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閩南七夕習俗與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與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的七夕節,這是一個帶有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各地在節日到來之際有不少獨特的習俗,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爲你介紹,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與傳說

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着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着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爲“七孃媽”,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孃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孃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根據《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爲新拜“七孃媽”爲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

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孃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着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孃媽”,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在七夕這一天,家庭主婦們往往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後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後,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

當然,不能忘記還要備辦一桌供品,泉州供祀“七孃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孃媽”。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爲還要連裏面的“牀母”一起祭拜。

閩南七夕的傳說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爲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達給他倆,沒想到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爲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着“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

不過,雖然喜鵲報錯喜,讓消息誤傳了,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天帝罰喜鵲每年“七夕”爲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人間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就是因爲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爲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因而在祭祀完“七孃媽”之後,人們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以犒勞喜鵲們爲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8k5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