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隋唐時期五姓七望爲什麼沒落?

隋唐時期五姓七望爲什麼沒落?

五姓七望乃是十二個大家族,這些家族十分強大,也都曾成爲威脅皇室地位的家族。在十二個家族中五姓是最爲尊貴的,而隨着發展卻變得沒落?

那麼,本期中國姓氏瞭解隋唐時期五姓七望爲什麼沒落?

隋唐時期五姓七望爲什麼沒落?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士族代表五姓七望是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以及博陵崔氏和趙郡李氏。這幾大家族的影響力極大,皇權的興衰更替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場遊戲。

至唐朝時,高門大族觀念依舊深固,士庶高寒之間仍有着極深的鴻溝。五姓七望“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爲婚,傲慢地進行着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

貞觀時,太宗皇帝無法忍受高門大族的傲慢,於是命重臣修《氏族志》,擡高皇室和關隴貴族的地位對抗五姓七望。儀鳳宰相薛元超也嘆息:“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高宗和武則天時代,高宗頒佈《禁婚詔》禁止五姓通婚,此舉不但不能禁止他們互相爲婚,反倒在無形中增加了這些大族的資本。文宗時,皇帝求婚於宰相鄭覃,希望其能將孫女嫁給皇太子,但未能如願。有唐一代,出任宰相的有博陵崔氏16人,趙郡李氏17人,滎陽鄭氏13人,隴西李氏12人。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盛唐時,“五姓”在朝廷上並無絕對優勢。原因一是,當時建唐的功勳——“關隴軍事集團”仍有很大勢力;二是皇帝有意壓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舉考試制度導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現,而當時“五姓”多以門蔭入仕,不適應且不接受科舉考試這種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門出身的朝廷權臣的嫉恨(如武周時宰相許敬宗和李義府所爲)。

但“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中樞進行了重建,“五姓”藉助於科舉制度而重新擡頭,比如滎陽鄭氏,盛唐時爲宰相者難尋身影,而自中唐開始,連續出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說;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亂”前任宰相的僅有2人,事變後進入中唐,則陸續有8人爲宰相。

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與掌握了科舉權有密切關係,再有就是在適應了科舉考試製度後,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風與知識傳統使他們在考試中佔有特別的優勢。如范陽盧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進士者超過百人,這一數量令人驚異。要知道,唐朝時科舉考試中的進士考試是最難的,錄取人數又少,盧氏能有此成績,自是藉助於家風與知識之厚。但高門大族中亦有始終蔑視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貴族觀念的,比如以蔭入仕的宰相趙郡李德裕和滎陽鄭覃,李德裕“恥與諸生從鄉賦,不喜科試”、“尤惡進士”,滎陽鄭覃更是建議廢除進士制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gdgw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