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命理 >百家姓 >

位於仙桃市東南仙西公路8公里處 大昌灣

位於仙桃市東南仙西公路8公里處 大昌灣

解讀百家姓昌姓。走進位於仙桃市東南仙西公路8公里處的大昌灣。昌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故昌氏後人奉昌意爲昌姓的得姓始祖。

大昌灣:位於仙桃市東南仙西公路8公里處

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昌氏遷沔始祖友諒公偕子孟遠,由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淳化鄉德政裏七十八都川溪社,宦遊楚北車住口橫溝,轉遷沔北五業潭雞頭湖南河嶺安家。孟遠生三子,大房惠祖遷沔城,二房惠福遷潛邑,三房惠禮遷紅楊樹。惠禮生總。總生端瑞、端忠、端誠、端荘。端瑞生偉、偃、倫、仕。偉、偃二兄弟早先由紅陽樹遷至老灣(小昌灣)。偃公長子文質出嗣偉公。嗣後(約1576年)文質公支下映公由老灣遷官湖嘴,與大昌灣比鄰;隨後又有老灣宗親遷蕭家河。因遷來人口衆多,發展較快,遠超老灣,故名爲大昌灣。

大昌灣位於仙桃市東南,仙西公路8公里處。在清代屬大興八十三垸。民國19年,沔陽縣設立昌灣鄉。鄉長昌貴得。轄周邊十八個保(自然村)。建國初期,屬彭場二區所轄。1954年起,先後屬漢江公社、黃荊公社所轄,爲昌灣大隊。1985年又改設昌灣鄉,鄉長昌繼洪。1988年,撤鄉爲村。屬龍華山辦事處所轄。昌明顯、昌水艮、昌石林、昌小友等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村長。現任書記昌會兵,村長昌順祥。

解放初期,大昌灣有230戶,985人,耕地4800畝。1980年統計爲243戶1190人,耕地2195畝。現有268戶,1364人,耕地1815畝(見《沔陽縣地名志》)。主產棉花、水稻,副業有磚瓦廠、糧油加工廠、商店、養魚等。

舊貌換新

當地民謠有云:“南彭北昌、東趙西汪;有女要嫁昌灣,鐵筷子都扒彎。”這是說北邊的昌氏人丁興旺又富庶,有飯吃,有衣穿。據89歲的昌學禮(蓮青)女士及昌先榮、昌德生、昌建國等人講:“據老人說,從前老祖宗插幟爲標,跑馬佔荒。經幾代先輩人的辛勤開墾,拓展良田數千頃,湖田(蘆林湖)無數。”昌氏族人沿興口河兩岸壘土築臺,壘窯燒磚瓦造屋,大青條磚上均刻有“昌”字。不僅供應本灣,並且銷售四鄰。磚質至今完好。河南岸有一百五十餘戶,河北岸有八十餘戶,多爲三戶頭、四戶頭磚瓦房,鼎盛時有戲院兩座,戲臺7個。建有華嚴寺。清末還從山東請來高僧,寺內僧人至多時達16人。據光緒廿八年老譜記載:“伯賢公(公元1702~1786年)生平好善樂施、施華嚴寺臺八畝。享年八十五歲,葬官湖嘴河腦甲庚爲墳,僧立碑焉。”解放後,華嚴寺改爲昌灣小學。設有六、七個班。後改爲昌灣供銷社。村北里許,有昌氏祠堂雙芝堂,創建於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毀於1954年特大洪水。

現在沔陽人的祖先多是明初從江西遷移過來的。沔陽曾屬湖區,水患無窮。民謠有云:“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因爲是湖區,都是移民。爲了生存,爭水奪地,地方上常發生民間械鬥。1940年,昌灣與陳幫爲爭河道、地盤發生械鬥。族人從三伏潭紅陽樹昌家榨老家邀來三十餘人,帶着土槍、大刀前來助陣。雙方對峙月餘,陳幫死3人,昌灣死1人。陳幫遂告到縣衙,縣參議員胡學才聽說是告昌氏,想起自己昔日的教官昌折寧先生的栽培,昌系黃浦軍校三期生,曾任國軍某師參謀長,又在武昌分校當教官,遂將大事化小。經斡旋、調停,怨可解,不可結。終將此事平息。

