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中國國粹之北京京劇文化

中國國粹之北京京劇文化

京劇在現實生活當中也被我們稱爲“平劇、京戲”。京劇是我們中國影響最大的一種戲曲劇種,分佈地是以北京爲中心,遍及全國。很多人對於京劇都有不一樣的理解。那麼,大家對於北京的京劇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北京京劇文化吧!

中國國粹之北京京劇文化

京劇發展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11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透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點擊京劇文化了解更多介紹)

京劇曾一度於文革期間遭到嚴重摧殘,當時文革發起人毛領袖打着“破四舊、立四新”的大旗,以剷除舊文化之名對京劇演藝工作者加以迫害,紅衛兵將京劇演藝工作者貼上“反動派”的標籤並將之批鬥(另見電影《霸王別姬》);在毛領袖時代結束後,於文革中倖存下來的京劇演藝工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建了京劇文化。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爲主,有的以武打爲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行當劃分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爲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爲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

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爲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爲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祕,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服飾等各個方面,透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創造舞臺形象藝術的手段十分豐富,用法又十分嚴格。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京劇誕生到成爲“國粹”走進黃金時代,二百年的京劇史裏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大師。以富連成爲代表的衆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着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佈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臺,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爲京劇演出增色生輝。

標籤: 國粹 北京 京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w27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