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你是這些姓氏嗎

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你是這些姓氏嗎

姓氏往往是決定了一個家族的標準,也有一句話叫做:“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在歷史上的一些古老家族都是由着某一主要姓氏組成的。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盤點中國最古老的家族。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中國古代以隴西郡爲郡望的一個李氏家族。秦漢時期設定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着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着名將軍。

隴西李氏始祖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爲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爲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

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備註:隋朝隴西李氏不僅僅是東晉涼昭王之後】。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爲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備註:此說不可信】。

唐太宗修《氏族志》,將宗室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爲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備註:賜姓的都歸唐宗室,跟隴西李氏無關】。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爲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爲顯着,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爲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爲一項文化產業。

“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爲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羣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託。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2張

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古代着名大族。開基始祖爲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戰國時名將,爲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爲趙郡李氏的始祖。

東漢以來山東望族,歷經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被列爲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爲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說。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李姓佔了兩家,即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李氏“出趙郡、隴西二望”。

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爲中原五姓高門士族,支派繁多,文化清流,官位顯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爲晉朝的李楷。

趙郡治所位於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今邢臺隆堯人),他曾率兵兩次擊敗秦國。趙郡,其初建置於後魏,此後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趙縣。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的次子璣。璣,字伯衡,在戰國末,拜爲秦國太傅,功名顯着。

璣有三子:雲、牧、齊。老二李牧爲當時趙國的國相,被封爲武安君。從他開始,把家定居在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當時七雄之一的趙國,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趙縣正屬於當時趙國境內。

趙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個十分卓越的人物。作爲趙相,他足智多謀,治國有方,又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屢有戰功,甚得軍心。曾於公元前243年,率軍伐燕,使秦國不敢輕易侵伐趙國。公元前234年、前232年,李牧兩次擊敗秦軍。

秦國懼怕李牧,就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李牧造反,趙王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終於在公元229年殺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將王翦立刻率大軍消滅了趙國。可見李牧在趙國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3張

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

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后等。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弘農楊氏,中國的一大傳奇家族。弘農楊氏,是楊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

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爲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的朝代,隋朝的着名宰相,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着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弘農,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爲這裏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華陰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華陰楊氏。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4張

琅琊王氏:
  琅邪,今作琅琊、亦有誤作“琅琊’、‘琅玡’者,琅邪王氏是琅邪臨沂的郡望。琅邪國、琅邪郡等的治所位於臨沂,範圍涵蓋臨沂、日照、諸城以及青島市黃島區南部。

在中國古代西漢王吉祖孫幾代人祿位彌隆有“累世之美”之名,開創了琅邪王氏顯貴的先河。琅邪王氏自兩漢以來是世代的大族。歷魏晉琅邪王氏經入仕逐步成爲當時的頭號門閥士族。與陳郡謝氏合望族者,輒推王謝。

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歷代史家一再稱述琅琊王氏“簪纓不替”,“冠冕不替”,“世祿不替”,並意識到這與其家族風尚不無關係。

作爲起自漢代的老牌世族,琅琊王氏的儒家文化傳統可謂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儒家倫理重視士人“修身”,“齊家”的道德修養,琅琊王氏文化“始祖”王吉上書漢宣帝,明言“臣聞聖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

王吉以此教育宣帝,其本人亦當身體力行。王氏的這一文化傳統,在玄風氾濫的魏晉之際得到了發揚光大,其標誌性人物便是王祥。王祥是歷史上着名的孝子,王祥同父異母的弟王覽則以“悌”行着名。《晉書·王祥傳》《晉書·王祥附王覽傳》均有載。

作爲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幾乎無人不能爲文,無人沒有文集。《梁書》卷三三《王筠傳》載王筠爲樑代傑出的文學之士,他“與諸兒書論家世集”雲: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範蔚宗雲崔氏“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

沈少傅(沈約)約語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爲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蘇紹興先生曾概括指出:“考琅琊王氏一族中有文集者三十五人,共四百七十五部;無文集而有文章流傳於世者計三十四人。

文士以羲之,韶之,融,儉,筠,規爲最着。”檢索《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東晉南朝時期琅琊王氏代表人物多有文集,即便無集,但後人所輯錄的文獻依然有其文章傳世,其家族在文學創作上的連續性之長久,參與文學創作人數之衆多,在中古時代衆家族中無出其右者。無疑,琅琊王氏可謂中古時代之一流文學世族。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5張