昌灣有一條長約百米的南北向老街,供銷社、糧站、交易所、餐館、理髮店、診所、豆腐坊、酒坊、肉案、魚行,私立昌灣小學等,一應俱全。有條名爲興口河的小河通往彭場,南、北兩個碼頭,是一個十分熱鬧的小集場。鄰縣及湖南的木排、船隻均來此停靠,方圓十多裏的農民皆來此趕集、看戲,孩子們來上學,還有來看病和燒香拜佛的。

1956年4月,漢江杜臺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灣的土地損失過半。雙芝堂遺址遂壓於分洪堤下,昔日古樸優雅的小橋流水人家已蕩然無存。大昌灣整體移遷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間,遷移六十餘戶,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車,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灣設有停車站,此地又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埠,人們出行乘汽車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許,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長,再次組織集體大搬遷。沿新公路兩旁,新建二層樓房268間,形成長約700米的新街。以路帶街,隨之個體經濟應運而生:昌順祥祖傳酒坊,昌先雲祖傳正骨診所,昌會兵日用雜貨門市部,昌繼發承包的市食品集團公司昌灣屠宰廠,昌偉發滷菜小吃館,昌分洪早點餐館,以及昌先華、昌信林、昌木華、昌正會、昌幼園、昌三才等六家菸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豔雄電焊維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強塑料加工廠,昌繼章無紡布加工廠。還有十多戶承包養魚,水面達五百多畝。每天早上肉、魚、蔬菜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方圓二十餘里的農民均來此趕集,可謂舊貌換新顏。

1997年,昌建國、昌水艮幫村貸款8000元,安裝高電壓新電路,率先實行電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電費。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昌灣有一條長約百米的南北向老街,供銷社、糧站、交易所、餐館、理髮店、診所、豆腐坊、酒坊、肉案、魚行,私立昌灣小學等,一應俱全。有條名爲興口河的小河通往彭場,南、北兩個碼頭,是一個十分熱鬧的小集場。鄰縣及湖南的木排、船隻均來此停靠,方圓十多裏的農民皆來此趕集、看戲,孩子們來上學,還有來看病和燒香拜佛的。

1956年4月,漢江杜臺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灣的土地損失過半。雙芝堂遺址遂壓於分洪堤下,昔日古樸優雅的小橋流水人家已蕩然無存。大昌灣整體移遷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間,遷移六十餘戶,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車,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灣設有停車站,此地又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埠,人們出行乘汽車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許,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長,再次組織集體大搬遷。沿新公路兩旁,新建二層樓房268間,形成長約700米的新街。以路帶街,隨之個體經濟應運而生:昌順祥祖傳酒坊,昌先雲祖傳正骨診所,昌會兵日用雜貨門市部,昌繼發承包的市食品集團公司昌灣屠宰廠,昌偉發滷菜小吃館,昌分洪早點餐館,以及昌先華、昌信林、昌木華、昌正會、昌幼園、昌三才等六家菸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豔雄電焊維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強塑料加工廠,昌繼章無紡布加工廠。還有十多戶承包養魚,水面達五百多畝。每天早上肉、魚、蔬菜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方圓二十餘里的農民均來此趕集,可謂舊貌換新顏。

