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走古事 福建客家民俗節日

走古事 福建客家民俗節日

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漢人爲主體,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口衆多,居住地域廣大的客家人逐漸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多彩文化現象,而在我國福建西部地區的客家之中,就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民俗——“走古事”,今天的民俗節日就爲你介紹。

福建客家民俗節日:走古事

“走古事”是福建連城、永定縣區盛行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的一項盛大活動,其中尤以連城羅坊蔚爲壯觀,節日到來時萬人空巷,熱鬧程度甚至被譽爲“客家狂歡節”。

關於羅坊客家“走古事”的由來,傳說昔日此地常鬧旱、澇兩災,當地羅氏十四祖才徵公爲清朝舉人,曾任陝西寧州知府,湖南武陵縣知縣,卸任返梓時,就把流傳在湖南的走古事移授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傳統文化娛樂活動,自此相傳至今。

元宵到來時,當地九大房族,各出一棚古事(實際上只有七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選身體健壯、膽量大的八歲左右男童兩名,按戲劇內容裝扮,勾畫臉譜,身着戲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護將。

領先的一棚古事是大福首(天官、武將),後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貴、劉邦、楊六朗、楊宗保、高貞、梅文仲、劉備、孔明、周瑜、甘寧等。每棚須用22名擡夫。因競走激烈,要三班輪流替換,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擡夫(活動場上的後勤人員不計入其中)。

每年春節正月初三、初四,房族內挑選的擡古事的男丁青壯年就要上山去劈蘆箕草,鍛鍊腳力。到農曆正月十二日開始三天齋戒(羅坊話稱“封齋”,且有專人在各自然村通知),十三日晚淨浴,更新內衣。

正月十四日上午十點許,男丁們穿上紅衫,打紅綁腿,腳着紅帶子新草鞋(由於時代久遠,現已被運動跑鞋、軍靴或者解放鞋所替換),擡着古事,以天官領路,後繼的有三太祖師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番鼓樂隊,一路鳴神銃助威,來到羅坊的屋背山坪。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來客的圍觀中,一個個精神振奮,呼喊着“吆!——吆!”聲開始競賽,戮力奔走。

走古事,着重於“走”。男丁們把三太祖師菩薩轎、彩旗、寶傘置於中間,古事列隊擡在外圍,奔走在約400米的橢圓形的跑道上。每跑兩圈,就休息十分鐘,養精蓄銳。鳴一響神銃爲號,又開始下一輪競賽,如此重複四輪。

第五輪改跑爲遊,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圈順走,第二圈逆走(當地人形象的稱之爲“左三圈右三圈”)。此輪不限定圈數,直走到擡夫精疲力盡,讓領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脫節,方可鳴數響神銃走出屋背山坪,進村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這第一次走古事才告結束

第二次是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午,分上、下半闕。上半闕仍依十四日走法,至過午一時許後進村不拆棚,後經關帝廟轉入661縣道向北走至媽祖廟朝拜後再轉雲龍橋,古事列隊從“雲龍橋”下河牀。

鼓樂隊或者走古事後勤人員先互相潑水透溼,再將兩岸遊客潑溼視爲吉利,然後三響神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而走。後棚超前棚,則視爲吉利。於是擡夫拼力而爲,爭先恐後,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緒異常高昂,至下午三時許,一年一度的走古事纔在高潮中落下帷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k99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