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着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陳郡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在着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爲首的謝氏家族爲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爲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陳郡謝氏還出了許多於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以至後人將門閥士族鼎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喻爲“王謝”並稱的年代。

南朝四大盛門“王謝袁蕭”第二位,興起於曹魏,衰落於南朝梁,至南朝陳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與很多士族一樣走向沒落,在南朝四大僑望之中沒有能像蘭陵蕭氏那樣繁盛到唐朝,相比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所有門閥士族,陳郡謝氏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是最傑出的。

陳郡謝氏遠祖可追述至曹魏時期的典農中郎將謝纘與其子謝衡。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爲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樑,一直爲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在保衛東晉朝是有至偉的貢獻的,着名的“淝水之戰”以東晉大勝而終結,此戰在後方指揮的謝安,在前方領兵作戰的是謝石、謝玄、謝琰,謝氏一門多出功臣,此後一直爲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

陳郡謝氏之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謝鯤、謝尚、謝奕、謝安、謝萬、謝道韞、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朓、謝莊等,優秀軍事人才有:謝石、謝玄、謝琰、謝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如林,能與琅琊王氏比肩並稱的只有陳郡謝氏。門閥士族最爲鼎盛之際是:“王謝”並稱的年代,“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

陳郡謝氏在六朝時期(主要是東晉與南朝,中國那時的正統王朝)三百餘年的鼎盛與名望只有琅琊王氏可以相提並論,此間雖然一步步走向沒落,但其士族的領袖地位到南朝陳也一直保留,陳郡謝氏一族歷經五個朝代,可以說和其他士族一樣,改朝換代並沒有使他們滅絕。

因爲中國那時自劉裕殺盡晉司馬氏皇室起,以後歷代每逢改朝換代大多都會發生大殺前朝皇室事件,這是因爲怕他們又起來伺機謀反。六朝時期的等級觀念很牢固,開國皇帝都出生寒門,他們建立王朝需要依靠這些世家名門望族來提高威望,和他們聯姻,給他們封高官,封爵等等,但朝中大權又沒有完全相信他們,只能形成一種政治利用。

陳郡謝氏的發跡史就是從淝水之戰的謝玄和謝石的豐功偉績而名滿天下,確實,如果沒有淝水之戰的東晉勝利,中國的歷史將改寫,華夏漢文明將遭北方蠻族的徹底滅亡。

歷史學界也認爲,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淝水之戰奠定了南北朝,南朝爲隋唐的核心文明奠定基礎,可見淝水之戰的影響深遠。就是這次古代世界着名的淝水之戰陳郡謝氏扮演了主角,謝家才從一個普通士族變成了與琅琊王氏並列的最高名門望族。

這兩族的名望在當時是連五代皇室(東晉,南朝)都比不上的,南朝梁時期,侯景之亂前曾向梁武帝請求和王謝兩族聯姻,梁武帝蕭衍不答應,蕭衍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很生氣,後來娶了蕭衍的女兒,可見當時皇族以門第論確實比不上王謝兩族的。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6張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武城縣、高唐縣),東漢以後成爲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爲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望之說崔氏仍立其中。

東晉時期很多崔氏族人南遷。崔氏家族並非全部南遷,只是崔業的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時尚書、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諒、崔欽。

崔諒曾任晉中書令,諒子崔遇爲後趙特進;崔遇之子崔瑜,爲黃門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齊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職。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個兒子中又以崔諲、崔禕、崔頤較爲有名。

崔諲在劉宋佔據山東時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禕曾在劉宋爲官,北魏佔據青、齊後,崔禕之孫相如進入北魏,曾考舉冀州秀才。崔頤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馬,後又升至散騎常侍,再後來又被魏太武帝任命爲冀州刺史。

崔欽這一支被稱爲清河青州房。崔欽之子崔京,崔京之孫崔瓊,崔瓊之子崔輯。崔瓊曾擔任慕容垂的車騎屬。崔輯時,隨慕容氏南遷青州,崔輯曾任劉宋泰山太守。崔輯有二個兒子,長子修之,次子目連,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孫曾擔任劉宋尚書郎。元孫之子崔亮,少年時喪父,先隨母親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齊後,又被遷往桑乾。

