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滿族過年的習俗與食俗

滿族過年的習俗與食俗

主要分佈在我國東三省地區的滿族同胞,過年在本族語言中稱“阿涅業能業”,時間上與漢族春節基本一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的“過小年”開始,一直到農曆二月二的“龍擡頭結束。那麼就讓小編爲你介紹,滿族過年的習俗與食俗。

滿族過年的習俗與食俗

滿族過年習俗
  除夕下午,滿族家庭要擺供、祭祖。不常開啟的祖宗龕,年三十中午開啟。把擦得錚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擺上兩摞饅頭,一摞五個,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孔插上大蔥,還有乾飯五碗。

除夕祭祖供菜更有特點。第一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第二碗是過油鯉魚;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蔥;第五碗是豆腐方塊。供方子肉爲四時吉慶;供魚爲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誌着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這些擺上桌案的祭品,祭祀之後由家人分吃。

除夕前,滿族人要在家中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八旗所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互贈繡有“歲歲平安”的荷包。

到了除夕,各家還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爲“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瀋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

新年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然後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內豎燈籠竿,高挑紅燈。

正月初一:滿族人家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賀新春。不過,過去滿族婦女要等到初六,纔可以出門拜年。正月十五,上元節,又稱元宵節、燈節。滿族家家除吃元宵、掛彩燈外,還有製作冰燈、堆雪人習俗,這也是北方氣候所致。

正月十五,元霄節,又稱燈節。滿族除接彩燈外,還製作“冰燈”,張燈三日。早年有舊俗,在瀋陽市四平街(今中街)舉行燈市,商家預製各式彩燈、懸於門際,有人物、瓜果、禽獸、魚蟹燈,奇技淫巧,角勝爭奇,還雜陳龍燈、獅子、高蹺、旱船、秧歌、燈官等劇,士女遊觀,填溢街巷。

農曆二月二,這一天是大家熟知的“龍擡頭”。滿族人正月不剃頭,大都等到二月二這天,才肯剃頭。滿族人還有“領龍”的習俗,用草木灰從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然後在院中舉行祭祀,以求一年風調雨順。

前一年臘月殺的豬,三十祭祖用的豬頭,過了新年初六,將豬頭放到“哈什裏”(倉房),這個豬頭一直放到二月二,纔拿出來煮熟了吃,此舉稱爲“龍擡頭”。

滿族過年食俗
  滿族人的年節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薩其馬、白肉血腸、豆麪卷子(驢打滾)、蘇子葉餑餑、大黃米乾飯、火鍋等;喜飲喝的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黃米釀造的“米酒”;客人來家拜年,喝的飲料是用炒糊的大黃米、高粱米衝的“糊米茶”。

臘月二十三,滿族人過小年,各家在這時候要做粘豆包、豆麪卷子等粘食。如今粘豆包也逐漸被漢族接受,豆麪卷子就是大家所俗稱的“驢打滾”。

除夕到來,滿族人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馬,薩其馬是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而成,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標籤: 滿族 習俗 食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jkl1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