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楊姓的來源簡介 典型多源流姓氏

楊姓的來源簡介 典型多源流姓氏

解讀百家姓楊姓來源,講述典型的多源流姓氏楊姓的十五個淵源。“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的人口比例。

典型多源流姓氏:楊姓的來源簡介

楊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晉國君主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⑴。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王朝滅掉子姓唐國後(殷商諸侯國,今山西翼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弟弟唐叔(姬虞,字子平),並賞賜給他“懷姓九宗,職官五正”。

唐叔虞的兒子姬燮繼位後,改唐國爲晉國,唐叔虞就成周王朝晉國的開國始祖。唐叔虞的第十一世孫晉武公當時封次子於楊邑(今山西洪洞),稱楊侯,是爲楊氏族人的受姓始祖。

⑵。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
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數傳至周宣王姬靜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宮湦時才被封於楊邑,爲侯爵,所以在史籍中也稱他爲楊侯,後建立了楊國。姬尚父的楊國後爲晉國兼併,原楊國侯一族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故封邑爲姓氏,稱楊氏。

⑶。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太傅楊肸: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爲羊舌大夫,這就成爲後世的羊舌氏。

羊舌突當時轄有銅鞮、楊氏、平陽三邑。羊舌突生羊舌職,羊舌職生羊舌赤、羊舌肸、羊舌鮒、羊舌虎、羊舌季夙。其中的第二子羊舌肸,字叔向,又稱叔肸,是晉平公姬彪執政時期的着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輔佐晉平公有功,被分封於楊邑(今山西洪洞),其子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爲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國滅了強宗祁氏、羊舌氏,羊舌伯石有個兒子逃到今華山仙谷,遂居於華陰(今陝西華陰),開始稱爲楊氏。其後裔子孫開基各地,成爲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是爲山西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⑷。源於西周末期周宣王少子姬尚父:
據史籍《廣韻》、《通志》中的記載,周宣王少子姬尚父被封於楊邑(今河南鶴壁),號稱楊侯,後並於晉國,因以爲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夷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北齊大臣叫箕元,子姓,傳說是古箕氏朝鮮的後裔。他陪同北齊公主下嫁高句麗國,被高句麗王封爲上堂伯,賜予清州(今韓國忠慶北道清州)爲邑。之後,他改姓爲楊氏,爲朝鮮半島楊氏的開派鼻祖,其後裔子孫皆稱楊氏,以清州爲本貫。

朝鮮半島由第二十三代高麗朝鮮的安孝大王(高宗)王皞執政(公元1213~1259年在位),當時宋朝寧宗趙擴派遣大臣楊浦出使朝鮮,被高麗高宗挽留,封爲唐樂君,賜居中華(今韓國仁川),其後裔子孫皆稱楊氏,以中華爲本貫。

明、清時期,這兩支楊氏族人遷居遼東地區,成爲今朝鮮族楊氏家族的先民之一。

第三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
因爲建樹功勳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朝名將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爲北魏勳臣八姓之一。楊義臣之父尉遲崇,在北周時爲定州總管,隋朝初期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楊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

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爲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據文獻《回回曆史和伊斯蘭文化》記載:在回族楊氏中,也有個別是源於帝王賜姓改氏者,如在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初期(公元1436年),將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之“子哈銘,改氏楊銘”。

第四個淵源: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姓氏變化中另一種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爲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期,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一帶的氐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個外甥令狐茂搜,令狐茂搜爲楊飛龍的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稱楊茂搜。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爲氐族首領,曾被晉愍帝賜封爲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爲唐末五代。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爲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爲了自保其土,藩帥們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皆成爲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而宮內宦官爲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爲己子。當時從其養主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朝時期着名的楊思朂,本姓蘇,因爲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朂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人。

着名唐朝將領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在唐僖宗李儼執政時期,楊復光因領軍鎮壓王仙芝起義有功,被封爲弘農郡公,弘農郡治所在(今河南靈寶)正是該支楊氏最顯赫的郡望。

着名唐朝將領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在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爲假子,轉姓楊,改名爲楊守亮,後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

着名唐朝將重臣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的養子,遂改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執政時期出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第五個淵源: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爲氏。
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氏,本爲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

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爲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氏之恩,即以母姓楊氏應試,登宋元佑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詔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右僕射,韶陽縣開國公,諡文貞。其後裔子孫即爲諸暨倪楊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回覆祖姓爲氏。
有的楊氏成員因爲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氏。

北宋名將楊繼業本名楊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爲劉繼業,可能是因爲劉崇長子劉贇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爲劉繼業而爲其後嗣。

宋朝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統兵攻北漢政權,圍太原,北漢君主劉繼元降北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劉繼業,於是劉繼業歸北宋,“複姓楊氏,只名業。”史稱“楊業歸宋複姓。”

古代,有一戶楊姓家人到貴州臺江巫腳鄉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裏是苗族歐姓聚居區,這位楊氏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氏。解放後,他的兒子也複姓楊。

第七個淵源: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朝時期,楊氏曾成爲白族中的第一大姓。

楊幹貞,雲南賓州人,先世爲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權貴,大長和國時爲劍川節度使,後爲大天興國權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楊幹貞發動所部滅大天興國君,自立爲主,改國號爲“大義寧國”。楊幹貞因爲暴虐操政而被國人所殺,在位八年。

元朝以後,楊氏仍爲白族大姓。如楊鼐,白族,雲南太和縣人(今雲南大理),在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中舉,出任黃州府通判(今湖北黃岡),任滿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尊稱他爲長者。