後來得到李衝的賞識,被推薦爲中書博士。崔目連之子僧佑,曾擔任劉宋輔國將軍,後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淵,曾擔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劉宋爲官,擔任徐、兗二州刺史從事,後又先後擔任過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職。後來降北魏後,擔任平齊郡的太守。

天興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殺崔逞,崔逞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燾殺崔浩,並盡殺其族人。所以此後所說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諸子後裔與靈茂的後裔,而崔浩的後裔情況後人知道得很少。靈茂後裔從靈茂之子稚寶擔任北魏祠部郎中開始,纔在北方政權做官。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其中崔浩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爲“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北朝隋唐時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爲「七宗五姓」。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爲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爲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爲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與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爲士族高門。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爲博陵崔氏,也爲隋唐着名士族之一。

到了後唐時期,科舉取士的制度逐漸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漸失去了皇權的庇護,同時隨着後唐國家的分裂和戰亂,特別是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整個魏晉以來形成的社會制度支離破碎,於是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勢力基本上也隨之消亡了。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7張

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着名士族,北魏隋唐時期,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爲五姓七家。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爲姓,以故地滎陽爲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爲開始,逐漸發展爲高門望族。

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爲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爲天下鄭氏中,最爲顯赫的一支。滎陽鄭氏起自西漢大司農鄭當時,鄭興、鄭衆父子是東漢名儒,鄭渾歷任魏郡、上黨太守,是曹魏名臣。鄭泰是揚州刺史,漢末名臣。鄭衝西晉太傅,開國元勳。

鄭袤是密陵侯,西晉初名臣。鄭袤子孫四世都是西晉重臣。鄭渾八世孫鄭羲是北魏中書令,鄭羲子鄭道昭爲兗州刺史,號稱北方書聖。鄭羲兄弟六人都爲北魏重臣。鄭儼官至中書令等十多職,名震天下。鄭渾十一世孫鄭孝穆爲北周中書令,鄭偉爲北周襄城郡公、龍驤大將軍、江陵防主。

鄭孝穆子鄭譯爲北周內史,上大夫。助楊堅建立隋朝,被封爲沛國公、祁州刺史。鄭譯子鄭元壽歷仕隋、唐兩朝,官拜鴻臚卿。鄭元壽堂兄鄭善果,歷任隋唐兩朝的兵部、戶部、工部尚書,卒於江州刺史之職。在唐朝,滎陽鄭氏有十一人爲宰相,其餘節度使、將軍、司馬、參軍多的無法細查。

堂號是指由於人口不斷流動,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後,爲了保持最親近的血緣關係,便以‘堂號’來區分和維繫。現居閩、浙、粵等地鄭氏後代,家家戶戶都有“滎陽堂、滎陽衍派”的匾額,僑居海外的鄭氏子孫更以“滎陽”爲榮。“鄭氏官姓”據悉眼下就有“滎陽世家、屐聲世家、明謨世家、義門世家、書帶世家”這五個官姓的說法:

“滎陽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國,鄭武公建都滎陽後,由於當時鄭氏家族旺盛,許多鄭氏族人都引以爲榮,其後代子孫也光耀門庭,故有“天下鄭氏出滎陽”之說,鄭氏族故稱“滎陽世家”。

“屐聲世家”——漢朝的鄭崇官居尚書之職,卻穿着樸素,常着木屐。每逢早朝聖上聞木屐之聲,便知鄭公入朝。皇帝對其他官吏說:“我知鄭卿之屐聲”。一時間“鄭卿屐聲”被稱爲美談。其後代子孫,也就沿用“屐聲世家”這個官姓來自報家門。

“明謨世家”——永定始祖鄭清之在宋理宗時,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晉封申國公,嘉熙四年,賜錢十萬緡爲築室、御書“輔德明謨”之閣,是故凡清之公下傳後裔門第有“明謨世家”或“明謨第”之稱。

“義門世家”——宋代的鄭濟,官升內閣、拜官爲相、身居要職。爲官處事以孝義爲先,其子孫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稱孝義之門。皇上御封爲“義門”,故此有了“義門世家|一說。

