯,上面有五七言絕句,或用金絲綵線刺繡,或用金箔剪貼,在立春日粘貼在宮中各門帳上。周密《武林舊事》載:“帝、後、貴妃、夫人諸閣各有定式,絳羅金縷,華粲可觀”。

春帖是從晉“貼宜春字”發展而來,起初多直接題寫“宜春”二字於紙或絹帛上,粘貼於門、帳、屏風等處。日本正倉院所藏一件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的羅底金字的勝,“繫於淺碧羅之上,粘有金箔剪綵成十六字雲:‘令節佳辰,福慶惟新,變(當爲燮字之訛)和萬載,壽保千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jieqi/5d3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