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在中國無疑是一個聞名於世的大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人文景觀精彩絕倫。漢族文化中的節日極多,有喜迎新春,中秋佳節,清明祭祖,十一國慶,元宵燈節等等讓人應接不暇的節日,節日的多樣化,更能體現漢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至今,有的則隨着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竈、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爲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爲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裏,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爲佛教。

立春是漢歷(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着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爲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又稱爲“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曆)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爲“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節日。從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據《禮記.祭義》記載,天子爲天下百姓總立的社稱“太社”,爲自己立的社稱“王社”;諸侯爲封國內百姓總立的社稱“國社”,爲自己立的社稱“侯社”;大夫以下不爲自己立社,而是聯合其邑里的羣衆共立一社,稱“置社”。這樣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員百姓祭祀。

龍擡頭:又名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爲龍擡頭。”節期以觀測東方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從天象上看,每當春分時刻,黃昏時角宿出現於東方地平線,而其它六宿尚隱於地平線下,故名龍擡頭。

夏至日,蒼龍七宿位於正南,秋分後潛於地平線下直至來年春分。故《說文解字》釋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於一年中陰陽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稱之爲中和節,秋分之中和節稱中秋節,春分之中和節即爲中春節。後世將中秋節固定於農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稱爲花朝節,春花秋月,對應絕妙。由於龍神出頭,人們總要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

上巳節是漢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按通常的說法,漢以前節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後固定爲漢歷(農曆)三月初三,不一定爲巳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漢朝以來定爲農曆五月初五,沿襲至今,成爲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第2張

南北朝時期,七夕又發展爲婦女乞巧求智的節日。這天傍晚,家家戶戶打掃庭院,婦女們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如何判斷是否得巧?捉蜘蛛放於盒內,次日清晨觀察,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也是一法。針爲特製的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將線飛速穿過者爲得巧。

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一法,投針於水盆中,針浮水面,投影於盆底,“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帝京景物略》)同時家家戶戶要做“乞巧果子”,以油、面、糖、蜜做成,爐烤或油炸,面做爲面巧,糯米做爲粉巧。有條件的人家還要搭“乞巧棚”。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是日地府洞開,鬼魂四出,民間有諺曰“七月半,鬼亂竄”。有祀者回家受子孫祭拜,無祀者,大家請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爲害。可以說中元節爲古代中國的亡靈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曆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爲“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在漢歷(農曆)九月九日。因爲《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農曆十月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禮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月,同時也是冬寒乍起的時節。十月,在前人看來是一個既喜且憂的月份。人們在十月節一面聚餐會飲,歡慶豐年;一面祭祀祖靈,祁請先人的佑護,爲度過寒冬作精神準備。後世的十月節俗活動或隱或現地傳襲了人們這種特有的時間感受。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第3張

現代人看來,冬至只是一個節氣,但是在古代,冬至不但是一個節日,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此日晝短夜長到了極點,以後白晝便逐漸延長,故有冬至一陽生、氣始於冬至的法。

漢代以前,每逢冬至要停止一切工作,認爲此日陽氣初升,但非常微弱,要儘量減少消耗.另外,陽氣上升,春天將至,還要慶賀.從魏晉以來,冬至日或次日皇帝都要接受百官朝賀.明正統己巳(土木之變)一度廢止,清代又恢復。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爲“嘉平”,商代爲“清祀”,周代爲“大蜡”;漢代改“蠟”爲“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坊神、虎豹神、水庸神、昆蟲神。

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從漢代到南北朝逐步固定在臘月初八爲臘祭日。以後每到臘八這一天,爲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準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爲“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小年祭竈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竈屋(廚房)的鍋臺附近牆壁上供奉竈王爺、竈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爲天”,所以人們把竈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爲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爲搶銀水。民間認爲: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涌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爲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儘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標籤: 傳統節日 漢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mql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