“書帶世家”——宋代的鄭欽任滎陽知府,爲官清廉、政績卓越、加升中書之職,且其家族人丁興旺,自成一脈,世人也稱其爲“書帶世家”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8張

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世祖盧敖(約公元前275-前195),號雍熙,秦始皇召爲五經博士,徙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爲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世祖盧敖(約公元前275-前195),號雍熙,秦始皇召爲五經博士,徙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爲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爲北方一流高門。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國),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盪,范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范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范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

在婚姻上,范陽盧氏注重門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穩定在清河崔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幾個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兩家,北魏和北齊時期與皇室通婚頻繁,而隋唐時期未有與皇室通婚現象。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爲代表。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逐趕,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范陽。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敖,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

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爲官着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爲貴妃。

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爲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

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望族已成爲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范陽堂”的稱號。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9張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於山西省太原市,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爲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后裔。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

蚩尤伏誅,諸侯鹹尊黃帝(姬軒轅)爲天子(實爲部落聯盟首領),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面,被尊爲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爲嫘祖,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即少昊)、昌意,玄囂之孫高辛氏,是爲帝嚳。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是爲帝堯;娶有戎氏女簡狄,簡狄因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是爲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爲元妃,生棄,棄好農耕,懂稼穡,帝堯舉爲農師,封於邰,號后稷,爲周朝先祖。

太原王氏在東晉依然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戶,出過三位皇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王述、王坦之、王恭也都曾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倒黴的是,東晉末年太原王氏的幾個代表人物王恭、王愉、王國寶,全都站錯了隊,紛紛被滅門。

太原王氏從此在江南政壇徹底失去影響力,《南史》中甚至沒有爲太原王氏的人物立傳。(像王懿這樣先仕於後趙、後來投奔南朝的太原王氏子弟不算;至於自稱“太原祁人”的王神念、王僧辯父子,據考證其實是烏桓)

在東漢到魏晉的三百年裏,太原王氏原本就是北方首屈一指的望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這些家族的祖上原本就交情不淺,大家都是黃河以北的大戶,相互扶持一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南北朝時期,還有許多冒充太原王氏的人,也給太原王氏在隋唐時期的影響力加分。

你是這些姓氏嗎?中國最古老的家族排名 第10張

蘭陵蕭氏:
  蘭陵蕭氏,中國古代着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蘭陵蕭氏爲蘭陵郡(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望族,初次興起是在西漢宣帝時期大臣太子太傅蕭望之開始的,而自東漢至西晉末年二百餘年中中落,至西晉末年南遷之時,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於江蘇武進,並僑置蘭陵郡,史稱“南蘭陵”,故仍以蘭陵蕭氏相稱,爲南朝“四大僑望”,貴不可言。

蘭陵蕭氏早在東晉末年就已經爲天下門閥,自此之後,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國時才與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謂延綿中古的千年世家,頂級門閥。故歐陽修、宋祁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蕭樑舊臣、北周着名詩人庾信譽之爲“派別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蘇東坡也讚道“搖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終當繼八蕭”。

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於南方諸省,其中以南蘭陵爲基點,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樑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代,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佈於天下,另一方面由於新成分的涌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爲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佈於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區。

宋元明清時期,蕭姓南遷。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臺灣,有的還遠播海外成爲中國大姓。“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南朝的齊王朝與南樑王朝,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南朝時期蕭氏一門共出三十多位宰相:蕭思活、蕭緬、蕭嶷、蕭嵩、蕭曄、蕭子良、蕭鏘、蕭鑠、蕭子懋、蕭子明、蕭鈞、蕭鉉、蕭昭粲、蕭坦之、蕭惠休、蕭遙光、蕭穎胄、蕭秀、蕭憺、蕭宏、蕭樽、蕭偉、蕭綸、蕭淵藻、蕭會理、蕭恪、蕭業、蕭範、蕭寶義、蕭寶源、蕭欣,蕭摩柯、蕭瑀。

再加上兩朝南齊,南樑(西樑)二十一位天子,與王、謝、袁並稱爲四大僑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並稱:王謝袁蕭。西樑滅亡後,因蕭皇后之故,蘭陵蕭氏成爲隋朝外戚,滿門顯着。

標籤: 家族 姓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7d83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