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擇吉黃曆 >傳統節日 >

關於六月六的傳說有哪些?

關於六月六的傳說有哪些?

農曆六月六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其實這個節日不止是我們漢族在過,其他民族也過這個傳統節日,而在這個節日的背後也流傳着很多關於它的傳說故事。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六月六”的民間傳說故事都有哪些吧!

六月六節的傳說有哪些?

關於六月六的傳說有哪些?

六月六炒麪吃炒麪因何而起?有資料說,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麪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而在淮安,卻有另一種傳說。
  古時候傳淮安東門外不遠處就是大海,是黃河入海處。那時黃河還沒有奪淮,卻因海嘯、海水內侵等災難,使得田園荒蕪,人們以爲是海龍王作怪,就修龍王廟,敬龍王神。結果,廟修了又衝了,衝了再修,花了許多錢物,還是沒能感動海龍王。人無寧日,人們便決定遷居他鄉。此事被皇帝知道後,便派了位欽差大臣到此檢視民情,這位欽差經實地考察後採納了衆人意見,決定在此築條阻擋海水的南北大堤。修壩的人們帶去的饃饃餅子,放不了幾天就餿了。有個叫善姑的想出個辦法,把麪粉炒熟,讓築堤的人們帶去用開水衝着吃,果然放較長時間也不變質。從此,人們都學善姑的做法。
  大堤經反覆打造建成,因爲有了這條捍海堤,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爲紀念這件事,人們把這次工程稱爲“欽工”,欽工鎮由此得名。六月六雖然不是節日,人們在心中卻將這一天定爲節日,定要吃點炒麪,爲的是紀念捍海堤工程及“欽工”,和祈求上天保佑,不要發大水,澇洪災,風調雨順。當然,中醫也有“六月六吃炒麪,大人小孩不拉肚”之說。
  淮安地處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分界線上,年均降雨量900多毫米,尤其在黃梅季節,不僅多雨而且氣溫頗高,家裏的衣服、被褥等往往潮溼到長出黴來,即使沒有黴,也有一種發黴的怪味。於是出了梅到了伏天裏,就要將這些箱裏的東西到太陽底下來曬,以防黴爛與蟲蛀。習慣了將日常生活都弄成節日的淮安人,便挑了最能代表伏天、叫起來數字又好聽又吉利的六月六日爲“曬伏”日。民諺就有了:“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皇帝曬龍袍”;老人們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淮安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溼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溼衣曬乾再穿,最全最熱最專業的文檔類資源,文庫一網打盡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當然,人們還有“六月六下雨,要下四十天,淋溼了龍袍,爛壞了蓑衣”之說。
  六月六,在元明清時期,是法定的“洗象日”。
  古代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爲顯示自己的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即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
  六月六,還有起源於宋真宗趙恆的天貺節、進湯餅辟惡、投放饅頭於河中祭祀河神等,雖然隨着時代的進步,漸漸被忘了。其實,這是社會進步,說明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了。也許,再過幾十年,後生們已經不再知道“六月六”這一天,還有如此多的民俗呢。

標籤: 六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almanac/chuantongjie/813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