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東鄉族是咱們當今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甘肅頗有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歷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東鄉族。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東鄉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學習學習東鄉族的風俗習慣吧!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服飾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還是頗爲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爲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隨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衆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女子服飾
  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過去,年青婦女,除了帶銀耳環、銀手鐲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製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飾、銀製的牙籤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姑娘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孃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只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爲陳跡。

女孩子年幼時頭髮周圍剃一圈,中間平分梳着兩條小辮,8歲開始留髮,梳成一條辮子,結婚後挽髮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結婚時,新娘穿“過美”。“過美”是一種前後開叉的長袍和裙子,上穿鑲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層層摞摞的,綴的假袖很多,以顯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褲,叫“西古”,有綁腿帶子。

男子服飾
  男子的服裝比婦女遜色許多。上衣中間開口,一排整齊的布挽的鈕釦,領高寸許,褲齊腳踝,與漢族男子所穿的小褲褂無甚分別,寒冷季節,則披上一件羊皮襖,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襖分長、短兩種,長的與大氅差不多,短的與短褂相似,皮襖都是斜襟。穿短皮襖,多系一條粗布制的腰帶,這樣幹活輕便自如。

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製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乾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制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製,冬天裏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過去,男子多喜穿長袍,腰繫粗織的羊毛腰帶,掛有一把小刀,解放後,才漸漸改穿短裝。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禮服。“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釦,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製。“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污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乾淨。因爲“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禮拜,一般頭上都戴纏巾,這種纏巾叫“臺絲達日”,其長度是九個半寸,一寸是從手指到肘前的長度。“臺絲達日”一般是用白紗、黃紗或是白綢、黃綢製成。

建築
  在改革開放以前,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以北房爲上房,土木結構的平房,一門兩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山區兼挖窯洞,它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室內陳設簡樸,地上靠牆放板櫃,盛糧及衣物等,櫃面喜歡擺座鐘和茶具等,牆上掛(貼)阿文對聯,忌貼人像。現在東鄉族住房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絕大多數人家蓋有磚木結構的瓦房,有些家庭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家有電視機、桌椅板凳、衣櫃等,有一些還有沙發、電話等,已是現代家庭,可與城市人媲美。

莊窠
  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莊窠,莊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內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只蓋一排房,多爲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樑檁椽用木製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東鄉族人蓋房打莊窠,一般沒有擇地看風水的講究。但受漢族影響,立木時,用紅布包樑。蓋房打莊窠,除了請少量木匠以外,打牆、泥水活,都由家庭鄰里和親戚朋友幫工,先打莊窠牆,爾後蓋房,上樑時,家庭主婦拿出紅布和金銀首飾之類,包在大梁上,用幾束散麻扎住。之後,不解不取,任其久遠。家裏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間,裏經八、九尺左右,一明兩暗,上房的屋內設備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長輩的住房,一般由爺爺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長輩謝世了,一般把長輩的上房空着,打掃乾淨接待貴客,除了長輩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喬也格”。“喬也格”比上房簡陋,以兩間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則將“喬也格”隔成單間,砌有泥炕。東鄉屬大西北山區,一年四季都燒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驢糞,也有利用掃來的野坡草屑和枯樹葉作添炕燃料的。廚房設在上房與喬也格相連的角落裏,與住房分開。廚房除了做飯用之外,一般還作爲洗大淨的澡堂。牛羊圈和廁所多蓋在門道的窩角里。有的則放在低矮的攔羊牆圍成的小石園裏,遠離日常起居的臥室。廁所設在屋後,三堵牆圍成一個露天的坑,便後蓋上白土,有的另砌一個小屋作廁所。

清真寺
  東鄉族的宗教建築大體有兩種:即清真寺(東鄉語中稱“麥赤”)和拱北。清真寺一般建在人口密度極大的市鎮或村莊,或是在村民宅舍的中間地帶。在聚居處修建清真寺,既有利於信徒就近進行宗教活動。也有利於經常觀瞻,激發神聖的宗教感情,同時它說明了清真寺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清真寺建築的佈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禮拜堂(大殿)在中間,水堂和經堂在兩邊。其中禮拜堂的奠基較高,需拾級而上。正對大門,還建有直插雲霄的宣禮塔,用來召喚人們做禮拜。大殿的外觀建築有兩種,一種是園拱頂,園拱頂中高聳起一個小尖頂,上面配有一彎新月,高大堂皇的中央穹頂和月牙,表現出天宇的肅穆氣氛,園拱頂給人以莊嚴感,而小尖頂的月牙又給人以向上升騰的動勢。另一種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表現出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威嚴感。大殿內部簡潔、樸實,沒有雕塑、繪畫,象徵伊斯蘭教不拜偶像,只拜真主的宗教,爲了方便於向西禮拜,大殿一律坐西朝東。

