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不能更全了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

不能更全了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也稱爲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在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課本上已經有儒家思想相關的知識了。雖然不是很瞭解,但也算是從小就從孔子思想的影響下成長的。那麼,我們來儒家文化看看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可能感興趣》》儒家代表人物五聖是誰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爲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爲以尊卑等級的仁爲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爲一種學說,儒家作爲一個階層,儒教作爲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爲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爲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爲“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爲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迴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爲一種學說,儒家作爲一個階層,儒教作爲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髮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着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國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2張

可能感興趣》》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形成與發展歷程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士透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爲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產生背景
  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爲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着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爲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爲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

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爲突出,因爲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爲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學術與言論的開明爲儒家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3張

可能感興趣》》儒家所說的三綱五常是什麼

興起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爲政權的統治思想,而漢朝在漢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爲正統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爲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爲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爲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漢代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爲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十分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爲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鞏固儒家思想,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爲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爲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爲儒傢俱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爲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

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着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透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爲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

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爲貴”、“君爲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讚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爲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

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爲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執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爲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爲基礎,以法家路線爲輔助,兼採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爲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爲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爲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爲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爲進,奉行黃老之學爲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爲而治。但隨着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爲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4張

可能感興趣》》淺述儒家思想的弊端是什麼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設定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爲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

漢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爲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爲丞相。這樣隨着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

漢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當時儒道兩家學派有個明顯的共同趨勢就是道家往下層社會發展成民間道教;而儒家則在上層社會發展成了廟堂儒教。

漢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

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歷代變遷
  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爲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爲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爲始祖,朱熹爲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文獻。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爲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束縛。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爲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爲基礎,以陰陽五行爲框架,兼採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爲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爲“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爲、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5張

可能感興趣》》儒家學派創始人是誰,你瞭解嗎?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爲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爲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爲:“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爲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爲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爲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着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僞,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1、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着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2、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着《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3、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爲“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捨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爲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着革新的光芒。

(11)清末民初:儒家學派的法脈傳人何子淵以“敢誇才依馬,唯驥道南吾”、“同人於野,仁者樂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爲其哲學旨歸,創導新學,摒棄科舉。但,又以弘揚儒家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爲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6張

可能感興趣》》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學領導力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爲基礎的。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執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衆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爲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爲本質和精準的界定。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於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主要學派
  程朱理學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爲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爲代表的心學。該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爲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爲始祖,朱熹爲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爲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一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陸王心學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爲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纔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爲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陸九淵的哲學觀點是“明心見性”、“心即是理”,經明朝王陽明發展爲心學,形成了“陸王心學”。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是《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而陸王心學的根據則是《尚書》中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間進行的義理之爭轉入了儒家文獻的全面考證,由此產生了顧炎武的漢學。

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漢學大師惠棟認爲“宋儒之禍,甚於秦火”。戴震進而指出無論程朱還是陸王都摻雜了釋道的成分,作《原善》《諸言》《孟子私淑錄》以及《孟子字義疏證》尋找純粹的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7張

可能感興趣》》解析:儒家代表人物分別有誰

三個主義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爲正統思想。

具體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爲“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爲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爲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爲,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爲“爲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爲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爲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都在這了,不能更全了 第8張

可能感興趣》》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思想價值
  當代意義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爲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爲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範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爲規範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範起來,讓農民成爲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爲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羣衆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這種倫理思想上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及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應用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功。

當前蘇聯的解體給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震驚,當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面臨危機和矛盾讓世人困惑迷茫時,智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代表——胡錦濤已經爲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及全世界社會發展在理論上指明瞭理論創新的方向——和諧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的創建和社會實踐在構鍵和諧社會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是儒家思想精髓的發展是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意識。它是東西方人類最進步思想意識的結晶。它的誕生和實踐應用不僅僅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健康快速發展保證,也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引。因爲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能動性——社會意識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上的成功應用。

研究價值
  現存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子的思想)作爲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將階級視爲人類社會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觀,強調透過個人的自我約束,而忽略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學者認爲儒家思想是亞洲國家難於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着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爲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

標籤: 更全 儒家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k6g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