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強姓文化之強氏家族安徽地區分佈

強姓文化之強氏家族安徽地區分佈

解讀百家姓強姓。本期強姓文化帶您看看強氏家族安徽地區分佈。強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約五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強姓文化之強氏家族安徽地區分佈

強姓文化之地區分佈

在昔日中國濃厚的宗族主義文化氣氛中,祠堂恰如一個宗族的聖殿。那裏是祖先神靈牌位的所在,每年數度的神祕莊嚴的祭祖場所,也是執行家法族規的威嚴肅穆之地,一切有關宗族的重大事務,多在此進行。黃姓的宗族祠宇衆多,其祠堂之禮就是中國祠堂文化的縮影。

中國各姓的家族祠堂興起於兩宋,昌盛於明清,到近代形成了“家必有祠”的文化現象。黃姓家族祠堂的發展情況也大體與此同步。

黃氏族祠最早產生於何時,無從查考。據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一書介紹說,福建的黃姓家族,早在唐五代時就曾興建過黃姓祠堂。

族譜記載,當北宋之世,分寧黃氏的傑出子孫大詩人黃庭堅就曾在家鄉江西分寧雙井建立黃氏大宗祠,號“江夏堂”,門前即有“世澤浚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列;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的祠聯。此分寧黃氏建祠之始。

南宋末年,福建莆田東里黃氏黃滔的第12代孫四如先生黃仲兀曾與弟、侄一起購買族叔黃時的故居,建立莆陽黃氏最早的族祠,名叫“思敬堂”,用來放置黃氏歷代祖先的神主牌位。爲此黃仲元還寫了一篇《族祠思敬堂記》,這篇着名的文章至今仍保留在他的文集《四如集》中。

明成化年間,安徽歙縣潭渡黃氏建立其始祖唐代大孝子黃芮之祠,作爲潭渡黃氏的族祠堂,每年正月元日,本族子孫按期舉行祭祀大禮。族人爲彰其事,特請着名學者程敏政作了一篇《故唐孝子黃府君祠堂記》(此文今存於程氏《篁墩集》中)。這是安徽歙縣黃姓修祠之始。

文獻記載,唐初垂拱二年,福建泉州大富翁黃守恭因桑園桑開白蓮,遂獻園建寺,名叫蓮花道場,後改名爲開元寺。又因建寺時曾有紫雲蓋地,遂別稱紫雲寺。黃守恭建寺積德,被奉爲檀樾主,該寺特在開元寺大雄寶殿東側建檀樾祠,以紀念他的功德。黃守恭的後裔極爲昌盛興隆,他們於明萬曆年間改建開元寺的檀樾祠,作爲紫雲黃始的宗祠,奉祠閩、臺黃姓共同的始祖黃守恭。該祠爲硬山式磚石瓦頂建築,內有古鬆二株。該祠至今仍在泉州開元寺內,每年都有許多閩、臺黃氏子孫到這裏來尋根祭祖。

福建安海黃氏家族,明代前期尚未建祠堂,至明正統年間始創修族祠,名叫“逸敦堂”。初時祠堂尚簡陋,“不過數椽”,後因族姓發達,子孫富裕,遂於明嘉靖大興土木,增修族祠,直至萬曆時才完工。祠成之後,族人南京禮部尚書黃汝良寫了一篇《祠堂疏記》,詳載該族祠堂的源流(該文見於《莆陽碧溪黃氏家譜》)。

另外迄至近世,散佈四方的同族黃氏子孫,爲了加強族姓聯繫,團結本族同宗,共同敬祖收族,遂形成了一股修建跨地域的黃氏大宗祠或總祠的熱潮。如江西省各支黃氏便曾合建“江西全省黃氏宗祠”,名叫“敦睦堂”,創修統一的通譜。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湖南九郡四州黃氏合宗江夏,在省城長沙飛虎寨之右寨,即三國黃忠故宅,合建湖南全省黃氏總宗祠,名也叫“敦睦堂”,設立各支黃氏的開基始祖神主。又統修《湖南黃氏世譜》,此舉之興,盛況空前。又如福建仙遊縣的黃姓子孫“或自省來,或由莆至,或自泉遷,要皆來源於江夏”,於是本親親之誼、全縣30餘村的各地黃氏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合建仙遊黃氏大宗祠於縣城,“接牌立主置產,歲時致祭”,至民國年間共設686塊祖先牌,事詳《仙溪黃大宗祠公簿》。廣東潮州地區的黃姓,也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潮州北門內薛厝巷(太平路北端)子山午向合建“潮州黃氏大宗祠”,奉黃峭山爲大始祖,各縣祖宗概爲房祖列祖配祭,共有神主170餘尊,每年定其祭祀。該潮州黃氏大宗祠以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爲名,號“熾昌堂”。而國外的黃氏宗親組織,實際上就是國內的黃氏族祠家廟,如美國的“黃江夏雲山總公所”,即於1961年在該公所中創設歷代黃氏祖宗神主350座,定時合族祭祀。

