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淺談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由來

淺談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由來

本期徽州文化帶來的是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扛。因爲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來看看吧!

淺談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由來

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先生在整理《胡適口述自傳》時以胡適之的口吻這樣寫道:“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扛。

因爲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爲着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裏去經商。

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爲生意人。一般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發展。”早期的徽州商人和徽州文人也多是持同樣的觀點。“吾徽居萬山環繞,川穀崎嶇,峯巒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處,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產之食科,不是供徽地所居之口,於是經商之事業以起。”“新安土磽狹,田蓄少。人庶仰賈而食,即閥閱家不憚爲。”就是這一方面的典型材料。歷代所修方誌無一例外地持同樣觀點。

如萬曆《歙忘·貨殖》雲:“今邑之人衆幾於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於四方也。諺語以賈爲生意,不賈則無望,奈何不亟亟也。”“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無賈矣。”人地矛盾迫使徽人以竹、木、茶、炭、漆等土產換取商品糧,從而形成悠久的商業傳統。一句俗話說的就是這種民俗事象:“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可見,徽州最顯要的俗例便是迫於生計,還是少年郎就要外出經商了。

但是,完整地來分析一下,我們發現除了經商成風之外,徽州的地理特性—山水阻隔—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又決定了徽州民風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山阻灘急的環境,造就了徽州人勤儉尚義的風尚。“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其險阻四塞幾類蜀之劍閣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顧,中世以來兵燹鮮矣。”被羣山環抱與外界隔絕的古徽州就成了避亂的理想去處。

早在漢末,爲避黃巾軍就有人由北南遷來到徽州,以後凡是中國歷史上多亂之時便是中原名門望族南遷入徽高潮之期,像“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等歷史時期均形成較大規模的中原移民南遷徽州。

他們的遷入,帶來了中原各種文化,對徽州民風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無怪乎宋代淳熙《新安志》的作者羅願這樣描寫道:“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扞鄉土爲稱。其後寢有文士,黃巢之亂,中原衣冠避地保於此,後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興則名臣輩出。”

崇山峻嶺的阻隔使得古徽州較少地受到戰亂的破壞,一些古樸的習俗得以沿襲,許多有益的傳統不斷髮揚光大。同時,面對外來移民,徽州人團結一心扞衛着自己共同的生活環境與生活志趣。

淺談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由來 第2張

而歷經幹辛萬苦,跋山涉水,或攀行於山間鳥道,或挽舟逆水而行,絡繹於徽州的古道與溪澗的移民,及至與山民交處,則悉聽鄉規民約,不敢肆意逞強作亂。看來,地理環境上的易守難攻特性也奇蹟般地反映到了文化習俗上。

由於山限壤隔等惡劣生活環境,養成了徽州人“勤于山伐,能寒暑,惡衣食”的習性。《徽州府志。風俗》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說明:“其家居也,爲儉嗇而務蓄積。貧者日再食,富者三食,食惟館粥,客至不爲黍,家不畜乘馬,不畜鵝鶩。其嗇日日以甚。”“女人尤稱能儉,居鄉者數月,不沾魚肉,日挫針治縫紉綻。

黟、祁之俗織木棉,同巷夜相從紡織,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徽俗能蓄積,不至卮漏,蓋亦由內德矣。”可見,勤勞儉樸乃是徽州傳統習俗之精華所在。

山高灘急的皖南山區環境又鍛造了徽州人團結互助、尚氣好義的風尚。《歙問》指出:“(歙)人尚氣節”,“寧甘鬥訟,好義故爭”。

《祁門志·風俗》說祁門人“尚氣好勝,事起渺怒,訟乃蔓延”。《婺源縣誌》則進一步分析了這種“尚氣好義”之習的兩面性:“厥堅剛,故用之善,則正直,爲高明,爲風節。用之不善,則爲忿戾,爲褊固,爲狷急。”可見,尚氣節,重幫助,能聚合,又是徽州民風之一大特徵。

其次,四通八達的水系,養成了徽州人面向外界的開放的社會心理。

如果說閉鎖的山地容納着尚氣好義而又勤勞儉樸的人們,開放的水系則載着山地難以容納的治世求生的人們走出大山,走向外地。如果說崇山峻嶺是徽州的天然屏障與易守難攻的自然城堡,那麼四通八達的徽州水系更是完全爲我所識、爲我所用的綠色通道。

從水道分佈來看,梅溪、麻川河、徽河、楊溪、繡水北流由青弋江可入長江;清溪河、橫江、率水、豐樂河、揚之水、富資水東流由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直到東海;閶江、婺水則西流連接鄱陽湖。這些四通八達的水路是古徽州與外界交往的主要交通渠道。

“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因爲徽州的山高路阻,徽州的水流有高屋建瓴之勢。灘高流急,河道曲折,暗礁累累。這種運輸通道非土着居民不識其深淺與險夷。往往漲水時小舟載二三十石運輸;水稍淺則載不過十幾石;有時不能用船,只得以木竹筏代舟,所載不過數石。

上水時須背纖,前拉後推,口呼號子以互相配合,雖嚴冬不避。由於這樣一種特殊自然條件,徽州人養成了有面向外界開放而不閉鎖的社會文化心理。他們廣交四方朋友,博採衆家之益,民風民俗不斷在學習與交流中融會貫通。可以說,徽州民風是古典與現代、閉鎖與開放、內隱與外顯的和諧統一。

標籤: 由來 徽州 淺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34mq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