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二十四節氣 >

24節氣的立夏由來和風俗

24節氣的立夏由來和風俗

千年前的古人,根據長期觀察氣候變化的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這份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由來已久,每一個節氣都有屬於自己的由來和風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二十四節氣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24節氣的立夏由來和風俗

立夏的由來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爲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其實可能還要追溯到周朝,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舊俗立夏日又爲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這便是立夏及其習俗的演變過程。

24節氣的立夏由來和風俗 第2張

立夏的風俗
  一、吃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二、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爲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爲福州着名的風味小吃,成爲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爲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三、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jieqi/wg5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