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俞姓爲中國第119位常見姓 俞氏家族

俞姓爲中國第119位常見姓 俞氏家族

解讀百家姓俞姓。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至今已逾800餘年的俞氏家族。約佔全國人口的0.12%,約140萬人。約50.5%分佈於浙江、江蘇2省,30.6%分佈於安徽、上海、江西、福建4省市。望出河東郡、河間郡、吳興郡、廬郡、江陵郡。

俞氏家族 俞姓爲中國第119位常見姓

俞源俞氏自始祖見九龍山風光秀麗,在山下擇地而居生息繁衍,歷經32代,至今已逾800餘年。俞氏家族祖上人才輩出,不過談不上顯貴出自名門,世代勤勞創業,耕讀爲樂,尊禮重教,急公好義,人丁興旺,成了遠近聞名的浙中一大望族。這一俞姓聚居的古老村落,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澱,淳樸的耕讀家族文化,以及精深的明清民居古建築,2000年列入省歷史文化保護區,2001年被列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命名爲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俞氏始祖俞德,字處約,原藉杭州,徒居義烏鳳林鄉。俞德學業有成,南宋末年,被舉薦任松陽縣教諭。他往返括、婺之間,經常路過九龍山下的一處朱顏小村,此處溪山迥環,田園明秀,深爲其所愛。宋末明初,兵亂頻發,時局維艱,俞德厭倦仕途,淡泊名利,遂率家來此卜居。俞姓在此安家立命生息繁衍,而原有的朱顏兩姓日漸衰退乃至消失,村莊爲俞氏家族所代替,是爲俞源村的來歷。

俞源俞氏家族的興盛,歷史上有三個重要時期。首次出現在元末明初。俞德之後四代單傳,到了第五世俞淶,開始人丁興旺,他四子中三個兒子的後代子孫,成爲如今俞氏家族的三大主要支脈。俞氏家族代代尊崇的耕讀家風,一介布衣而廣結文人善士,悉心經營祖居這塊風水寶地,都是從他開始得以形成和延續。俞淶字巨川,號二泉,生於元至大年間(1308年前後),卒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享年約50歲。生當元朝政局日益衰敗,暴政民變社會不寧之際,處在這樣一個世道,他雖有博學宏才,一生卻隱德不仕。身處偏僻山鄉,他耕讀爲樂,心存康濟,善交廣結,多行義舉。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政衰亂,盜賊蜂起,民不安生,他傾已之所積,出資組織鄉丁團衛,保護郡邑。處州府署表其爲“義民萬戶”,而他婉拒爲官,仍然回家過他的田園生活,對他的人品,深得時在處州從政的劉伯溫讚賞。

俞淶與劉伯溫之間的關係,據俞氏宗譜所載,兩人爲少時處州讀書同窗好友,而後劉伯溫與俞家的布衣之交,一直延續至俞淶的後代。自俞淶而下的十代子孫輩排行,“敬、衛、恭、儀、象、權、衡、福、壽、昌”,據傳爲劉伯溫幫助排定。吳元年(1364),劉伯溫輔助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者,力薦俞淶的孫子俞繼祖爲南京錦衣衛鎮撫。元末明初,與劉伯溫同時被朱元璋徵召的着名江南名士,宋濂(浦江)、章溢(龍泉)、葉琛(麗水)及而後的蘇伯衡(金華)等,都與俞淶及他的四個兒子交遊甚深。俞淶死後,宋濂爲他寫“敬一處士墓誌銘”。俞淶最小的兒子善護,爲交友遊息建造“皆山樓”,蘇伯衡爲之撰寫的“皆山樓記”,被收進《四庫全書》。