1997年,昌建國、昌水艮幫村貸款8000元,安裝高電壓新電路,率先實行電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電費。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1956年4月,漢江杜臺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灣的土地損失過半。雙芝堂遺址遂壓於分洪堤下,昔日古樸優雅的小橋流水人家已蕩然無存。大昌灣整體移遷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間,遷移六十餘戶,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車,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灣設有停車站,此地又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埠,人們出行乘汽車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許,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長,再次組織集體大搬遷。沿新公路兩旁,新建二層樓房268間,形成長約700米的新街。以路帶街,隨之個體經濟應運而生:昌順祥祖傳酒坊,昌先雲祖傳正骨診所,昌會兵日用雜貨門市部,昌繼發承包的市食品集團公司昌灣屠宰廠,昌偉發滷菜小吃館,昌分洪早點餐館,以及昌先華、昌信林、昌木華、昌正會、昌幼園、昌三才等六家菸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豔雄電焊維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強塑料加工廠,昌繼章無紡布加工廠。還有十多戶承包養魚,水面達五百多畝。每天早上肉、魚、蔬菜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方圓二十餘里的農民均來此趕集,可謂舊貌換新顏。

1997年,昌建國、昌水艮幫村貸款8000元,安裝高電壓新電路,率先實行電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電費。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許,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長,再次組織集體大搬遷。沿新公路兩旁,新建二層樓房268間,形成長約700米的新街。以路帶街,隨之個體經濟應運而生:昌順祥祖傳酒坊,昌先雲祖傳正骨診所,昌會兵日用雜貨門市部,昌繼發承包的市食品集團公司昌灣屠宰廠,昌偉發滷菜小吃館,昌分洪早點餐館,以及昌先華、昌信林、昌木華、昌正會、昌幼園、昌三才等六家菸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豔雄電焊維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強塑料加工廠,昌繼章無紡布加工廠。還有十多戶承包養魚,水面達五百多畝。每天早上肉、魚、蔬菜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方圓二十餘里的農民均來此趕集,可謂舊貌換新顏。

1997年,昌建國、昌水艮幫村貸款8000元,安裝高電壓新電路,率先實行電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電費。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1997年,昌建國、昌水艮幫村貸款8000元,安裝高電壓新電路,率先實行電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電費。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2002年,昌順祥、昌會兵爲村安裝有線電視、自來水。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2003年,由小昌灣出資近50萬元,在大昌灣西里許,創建紀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靈。紀念堂佔地面積4畝,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又新闢墓地6畝。昌氏故人均安葬於此。

三、人傑地靈

從大昌灣走出的昌氏子孫,現分佈於臺灣、香港、北京、瀋陽、上海、杭州、成都、重慶、廣州、深圳、華容、岳陽、武漢、黃石、大治、荊州、潛江、嘉魚、洪湖、漢川等地,僅仙桃市現達80餘戶。

昌學鑑(1865-)號鐵舫。由太學生加翰林院待詔銜。善理族事,排難解紛,建祠纂譜,曾任族長十餘年。

昌紹先(1899~1928)革命先烈。曾任蘇維埃政府、皖北工農紅軍總指揮。犧牲時年僅29歲(詳見傳)。其父昌石磷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北京民國早期火車站站長。後裔現住成都市。近年曾有二人回大昌灣尋訪,未果。

昌守先(1904~1958)張難先與湖南“華興會”組織湘鄂兩省起義。事泄後,張逃回沔陽至大昌灣,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個大風雨夜,昌跟隨張難先化裝成漁民,乘小船由蕭家河至漢口,從此跟隨張難先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後,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漢鐵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職。

昌紹先(1899~1928)革命先烈。曾任蘇維埃政府、皖北工農紅軍總指揮。犧牲時年僅29歲(詳見傳)。其父昌石磷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北京民國早期火車站站長。後裔現住成都市。近年曾有二人回大昌灣尋訪,未果。

昌守先(1904~1958)張難先與湖南“華興會”組織湘鄂兩省起義。事泄後,張逃回沔陽至大昌灣,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個大風雨夜,昌跟隨張難先化裝成漁民,乘小船由蕭家河至漢口,從此跟隨張難先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後,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漢鐵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職。

昌守先(1904~1958)張難先與湖南“華興會”組織湘鄂兩省起義。事泄後,張逃回沔陽至大昌灣,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個大風雨夜,昌跟隨張難先化裝成漁民,乘小船由蕭家河至漢口,從此跟隨張難先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後,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漢鐵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職。