中國傳統文化對祠堂的建制格局、祠宇祭產的管理、祭祀工程序等均有一整套的規則和禮制。

關於祠堂的建制格局及規模,傳統家禮甚至封建政府的法律都有明文規定。如清政府即規定,三晶以上進階官吏的家祠大堂可五開間、臺階五級、東西兩廡各三間,兩重南門、圍以院牆,並開東西側門;四至七品中級官吏的家廟,則堂室三開間,臺階三級,東西廡各止一間;八九晶小官家廟,堂屋一開間,臺階一級,院子僅一道正門。一般祠堂之制三間,前爲大門,中間正殿,後爲後殿或寢室,如《中湘黃氏四修族譜》所記該族總祠堂規模佈局情況是“上建寢室,左右爲副室。後爲齋宿庖廚之所、爲寶藏器皿之處。前構爪亭於屏牆邊,中楹廳堂,階序等第,揖讓藹然。由廳至前棟,廊檐峻偉,粉飾莊嚴。大門外兩旁,各周玲瓏木柵,立東西角門,中垣以牆,牆之下瓷石。”後殿或曰寢室是平日擺放祖先神主之所在,正殿或曰廳堂是日常宗族議事之所。

祠堂中祖先神主牌位的放置,均有定式,一般中龕放始祖神主,兩邊左昭、右穆,依次列。

關於祠堂的管理,黃族祠堂都有一套嚴密的法則,這就是《祠規》。各祠堂的《祠規》內容詳略不一,如中湘黃氏四修譜所載《祠規》多達27條,“將祠堂事宜逐類分曉”,而民國二十四年靖州黃氏總祠制訂的《祠規》只有18條。這類祠規內容現已完全不適時宜,且當今各地祠堂多已毀除無存。祠規已無實用價值。我們這裏略而不述。祠堂祭祀是中國祠堂禮制的核心。中國傳統家族祭祖之禮有四種,即家祭、墓祭、祠祭和雜祭。在四種家族祭禮中,祠祭是最正規的一種,歷來受到各家族的極度重視。祠堂祭祀一般都講究繁文縟節,甚至引起據典,以示講究。過去各支黃氏家族也都非常重視祠祭禮儀,各種族譜也往往都設有“祭禮”一目,如《箭樓黃氏族譜》即有“柏貞堂祀柄”、“濟美堂祀柄”、“福田公祀柄”三篇,湘陰《黃氏族譜》也設有“儀注”“儀節”兩篇,《中湘黃氏四修譜》也立“祠祭禮”一章,內容都是詳述該族的祠堂祭禮儀式。這種古老的祠祭儀式在民間仍有遺存,而在海外黃氏尋根熱潮中更時可見到。1961年12月10日子時,全美黃氏宗族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黃江夏雲山總公所內舉行迎主升座典禮,首用中華祠祭古禮,整個祭禮莊嚴肅穆,古風猶存,此後成爲各姓效仿的典範。在許多跨地域的黃氏大宗祠中,其祭祠由各支族輪流主持,如民國時仙遊縣黃大宗祠的祠祭之禮,好分爲六大房輪流致祭。又如舊時潮州黃氏大宗祠規定每年冬至後十天爲該地區黃氏祠堂祭祠日,前九天爲廣東海陽、揭陽、饒平、大埔、豐順、惠來、普寧、長樂、陸豐等九縣黃氏合祭之期,最後一天爲個人拜祭之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y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