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端午節吃什麼

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端午節吃什麼

再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華民族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習俗。其實在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習俗有着明顯的差異。想知道各個地方端午節吃什麼嗎?他們的習俗有什麼不同嗎?那麼,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端午節,瞭解一下吧。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

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爲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黃魚和“白烏龜”
  常武地區,端午節中午飯比較豐盛,常武人家過端午節,不論貧富,要買黃魚(石首魚),要吃“白烏龜”。所謂“白烏龜”就是鵝。東門一帶有“噹噹鍋子買黃魚”的諺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魚被政府推爲“愛國黃魚”端午時人們當飯魚食用。

常州百姓視農曆“五月”爲“毒月”,“初五”爲“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時天氣暖熱,蛇、蜈蚣、壁虎、蜘蛛、蠍子等“五毒”相繼出動以毒傷人,因此瘴氣易生,疫病多發,所以“端午節”的節俗皆圍繞除毒驅邪防疫等展開。而吃黃魚、老鵝等,也是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

吃炒血鴨和釀豆腐
  湖南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第2張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還吃豆腐。

端午期間飲食進補註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溫高,溼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爲亢進,能量與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症狀爲容易出汗,身體發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慾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慾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03r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