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北團遊大糉 連城客家民俗節日

北團遊大糉 連城客家民俗節日

福建連城在歷史上是被譽爲“20年紅旗不倒”的革命老區,境內擁有“松毛嶺戰役遺址羣”、“新泉整訓革命舊址”等衆多歷史遺蹟,是人們瞭解長征歷史的好去處,而與此同時,連城還是一座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今天小編要爲大家介紹的就是當地客家的民俗節日活動:北團遊大糉。

連城客家民俗節日:北團遊大糉

農曆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三,是福建連城北團上江坊一帶舉辦一年一度“遊大糉”客家民俗活動的日子。農曆二月初六起,當地村民用上萬片糉葉縫製糉衣,120斤糯米裹糉,製作成1.6米高的筍狀大糉。大糉須蒸煮四天四夜,再用金箔紙包裹,貼上吉祥紙花。此外,當地村民還要包上百個指頭大小的公母小糉,掛在大糉尖端。

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大糉出遊,神銃鳴鑼開道,兩棚大棕、龍鳳旗、花燈、古事棚等列隊沿着田間小路、村中巷道遊行,一路吹打,浩浩蕩蕩。大糉有一公一母,遊行時公的在左邊,母的在右邊。遊行完畢,四鄰婦女到“福”手家(製作大棕的家庭)討小棕,想生男孩討公棕吃,想生女孩討母棕吃,大棕則分給村民釀酒,家家由此開始備酒鬧春耕,準備奪取夏糧豐收。據傳,摻雜遊過的大棕米釀出的酒,醇香撲鼻,酒勁十足。

製作一個大糉需要36公斤糯米,公的糉底直徑爲55釐米,高1.8米,母的糉底直徑爲60釐米,高1.6米。製作一個大糉大約需5200片棕葉,棕葉用尼龍線串起來,然後像做衣服一樣將糯米包裹起來由於糉子很大,難於熟透,一般先將蒸熟的糯米包入糉心。

從農曆二月初五至初八用尼龍線縫製“糉衣”,第5天,也就是在農曆二月初九,在早上將大糉包好,在中午時把大糉放進鍋裏蒸,並蒸到農曆二月十二早上。蒸好的大糉經過“打扮”,在農曆二月十五才能正式出場,此時,經過裝飾的大糉重達76公斤,再加上大糉架子的重量,擡出去遊行的大糉約有90公斤,一般由4個壯漢擡着遊。

大糉從開始包到蒸熟,公糉和母糉的製作要分別在兩戶人家中進行,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爲了防止大糉在未成形之前相粘連,毀壞大糉的形象;二是大糉是村民心中的吉祥物,輪流放在不同村民的家中蒸煮,就能給所有村民帶來吉祥和好運。蒸好的公糉和母糉只有經過“梳妝打扮”,才能正式“聯姻”結伴出行。

在當地村民心中,大糉是吉祥物,是成熟“種子”的象徵,“遊大糉”的組織者一般都會將大糉分到每家每戶,村民們則將“糉子”撒向田間,祈禱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70dj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