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四川南充蜞蟆節 民間祭祀祈福活動

四川南充蜞蟆節 民間祭祀祈福活動

四川南充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城市,建成至今2200多年,早在唐堯、虞舜之前便謂“果氏之國”,春秋以來歷爲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爲川北行署區的駐地。作爲三國文化和春節文化的發祥地,這裏的民風淳樸而民俗底蘊豐厚,今天的傳統節日要爲你介紹的就是南充民間的一項祭祀祈福活動--蜞蟆節。

民間祭祀祈福活動:四川南充蜞蟆節

蜞蟆節,亦寫爲蠐蟆節,又稱“十四夜”,是流行於南充市金寶、積善、車龍、三會、雙桂、盤龍、七寶寺、多扶、蓮池、會龍等十來個鄉鎮的一種祭祀祈福活動,在地域上屬於南充西河流域。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人們都要點燃自制的蜞蟆燈,舞着火把,擡着彩龍,敲羅打鼓地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

關於蜞蟆節的起源,按照當地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當時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屯兵四川,駐紮南充西河流域,遭遇官軍圍剿,戰場上你來我往,屍橫遍野,瘟疫流行,百姓遭難。時值開春時節,正遇蜞蟆紛紛爬出泥洞鼓譟繁殖之際,人們便將生病咳嗽哮喘之聲與蛙鳴之聲聯繫到一起,將這些瘟病統稱爲“蜞蟆瘟”,而蜞蟆自然也就成了的災害禍首及幽冥之物。

這時有個雲遊高人點化鄉民,爲防止蜞蟆瘟危害人間,應在每年正月十四夜晚,扎制蜞蟆燈並且送走瘟神,以求生活平安美好。由此逐漸演化出送瘟神祈福運的蜞蟆節,並在南充西河流域這一塊不大的土地上傳承下來,如今已有近370年的歷史。

而關於蜞蟆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雖然沒有那麼具體的歷史指向,但還是和小孩咳嗽有關。據說小孩患百日咳是由蜞蟆引起的,要想娃娃不生病,道人術士的高招便是扎制蜞蟆燈並且把它們送回水裏,以防蜞蟆將瘟病傳染給孩子。

從長期以來參與蜞蟆節的主體多是小孩這點來看,第二個傳說還是有其現實的依據。當然,孩子們愛熱鬧,哪一個節日他們不是重要的參與者呢?而且就祈福來說,誰都會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製作蠐蟆燈一般以四川鄉村最常見的物品--生長於房前屋後的慈竹、毛竹和水竹爲主體,配以紙張糊制而成。選一棵粗的竹子砍下,剔除枝椏,按兩米左右長短斬斷帶回院壩。先將一段竹子劃開劈成粗篾,把它們編織成一個個篾環。

然後,再將竹竿的頂上一段輕輕錘破,借篾刀之力輕輕扳開,把篾環放入其中,撐成一個紡錘形的空間,那裏面是用來安置蠟燭的地方。接着,再用漿糊將紙糊在紡錘體的外面,既用於成型,也具有防風罩的功能。最後糊紙時,在一側留有一可掀動的紙簾,便於安放蠟燭和進行點火的操作。

按照習俗,做好的蠐蟆燈都會放置在房間以外,可見雖然現在人們在形狀上已經賦予蠐蟆燈千變萬化的造型,但其作爲祈福避禍象徵的初始意味,還是被人們所牢記。夜色悄然降臨,街道上人羣慢慢聚集起來,人們手持各種蠐蟆燈,相互展示。

天色漸晚,人們用火柴點亮蠐蟆燈裏的燭光,此時人羣還要唱起蜞蟆節的歌謠:“(送蜞蟆)十四節,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我把蠐蟆送下河;(搖嫩竹)”十四夜,搖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樣長“;(搖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與嫩竹一樣長。“

吟唱之聲隨着隊伍的行進穿過廟宇,蠐蟆燈匯成的長龍遊動着穿過地頭,接近水邊,慢慢散開,如吸水之蛟龍,俯向水面。一隻只蠐蟆燈被插進水田裏,煙花綻放開來,孔明燈冉冉升起,有虔誠者手持彩燈,雙手合十仰面對天,默默頌着心中的祈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mn0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