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瞭解傳統飲食文化 做一個“懂禮”的吃貨

瞭解傳統飲食文化 做一個“懂禮”的吃貨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大多數人並不瞭解它,這種文化是隨着時間的沉澱一點點演變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接下來小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做一個“懂禮”的吃貨,瞭解傳統飲食文化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概述
  飲食文化受自然、經濟、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斷髮展。遠古時期人類以生食爲主,隨之發展爲熟食;烹飪技術由燎烤發展爲蒸、煮、煎、炸等;飲食選材和菜系也不斷豐富;飲食觀也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飲食風味也由閉塞的單一民族和地區融匯到如今的豐富多彩的飲食口味。

飲食文化包括三點:第一是食物的選材和加工。選材受季節、節日風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響;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調技術,透過刀法可將食物分爲條、片、丁、沫、絲等,其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調方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第二是就人類而言,飲食文化包括少數民族、宗教和社會各階層飲食文化。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習慣和代表性的飲食菜系;宗教飲食文化典型有伊斯蘭教忌食豬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義等;社會各階層的飲食文化由物質基礎決定,包括宮廷、士大夫飲食文化和百姓飲食文化等,各階層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也就形成了飲食禮儀文化。第三層次是與飲食有關的文學文化,包括歷朝歷代許多關於飲食介紹和文人對飲食的歌頌讚美的文學作品。

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於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穀物爲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爲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穀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纔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獨特的烹調技藝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湛、品種多樣着稱於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烹調技藝的精湛在於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透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製成菜餚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製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透過調製,使菜餚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雲:“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鹹。其先後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調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後順序都有講究。可見,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醫食同源的食療觀
  “醫食同源”,即“藥食同源”。指用中醫理論知識和飲食文化相結合,使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透過食物來調理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爲食物,患者食之爲藥物”,《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等”。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由此可知,“醫食同源”並“寓醫於食”的食療觀歷史悠久,可分爲三個層次:一是“食養論”,即注重飲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於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二是“食療方”,即以食爲藥,以日常食物的一種或數種作爲藥用,以治療疾病。三是“藥膳”,以藥配食,取一味或數味藥物入膳。中國的食療藥膳文化在歷朝歷代的總結思考下不斷完善。關於醫食同源和食療的書籍數不勝數,醫食同源思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當積極研究醫食同源理論,傳承其精華,真正達到飲食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中國人吃辣椒的歷史有多少年?
  氣血不足應該如何調理?
  國宴上的淮揚菜之“軟兜長魚”
  舌尖上的美食之佛跳牆的傳說

做一個“懂禮”的吃貨,瞭解傳統飲食文化 第2張

食忌思想
  “食忌”即“忌口”,也就是我們在吃的時候應該吃什麼,怎麼吃……“苟全其身,須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訴我們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節、時辰、體質、數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黃瓜與花生同吃易腹瀉;羊肉與西瓜同食會中毒等。季節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發散的食物,夏季應忌食肥甘厚膩,少食生冷之品,秋季應忌食性燥和大補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時辰忌如:“早上人吃薑,晚上姜吃人。”“早喝鹽水如蔘湯,晚喝鹽水如砒霜。”體質忌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爲: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體質偏陽者應忌溫熱、辛辣助火之品;體質偏陰即陽虛型體質者,應忌食寒涼生冷傷陰之品等。數量忌即飲食有節制,不可過量,忌過飽。若不掌握一定的飲食禁忌知識、合理選擇食物,則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食忌思想是歷代人們經驗和理論的總結,不容忽視,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們飲食生活更加科學、安全。

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優越性的體現,其豐富多彩的飲食種類爲傳統飲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由農業、地理位置、食材決定。中國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農業爲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長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業民族如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以肉類、奶製品爲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從事農業,其主食多爲大米、小麥、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飯,菠蘿飯,五色飯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數民族如赫哲族、鄂溫克族、基諾族等以狩獵和漁業爲主,其主食多爲野生肉類、植物、魚類,代表特色如殺生魚、蝌蚪拌臭菜、松鼠幹湯等。此外,少數民族多嗜茶、酒,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的邊疆高寒地區,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國是“酒文化之邦”,少數民族更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各個少數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種類更是形態各異,有青稞酒、檳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數民族必備的飲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們在食用各少數民族飲食的同時便能回味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融合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具特色。

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區域表現,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國地理環境、氣候、食材、嗜好的真實寫照。菜系由宋代“南鹹北甜”到明代“京蘇廣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八大菜(浙、閩、湘、徽、魯、蘇、粵、川菜)。地理環境對飲食選擇很有講究,蜀湘一帶溼氣較重、選擇辣食能祛溼,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決定菜系的重要因素,臨近江海湖地帶則擅做海鮮、以鮮香聞名,如湘、魯、粵、閩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着稱,蘇菜發源地由於菜種豐富所以一大特點便是四季有別;嗜好是決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愛燒、燉、蒸,注重火候,善於保持原汁原味;蘇菜選料嚴謹,愛好和注重制湯,保持原汁,追求鮮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粵菜技法、配料多樣,追求鮮嫩爽滑濃;川菜重調味,以“麻、辣、酸、香”爲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區域歷史飲食文化的沉澱,賦予了傳統飲食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發展中精華不斷被人們所傳承和豐富,作爲新一代華夏子孫,我們應當積極去了解傳統飲食文化,並將其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嘗試不斷探索創新以豐富其內涵。

你可能也會喜歡:
  乾隆與京城美食“叫花雞”
  細談:粗茶淡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鹹甜在口的廣東糉子飲食文化
  中國最臭的美食你吃過幾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03x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