昌英(約1680年)遷仙鎮小寺院村,妣郭氏,生子一正臣,贅呂姓。三代歸宗後,現倫字輩有40家,在小寺院當地有24家,湖南華容、岳陽、湖北黃石有16家。昌敦柏曾任仙桃菜園公社黨委書記;昌敦仲曾任黃石市財政局、審計局局長,其女昌榮任地稅局某分局局長;昌立志任湖南華容縣衛生局副局長。昌崇陽任大治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工程師,新興建築工程公司副經理。

昌佔秀(左中元)八十餘歲。曾先後兩次到紅陽樹村、大昌灣、小昌灣三地尋根問祖。望在有生之年認祖歸宗。這支人早在二百年前,由大昌灣遷至漢川新堰鎮昌李村。繁衍數十戶人家。解放前的一場瘟疫,絕戶大部。現僅存少數幾戶。於2004年六修族譜時實現了夙願。由左、陳、謝三姓歸宗昌姓,都上了昌氏族譜。兩年後老人含笑辭世。

大賢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禎,光吉後遷漢川石剅鄉柳科村。敦字輩現有三戶。昌建明大學畢業,在北京市第六醫院任主任醫師。

光榜、光新、光禎三兄弟,於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同遷仙鎮。做小本生意,昌洪順硝坊,昔日在仙鎮小有名氣。現敦字輩20戶,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倫字輩,大都從事個體經濟。昌敦文當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員、副處級幹部。其長子昌山,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任上海文新報業集團記者、編輯。昌敦武主編(六修)昌氏族譜,今又主編《中華昌氏通譜》。昌敦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了《沔陽縣交通志》編輯工作,後積極參加昌氏修譜。不辭勞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應邀參與《中華昌氏通譜》編輯工作。

清末。大昌灣官湖嘴“藍粉牆”人才輩出。昌作霖(欽明),國學生,才識過人,治家有方,一門培養出三個大學生。長子昌雲騫(學皋),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侄子昌比丘(學典)負笈北京政法學校;胞弟昌作梅(鎧明)畢業於湖北省立法政專門學校。鎧明有學堯、學舜、學禹、學湯四子。長子、次子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又先後至臺灣省繁衍生息,兩家共有七子一女,現有三十餘口,分別棲居臺北、基隆。三子(昌滄)、四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武漢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分別被評爲編審(教授級)、教授。學禹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新聞出版)專家津貼;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幹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詳見名錄)。昌少騫(佔福,1919~1994),學皋之子。早年畢業於黃浦軍校十七期,後考入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1983年經國家文化部評審獲副研究館員職稱。少騫長子慶六,號昌革,湖北省衛生廳機關後勤中心副主任。次子慶旭,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業餘潛心研究族譜,爲雙芝堂六修譜副主編,《中華昌氏通譜》主編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昌佔秀(左中元)八十餘歲。曾先後兩次到紅陽樹村、大昌灣、小昌灣三地尋根問祖。望在有生之年認祖歸宗。這支人早在二百年前,由大昌灣遷至漢川新堰鎮昌李村。繁衍數十戶人家。解放前的一場瘟疫,絕戶大部。現僅存少數幾戶。於2004年六修族譜時實現了夙願。由左、陳、謝三姓歸宗昌姓,都上了昌氏族譜。兩年後老人含笑辭世。

大賢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禎,光吉後遷漢川石剅鄉柳科村。敦字輩現有三戶。昌建明大學畢業,在北京市第六醫院任主任醫師。

光榜、光新、光禎三兄弟,於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同遷仙鎮。做小本生意,昌洪順硝坊,昔日在仙鎮小有名氣。現敦字輩20戶,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倫字輩,大都從事個體經濟。昌敦文當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員、副處級幹部。其長子昌山,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任上海文新報業集團記者、編輯。昌敦武主編(六修)昌氏族譜,今又主編《中華昌氏通譜》。昌敦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了《沔陽縣交通志》編輯工作,後積極參加昌氏修譜。不辭勞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應邀參與《中華昌氏通譜》編輯工作。