俞氏家族興盛的另兩個歷史時期,分別爲明嘉靖(1522)、隆慶(1572)年間和清乾隆(1736)、道光(1850)年間。俞氏家族尊禮重教,嘉靖年間,俞淶八代孫俞大有,中殿試二甲進士,任禮部觀政。明中業起,俞氏子弟科舉中的舉人、貢生、廩生等不下幾十人,其中不乏進入仕途。有舉人溫州黃華關把總俞彬,貢生山西代府審理、進階奉議大夫俞昭,貢生江西宜黃縣知事俞世美等。自清乾隆後,俞氏家族中的殷實之戶增多,紛紛不惜巨資興建廳堂樓閣,錯致有落的大批民居建築,使俞源村落佈局大爲改觀。儲存至今的50餘幢古宅民居,多爲這段時期所建。

俞氏家族世代以農爲業,既重農也重教,讀書樂,田園樂,構成了俞氏家族文化的基本內容。俞氏五世祖俞淶,以一介布衣終其平生,他的四個兒子也都象他,能文善詩,雅志清修,不求聞達。長子善衛,字原善,號西峯,好賢禮士,建軍有“迎玩堂”十二間,設義田200畝,招待四方交遊之士。鐘山水,善詩文,着有詩集。次子善麟,字原瑞,號竹坡,隱居樂道,不求仕進,寧作鄉賢樂於助人,故卒後蘇伯衡志其墓,爲之嘆曰:“嗟夫處士不嗜仕進,自放山林而力行乎,孝友慈讓重然諾,好施與賑人之乏,絕不計家之有無。”三子善詵,字原禮,號石山,晦跡鄉野,性喜吟詠,有詩集藏。四子善護,字原吉,號皆山,讀經通史,也好吟,有詩遺存。

俞淶的孫子輩,也都延續其先祖家風遺韻,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善麟的兒子道堅,通書史,善詞賦,交遊南北,嘗涉江湖,歷覽天下之奇聞壯觀。數年後歸裏建“靜學齋”,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善護的兒子勝宗,號團峯,隱德於鄉,有詩詞傳,交遊甚廣,建“團峯亭”,迎客會友。江右狀元羅倫來遊後,留贈詩:“團峯風景四時兼,峯下草亭三尺檐,中有佳人不知姓,乾坤千古作清廉。”善護玄孫俞札,字友聞,遭明正統兵亂,流廢學業,遂改學陰陽術數之技,遊覽天下名山大川。明成化15年(1479)遊至山西絳府,因其舅金華魏廷儀與絳府左長史謝森同官王室有年,經謝森引薦謁見賢王。王愛其才,欲留下薦其輔佐,友聞不仕進取,以父老懇辭,留絳王府二月有餘,返里仍以農爲樂。

歷代俞氏家族中,有書香門第,也有世代爲農,最典型莫過於兩戶十子之家。道光年間的俞國器,嘉慶貢生,十個兒子九子讀書。長子中了拔貢,其次三個是庠生,五個是國學生。他上溯七代都是書家,代代出庠生,出廩生,出貢生。俞國器本身不求仕進,隱逸園林,孝敬父母,教子有方,樂度平生。他六秩壽誕,一位至親爲他作壽秩,其中寫道:“讀百氏之書,祗凜束身圭壁,竟忘情於朝路,息隱於園林,高韋布之素風,蓬蒿不掩,紹高曾之儉德,幾牖留名,其孝也。”光緒年間的俞卓魁,是個務農大戶,耕田200畝,十個兒子也全都種田,人稱鋤頭旺人家。十子合住不分家,儉樸勤勞,從租田到置田,經營不斷擴大,雖不大富也是上戶人家。俞卓魁善於治家,事事躬親,爲人寬懷大方,助人爲樂。當俞卓魁夫婦七旬之際,拔貢俞錦云爲之作序,說“連舉十子,年屆古稀,十兒十媳,衆孫更抱,周原,夏屋渠渠,籲!亦盛矣哉。”