今雲南省喜洲地區是白族楊氏的聚居地。

第八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表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表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iaot Hala。

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氏爲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來源也相當廣泛,但主要出自明朝時期。在史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記載:元朝的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之孫伯顏察兒,其後裔“居宛平(今北京豐臺區)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後,爲躲避戰亂和免遭殘害,其後裔遂遷居山東益都,並改爲楊氏。

在史籍《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中記載:改“羊”爲楊氏的還有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衛百戶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兒,後裔均爲楊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據河北、天津、北京、山東等地的回族家譜和口碑傳說,他們均是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南京欽天監楊家。

明朝安徽歙縣人楊光先,曾在清康熙四~七年(公元1665~1668年)任欽天監監正,其六世先祖楊凝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後任南京刑部尚書,今安徽仍有其後裔。

又據《蒲氏族譜》記載:“蒲本初號誠齋,東石開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楊”,今泉州有其後裔。

據遼寧兩部《楊氏家譜》記載:一支約在清康熙年間由山東武定府陽信縣西營遷入瀋陽西關,另一支是由明永樂初年從南京應天府遷至河北後,於第九世開始遷到奉天省瀋陽的。在瀋陽回族當中,楊氏爲大姓,分支也不少,相傳有“六楊”。在江蘇鎮江,據修於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楊氏族譜小引》中記載:其先祖“灑公與弟西公”於唐初由西域進關,初居“陝西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繁衍十二世後,於宋初遷徙並定居鎮江,故自稱“弘農郡德潤堂楊氏”。現鎮江依然有“小楊家巷”的地名。

楊氏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已傳至二十五世,由於“族廣人繁”,分爲“國、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已傳三十餘世,始“立譜排字傳世”。據推算,今約已傳第四十六世孫。

第十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等記載:

⑴。滿族畢力揚氏,亦稱別蘭氏、必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爲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烏蘇里江入黑龍江口一帶)、長白山區、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必喇氏多改漢姓爲楊氏、何氏。

⑵。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等,滿語爲Fulha Hala,漢義“楊樹”,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後有赫哲族引爲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滿族、赫哲族富勒哈氏多冠漢姓爲楊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⑶。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等,滿語爲Gorolo Hala,以地爲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郭囉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郭氏、高氏、國氏等。

⑷。滿族尼瑪察氏,亦稱倪馬查氏、專圖尼馬察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乃馬真氏族,以姓爲氏,滿語爲Nima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滹野(今烏蘇里江支流俄羅斯境內達鳥河流域)、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祿河(今遼河)、琿春(今吉林琿春)、黑龍江沿岸等地。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榆氏、張氏、佳氏、尼氏、倪氏、魚氏、和氏、障氏等。

⑸。滿族顏濟氏,亦稱燕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爲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顏氏等。

⑹。滿族楊吉哩氏,亦稱顏濟哩氏、焉哲勒氏,滿語爲Yangiri Hala,世居瀋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顏濟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閻氏、韓氏、沈氏等。

⑺。滿族楊吉氏,亦稱揚吉爾氏,滿語爲Yanggi Hala,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蒙古族、錫伯族揚吉氏,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⑻。滿族楊佳氏,亦稱揚佳氏,滿語爲Ya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黑龍江女真,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楊三畢拉赫哲合(今黑龍江三江口、撫遠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揚佳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⑼。滿族揚那氏,滿語爲Yangna Hala,世居楊察(今安徽郎溪),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⑽。滿族揚額理氏,源出遼、金時期庫莫奚族遙裏部,滿語爲Yang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按:
有自稱爲滿族人的楊氏一族,今主要分佈於今吉林省吉林市。其祖先在明朝時期原居雲南、貴州一帶,後遷居至山東登州。

清朝康熙年間,該支楊氏北上遷居吉林地區,以耕種官田爲業。因爲該支楊氏族人能提前交納五年的額糧,因此被准入漢軍鑲黃旗。

這支楊氏族人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六世,如今自以爲是滿族人。但實際上,其民族屬性絕非滿族,在清朝時期,他們被滿清政府“朱圈”記錄爲“鑲黃旗尼勘”,就是用紅色在旗籍人上加圈注,仍舊確定爲“漢奴”。

因此,千萬不要以爲“在旗”就是具有滿族的“滿籍”了,更不要拿着“尼勘”當大旗揮來舞去,自取其辱。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尼滿吉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達斡爾族尼滿吉氏,亦稱尼爾吉氏,世居黑龍江流域,人口非常稀少。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imanggi Hala,漢義“雪”。

達斡爾族、滿族尼滿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第十二個淵源:源於納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昌,着名清朝時期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衆,着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遊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歎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徵》等集中。

楊元之,着名清朝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第十三個淵源: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再成,着名元朝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約在元皇慶元年(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他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

楊再興,着名北宋末期苗族將領,原爲農民起義軍戰將,曾在戰場上擊斃宋朝名將岳飛的弟弟,後投降歸附岳飛。他英勇善戰,勇貫三軍,後在抵禦金兵的小商河戰役中戰死。

楊洪,六合人,着名明朝將領,父親楊璟。楊洪初從明成祖朱棣北征,他機警敏捷,以勇着稱。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楊洪出任都指揮同知,明正統九年,率部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出任鎮朔大將軍。

第十四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今侗族、土家族、高山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楊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楊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第十五個淵源: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爲氏。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亦屢有變姓的情形。革命者爲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8n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