清末。大昌灣官湖嘴“藍粉牆”人才輩出。昌作霖(欽明),國學生,才識過人,治家有方,一門培養出三個大學生。長子昌雲騫(學皋),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侄子昌比丘(學典)負笈北京政法學校;胞弟昌作梅(鎧明)畢業於湖北省立法政專門學校。鎧明有學堯、學舜、學禹、學湯四子。長子、次子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又先後至臺灣省繁衍生息,兩家共有七子一女,現有三十餘口,分別棲居臺北、基隆。三子(昌滄)、四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武漢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分別被評爲編審(教授級)、教授。學禹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新聞出版)專家津貼;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幹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詳見名錄)。昌少騫(佔福,1919~1994),學皋之子。早年畢業於黃浦軍校十七期,後考入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1983年經國家文化部評審獲副研究館員職稱。少騫長子慶六,號昌革,湖北省衛生廳機關後勤中心副主任。次子慶旭,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業餘潛心研究族譜,爲雙芝堂六修譜副主編,《中華昌氏通譜》主編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大賢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禎,光吉後遷漢川石剅鄉柳科村。敦字輩現有三戶。昌建明大學畢業,在北京市第六醫院任主任醫師。

光榜、光新、光禎三兄弟,於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同遷仙鎮。做小本生意,昌洪順硝坊,昔日在仙鎮小有名氣。現敦字輩20戶,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倫字輩,大都從事個體經濟。昌敦文當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員、副處級幹部。其長子昌山,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任上海文新報業集團記者、編輯。昌敦武主編(六修)昌氏族譜,今又主編《中華昌氏通譜》。昌敦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了《沔陽縣交通志》編輯工作,後積極參加昌氏修譜。不辭勞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應邀參與《中華昌氏通譜》編輯工作。

清末。大昌灣官湖嘴“藍粉牆”人才輩出。昌作霖(欽明),國學生,才識過人,治家有方,一門培養出三個大學生。長子昌雲騫(學皋),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侄子昌比丘(學典)負笈北京政法學校;胞弟昌作梅(鎧明)畢業於湖北省立法政專門學校。鎧明有學堯、學舜、學禹、學湯四子。長子、次子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又先後至臺灣省繁衍生息,兩家共有七子一女,現有三十餘口,分別棲居臺北、基隆。三子(昌滄)、四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武漢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分別被評爲編審(教授級)、教授。學禹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新聞出版)專家津貼;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幹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詳見名錄)。昌少騫(佔福,1919~1994),學皋之子。早年畢業於黃浦軍校十七期,後考入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1983年經國家文化部評審獲副研究館員職稱。少騫長子慶六,號昌革,湖北省衛生廳機關後勤中心副主任。次子慶旭,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業餘潛心研究族譜,爲雙芝堂六修譜副主編,《中華昌氏通譜》主編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光榜、光新、光禎三兄弟,於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同遷仙鎮。做小本生意,昌洪順硝坊,昔日在仙鎮小有名氣。現敦字輩20戶,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崗位。倫字輩,大都從事個體經濟。昌敦文當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員、副處級幹部。其長子昌山,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任上海文新報業集團記者、編輯。昌敦武主編(六修)昌氏族譜,今又主編《中華昌氏通譜》。昌敦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了《沔陽縣交通志》編輯工作,後積極參加昌氏修譜。不辭勞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應邀參與《中華昌氏通譜》編輯工作。

