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名門望族周姓郡望堂號 爲衆人所仰望

名門望族周姓郡望堂號 爲衆人所仰望

  百家姓的歷史由來已久,從最開始的一百個,擴充到如今的四五百個,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每個姓氏的發展都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這些輝煌都保留在了它們的郡望堂號中,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周姓郡望堂號。

爲衆人所仰望,名門望族周姓郡望堂號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爲細柳堂。

  郡望
  汝南郡:亦稱蔡郡。秦朝時期把原來的蔡、沈二國之地改置爲三川郡。漢朝時期又改爲汝南郡(今河南上蔡)。東晉朝時期將治所移至懸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兩朝改爲蔡州,一度曾名爲豫州;隋朝時期改漢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時期名爲上蔡縣,唐朝時期名爲汝陰縣,均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陽,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部一帶地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爲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爲吾符郡,東漢改爲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爲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爲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爲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潯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初期(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漢高祖劉邦時期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另外,唐朝時期有一淮南道,治所在揚州,其時轄地包括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唐朝中葉以後,淮南道置淮南節度使,治所仍在揚州。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

  河間郡:河間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爲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爲郡,或爲國。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爲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臨汝郡:治所在樑縣(今河南臨汝)。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爲春秋時爲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爲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長安郡:唐朝時期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昭州郡:貞觀八年(634年)由樂州改置。樂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樂縣改,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因昭州曾名樂州,這支周姓人又被稱爲樂州周氏。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證。唐朝時,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諫等人世代擔任樂州首領,其後又有周萬才、周君謨等人,分別任永州、柳州刺史。

  武功郡: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後另置武功縣。

  堂號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兵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咸陽西南)。幾日後,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着,一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自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放入車駕。一面囑咐:“營內不準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纔不慌不忙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後,一出營門,兵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高興地說:“這纔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敵人無縫可鑽呀!”

  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餘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周敦頤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八士堂:從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移至曹縣西北45裏周菜園(今屬定陶縣)。字輩爲:枝興衍崇緒,隆茂慶傳長;廣生忠厚嗣(士),永遠元正方;至德開宏運,達孝毓福祥;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保障)。

  自立堂號:各地周氏自立堂號有: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佑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k1y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