俞氏家族宗祠,爲明嘉慶44年(1565)開工,三年後隆慶元年(1567)竣工。清乾隆年間(1756)重修。宗祠爲三進二院,共五十一間,古樸典雅,開闊明亮,佔地2400平方米。在現存宗祠原址,原先曾建有一座二進十六間的俞淶祠,時稱“孝思庵”,是洪武七年(1374)俞淶四個兒子所建。家住金華蘇孟村的鄉貢蘇伯衡,據傳是蘇東坡的後裔,特爲俞淶祠作《孝思庵記》,記述俞家世業詩書積善行義後代當不忘祖訓。俞源古建民居儲存至今尚有52座,除宗祠外,有深樓大宅,大小廳堂,以及閣、館、院、臺。建築爲明代的有7座,清代37座,民國8座,其中三進四合院的大宅就有6座。

俞氏子孫爲構築安樂家園,經幾代人的辛勞和努力,組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相互協調的古建築羣落。總體佈局,沿溪流由東向西順勢而建。建築高大寬暢,天井開闊,選材精良,做工考究。古民居中,建築精緻以“聲遠堂”爲勝。這是一座大花廳,共92間,前廳爲康熙二年(1663)俞繼昌所建。地樑全用磚雕,大門牆頭磚雕鐫有“丕整家聲”四個大字。棟樑、桁條、牛腿拱托則件件爲木雕之精品,尤以沿口三根桁條的雕刻令人叫絕。左邊是百鳥朝鳳,中間是百獸宗麒麟,右邊是水族舞龍,可謂海、陸、空俱全。右邊桁條的水族舞龍,雕有八尾栩栩如生的鯉魚,會隨季節變換魚身紅黃黑三色。俞氏民居建築講究實用,結構科學合理,裝飾典雅優美。建於清道光年間的“精深樓”,此屋有九重門,層層設門以防盜,其中第七道門還設下暗道機關。這幢大宅院另一特點,全屋的石雕、磚雕、木雕,不但刻工精細,而且雕刻內容相當獨特。樑棟上的浮雕,不是通常的龍風獅象,戲劇人物,而是白菜、扁豆、絲爪等蔬菜,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動物昆蟲。以農家常見景物爲雕刻裝飾,體現出俞氏家人效法自然,嚮往田園生活的精神意境。

俞氏家族的族規祖訓,規定上譜八不書:死於非命不書,盜竊者不書,賭博者不書,不孝不悌者不書,犯獸行者不書,納妾寵婢者不書,苟合微賤者不書。爲鼓勵學子重教學文學界,俞氏宗祠設有贐儀田15.4畝,凡俞氏生員赴考,都按不同層次給以資助。俞氏家族歷代子孫,十分重視維護祖居家園容貌,嚴禁亂伐林木,俞源村頭至今留有百年古樹數十株。宗祠訂有嚴格護林規則,並設專人護養。在俞氏家族的族規祖訓中,很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中有關防止嫌棄女嬰的規定。清道光年間,俞氏20世裔孫志俊、志候倆兄弟,鑑於家族中時有棄養女嬰現象,遂倡議訂立育嬰族規,並帶頭捐田57.8畝,年可入租谷百石列入祠產,作重爲救濟本族貧困裔孫生育女嬰的專項補助。救濟章程規定,補助款額一女嬰爲3000文,產後一個月內分三次付給。女嬰自養或與他人,聽其父母自便,但若發現有溺嬰行爲,則追回補助款,並按族規教訓。屏棄男尊女卑,倡導男女平等,申揚社會正氣,這也是俞氏家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俞源這一古老村落,以其儲存完整的明清建築羣而遠近聞名。俞氏家族在這塊祖居之地,耕讀爲樂,安居樂業,據傳即使在戰火瀰漫的動亂年代,清道光年間的兵亂,抗日戰爭時的烽火,也都未曾中斷俞氏子孫建設美好家園的努力。俞氏家族就是這樣,代復一代,採菊東蘺,仰望南山,在這裏過着悠閒的田園生活。

標籤: 家族 俞姓 俞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rrq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