清末。大昌灣官湖嘴“藍粉牆”人才輩出。昌作霖(欽明),國學生,才識過人,治家有方,一門培養出三個大學生。長子昌雲騫(學皋),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侄子昌比丘(學典)負笈北京政法學校;胞弟昌作梅(鎧明)畢業於湖北省立法政專門學校。鎧明有學堯、學舜、學禹、學湯四子。長子、次子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又先後至臺灣省繁衍生息,兩家共有七子一女,現有三十餘口,分別棲居臺北、基隆。三子(昌滄)、四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武漢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分別被評爲編審(教授級)、教授。學禹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新聞出版)專家津貼;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幹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詳見名錄)。昌少騫(佔福,1919~1994),學皋之子。早年畢業於黃浦軍校十七期,後考入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1983年經國家文化部評審獲副研究館員職稱。少騫長子慶六,號昌革,湖北省衛生廳機關後勤中心副主任。次子慶旭,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業餘潛心研究族譜,爲雙芝堂六修譜副主編,《中華昌氏通譜》主編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清末。大昌灣官湖嘴“藍粉牆”人才輩出。昌作霖(欽明),國學生,才識過人,治家有方,一門培養出三個大學生。長子昌雲騫(學皋),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侄子昌比丘(學典)負笈北京政法學校;胞弟昌作梅(鎧明)畢業於湖北省立法政專門學校。鎧明有學堯、學舜、學禹、學湯四子。長子、次子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又先後至臺灣省繁衍生息,兩家共有七子一女,現有三十餘口,分別棲居臺北、基隆。三子(昌滄)、四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武漢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分別被評爲編審(教授級)、教授。學禹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新聞出版)專家津貼;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老幹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詳見名錄)。昌少騫(佔福,1919~1994),學皋之子。早年畢業於黃浦軍校十七期,後考入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1983年經國家文化部評審獲副研究館員職稱。少騫長子慶六,號昌革,湖北省衛生廳機關後勤中心副主任。次子慶旭,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業餘潛心研究族譜,爲雙芝堂六修譜副主編,《中華昌氏通譜》主編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昌佔鏡(銀甫1916~1992)1943年曾參與籌備四修族譜,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編五修族譜。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昌佔譜、昌佔清等於1938年舉家逃兵荒至洪湖新灘口南堤村,以打魚爲生。現倫字輩有10餘戶。昌義發任洪湖市供銷社副主任;昌金倫任新灘口鎮政協主席;昌四平某軍校畢業,湖南衡陽解放軍某部正營職幹部。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昌佔元1913年生於大昌灣,1945年逃兵荒至武漢青山農村落籍。現敦字輩8家均在武漢鋼鐵公司工作。昌敦亮從小就對族譜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譜顧問,2004年以來透過互聯網廣泛聯絡海內外族人,是《中華昌氏通譜》的倡修人之一。

昌先熾1928年生於大昌灣,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志願軍,任營教導員,轉業至瀋陽某稅務所任所長。

昌德金1944年生於大昌灣,大學本科,曾任沙市市委祕書、沙市大學副校長。

昌澤斌1950年生於大昌灣,大學文化,曾任仙桃市教育局局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其女昌莉,研究生畢業,就職於北京中國聯想集團,其子昌明碩士生畢業,就職於北京中國外匯管理局儲備司。

昌棟才(1923~1989)輝庭公之子。區供銷社生資部門會計,文革中歷經磨難,於1971年秋被迫離開昌灣,舉家遷徙洪湖。一門培育出4個大學生,長子昌梅軍,荊州師專數學專業畢業,荊州梅園中學進階教師。次女昌炎新198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任《湖北農業科學》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次子昌曉軍,1982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現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專家津貼。其妻金衛東,大學學歷。工程師。現爲杭州市餘杭圖書館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軍,國家一級美術師,大學文化,被譽爲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國家一級警督。現爲湖北省監獄管理局工業處副處長、沙洋縣副縣長。棟才公第三代已嶄露頭角:8個孫輩中有7個大學生,其中3個碩士生,2個出國留學。

昌志華1966年生於大昌灣,1994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1998年4月進入金融行業,先後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約研究員、經理等職。

縱觀大昌灣歷史,可謂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有國學生、太學生19人。民國時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黃浦軍校7人,縣團以上官員13人。建國後正副教授級進階職稱者20人。廳級幹部1人,縣團級以上幹部10餘人。大學畢業20多人。在讀大學生80餘人。昌灣人恪守祖訓,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嚴以教子。其後代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德才兼備,各自事業上皆有所作爲,爲國家做出貢獻,爲昌氏家族爭光。