拱北
  是東鄉族的老教各教派爲其教主修建的陵墓,也是各教派的教主傳教的地方。張門門宦的拱北埋葬着十幾代教主,墓廬都是磚砌的長方形“拱子”,二尺來寬,四尺來長。下方上圓,墓背上有的還蓋有苦卑,拱北內香菸徐徐,氣氛肅穆、神祕。還有一些拱北建在高山深谷中,大多是亭子形,附帶幾棟平房。這些地方被認爲是上人“臥裏”們顯留“克拉表提”(聖蹟)的地方。

婚姻家庭
  東鄉族把家叫“格兒”(蒙古語,意即“家屋”),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個別富戶也有一夫兩妻的。家庭通常由夫妻兒女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住上房,父母親住廂房,兒女住單間的尕(小)房。長子結婚後才能次子結婚,長子另建新家,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給兒子劃分財產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些,併爲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殯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居住的房子歸幼子所有。

割禮
  東鄉族習俗,男孩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割禮”,穆斯林稱之爲“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聖行”之一,東鄉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後,便象徵着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婚。

東鄉族的婚姻,實行男娶女嫁。男子到了結婚的年齡,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女方同意後,男方就要送“訂茶”。由男方家透過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信物組成“四色禮”,故名爲“訂茶”(相當於訂婚)。

淺談東鄉族的風俗習慣 第2張

送禮
  與彩禮相同,送衣服、銀錢和首飾等。送錢是給女子選購一些喜愛之物,俗稱“禮錢”。送禮的多少視家庭貧富情況而定。送禮,是從說親到結婚的一個重要環節,舉行一定的儀式,一般男女雙方家庭在約定的日子裏,一般是媒人、男方家長及說親的兒子一起向女方家送禮,女方家請來本家的老人,備以飯菜招待,稱之爲接禮。

結婚(俗稱宴席)
  結婚這天,雙方家裏熱鬧非凡,親戚朋友、隔壁鄰里都應約而來,並按親戚關係的親疏,朋友交情的厚薄“搭禮”,以表示祝賀。宴席的吃食注重遵循傳統的規矩,主要有各種油炸麪食、糖包、肉包、燴菜、羊肉、雞肉等。席上不放煙酒。對結婚日期男女雙方家庭可隨意商量,多在秋收後或冬閒時舉辦,一般以“主瑪”(星期五聚禮日)爲吉祥日子。結婚這天,要進行簡單的伊斯蘭教儀式。男方到女方家娶親時,由阿訇主持,徵詢男女青年同意結婚後,當衆頌經念“尼卡”,說明經過阿訇證婚,婚姻方纔被社會承認。阿訇徵詢時有一方不願意,婚約即無效。在念“尼卡”時,阿訇當衆議定婚後男子給女子一定數額的“尼卡錢”。“尼卡錢”象徵着男子向女子承諾的義務,約束其不隨意拋棄妻子。念罷“尼卡”後,證婚人把預先擺好的一盤紅棗、核桃撒給圍觀的大人和小孩,表示早得兒女。晚上也興鬧房,第二天新娘同客人見面稱“拜客”,下午新娘第一次進竈房,擀長面,稱“試刀面”,請鄰里老人品嚐新媳婦的手藝。

砸枕頭
  東鄉族有許多有趣的婚禮習俗,如新婚之夜鬧房砸枕頭。到了新婚之夜,全村的青少年及親友,都要來鬧房,這裏陪送新娘的“蘇還赤”以及前來參加婚宴的婦女們,在炕上緊緊地護圍着新娘,所有鬧房的男人,則千方百計地尋找縫隙,摔枕頭,砸新娘。由於護圍的婦女防備甚嚴,所以儘管枕頭飛來摔去,也砸不到新娘身上。於是爭鬥會一直持續到護圍婦女招架不住,讓新娘拂去蒙面的頭紗,站在炕上,讓男人們看新媳婦,並讓男人們看箱籠裏的嫁妝,雙方這才偃旗息鼓,一歡而散。