昌澤斌1950年生於大昌灣,大學文化,曾任仙桃市教育局局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其女昌莉,研究生畢業,就職於北京中國聯想集團,其子昌明碩士生畢業,就職於北京中國外匯管理局儲備司。

昌棟才(1923~1989)輝庭公之子。區供銷社生資部門會計,文革中歷經磨難,於1971年秋被迫離開昌灣,舉家遷徙洪湖。一門培育出4個大學生,長子昌梅軍,荊州師專數學專業畢業,荊州梅園中學進階教師。次女昌炎新198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任《湖北農業科學》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次子昌曉軍,1982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現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專家津貼。其妻金衛東,大學學歷。工程師。現爲杭州市餘杭圖書館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軍,國家一級美術師,大學文化,被譽爲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國家一級警督。現爲湖北省監獄管理局工業處副處長、沙洋縣副縣長。棟才公第三代已嶄露頭角:8個孫輩中有7個大學生,其中3個碩士生,2個出國留學。

昌志華1966年生於大昌灣,1994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1998年4月進入金融行業,先後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約研究員、經理等職。

縱觀大昌灣歷史,可謂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有國學生、太學生19人。民國時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黃浦軍校7人,縣團以上官員13人。建國後正副教授級進階職稱者20人。廳級幹部1人,縣團級以上幹部10餘人。大學畢業20多人。在讀大學生80餘人。昌灣人恪守祖訓,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嚴以教子。其後代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德才兼備,各自事業上皆有所作爲,爲國家做出貢獻,爲昌氏家族爭光。

昌棟才(1923~1989)輝庭公之子。區供銷社生資部門會計,文革中歷經磨難,於1971年秋被迫離開昌灣,舉家遷徙洪湖。一門培育出4個大學生,長子昌梅軍,荊州師專數學專業畢業,荊州梅園中學進階教師。次女昌炎新198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任《湖北農業科學》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次子昌曉軍,1982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現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專家津貼。其妻金衛東,大學學歷。工程師。現爲杭州市餘杭圖書館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軍,國家一級美術師,大學文化,被譽爲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國家一級警督。現爲湖北省監獄管理局工業處副處長、沙洋縣副縣長。棟才公第三代已嶄露頭角:8個孫輩中有7個大學生,其中3個碩士生,2個出國留學。

昌志華1966年生於大昌灣,1994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1998年4月進入金融行業,先後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約研究員、經理等職。

縱觀大昌灣歷史,可謂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有國學生、太學生19人。民國時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黃浦軍校7人,縣團以上官員13人。建國後正副教授級進階職稱者20人。廳級幹部1人,縣團級以上幹部10餘人。大學畢業20多人。在讀大學生80餘人。昌灣人恪守祖訓,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嚴以教子。其後代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德才兼備,各自事業上皆有所作爲,爲國家做出貢獻,爲昌氏家族爭光。

昌志華1966年生於大昌灣,1994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1998年4月進入金融行業,先後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約研究員、經理等職。

縱觀大昌灣歷史,可謂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有國學生、太學生19人。民國時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黃浦軍校7人,縣團以上官員13人。建國後正副教授級進階職稱者20人。廳級幹部1人,縣團級以上幹部10餘人。大學畢業20多人。在讀大學生80餘人。昌灣人恪守祖訓,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嚴以教子。其後代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德才兼備,各自事業上皆有所作爲,爲國家做出貢獻,爲昌氏家族爭光。

縱觀大昌灣歷史,可謂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有國學生、太學生19人。民國時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黃浦軍校7人,縣團以上官員13人。建國後正副教授級進階職稱者20人。廳級幹部1人,縣團級以上幹部10餘人。大學畢業20多人。在讀大學生80餘人。昌灣人恪守祖訓,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嚴以教子。其後代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德才兼備,各自事業上皆有所作爲,爲國家做出貢獻,爲昌氏家族爭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mingli/baijiaxing/0g2r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