耍公婆
  在白天的喜筵上,還要戲耍公公婆婆,村人們把公公婆婆綁起來,翻穿上一件皮襖,倒騎在牛背上,臉上還要抹上鍋黑,在大門外的場地上盡興地嬉鬧。所以婚筵上,當公婆的要儘量小心,不得招惹年輕人,以致引起麻煩。

罰新郎
  新郎和陪客到女方家娶親時,岳家的鄰人和青年要想法“懲罰”新郎和陪客。這種懲罰表現爲用土塊打,柳條抽,驚嚇新郎和陪客的騎乘,使其摔下馬來,即便是身受輕傷,他們也得向懲罰者賠禮道歉。所以新郎和伴郎往往一到岳家情緒就很緊張,害怕捱整,一出丈人家大門,便早早溜走。

禁忌與沐浴
  東鄉族民間禁忌中強烈地滲透着伊斯蘭教宗教文化意識。東鄉族日常生活與言談中有一些禁忌,如果違背,便會產生誤會和不愉快。忌吃豬、狗、馬、驢、騾和兇猛禽獸的肉;忌吃自死動物和動物的血。自禁菸、酒。禁止未經允許進入清真寺大殿。吃餅子、饃饃要掰開吃。語言方面,宰食牛、羊、雞隻言宰。

東鄉族食牛、羊、雞肉,須經阿訇或年長的穆斯林屠宰,宰者帶“阿布德斯”,即經大小淨沐浴,否則禁食。宰了的牛、羊、駱駝的陽具務須割去扔掉,絕對禁食。禁食自死亡物及一切猛獸奇禽之肉;禁食豬、馬、驢、騾、狗、貓肉和一切動物之血。忌用非穆斯林人的竈具。宰食的牛、羊、雞,只可言宰,不可言殺。

每年的齋月只吃兩餐,兩餐都在夜裏,白天滴水不進,頭一餐叫“薩哈勒”,一般在雞叫頭遍,就已進餐,第二餐在日落西山以後,兩餐都不見太陽,無論平時或是齋日,每頓飯進餐時,先由長輩搭口以後,全家人才能進餐;長輩不吃,其餘人也不得進餐,廚房掌勺炒菜的人也不得試嘗鹹淡。

東鄉族對客人非常殷勤、尊重,客人到家,被請上坐首位坐下,女客可不脫鞋,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婦女一概避而不出。男主人陪男客時,一般是站在桌旁給客人端飯添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尊敬。女客則有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以與客人同坐同吃,女主人也不與男客會面,客人也不能進竈房,不許自己動手從缸或窖內舀水。

用水非常講究,忌在飲用水和沐浴的水泉邊、溪水邊洗衣服、洗物、飲畜;禁非穆斯林人入竈房缸內舀水,到井中汲水或倒水。

老人做禮拜,起居和堂屋忌掛人像或動物像。禁菸、酒,可以參觀清真寺,但不經允許不得進入大殿,如準進殿,則須脫鞋。
  禁亂扔廢紙。禁抽籤算命,佔吉問兇。禁自殺,禁浪費食物和水,禁男子蓄長髮,禁背地談論別人、說謊,等等。

沐浴
  東鄉族是一個愛整潔、講衛生的民族。俗有“阿布得斯,是人身上的甲冑”的俚言,阿布得斯,指沐浴,有大淨與小淨之分。小淨每天都洗,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臉和手腳的乾淨,大淨一般一週洗一次,洗大淨多用吊桶。洗大淨前先洗小淨。爾後從右到左,從上到下依次淋洗。這樣洗3次,然後用潔淨的毛巾擦乾淨。未婚前的少年一般40天洗一次大淨。每逢古爾邦節、爾德節、送葬都要洗大淨。在乾旱缺水的東鄉,水貴如油,生人登門要求換水洗大、小淨,即便是素不相識的過路人,也不能謝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9xr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