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

散風熱、平肝明目的菊花茶的泡法

散風熱、平肝明目的菊花茶的泡法

中國有句俗話叫“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很大的地位。相對於各地而言每個地方的茶或飲茶習慣都有所不同。早在西漢時期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就有提到茶,當時的叫法是“荈詫”。今天小編呢是要爲大家帶來花茶文化中的菊花茶的泡法,希望大家喜歡。

散風熱、平肝明目的菊花茶的泡法

菊花茶是使用菊花爲原料製成而成的花草茶。菊花茶經過鮮花采摘、陰乾、生曬蒸曬、烘培等工序製作而成。據古籍記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菊花茶起源於唐朝,至清朝廣泛應用於民衆生活中。

菊花起源於中國,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品種達到3000以上,是我國種植最廣泛的一種傳統名花,除了做園林觀賞外,以藥用菊花和茶用菊花佔較大比例。根據記載,唐朝人已開始有喝菊花茶的習慣。菊花泡龍井稱之“菊井”,泡普洱稱之“菊普”,菊與茶合用,相得益彰。冰鎮並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具有清涼、降火氣、潤喉等功效,十分受人歡迎。明清時代菊花茶就作爲清涼茶飲用,到清朝已廣泛應用於民衆生活中。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質量,因而具有多重保健功能的茶用菊花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菊花爲常用的中藥,古人稱之爲“延壽客”。中醫認爲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種”的記載,其中以杭菊、亳菊、滁菊、懷菊最爲有名,有“四大名菊”之稱,實際上,四大名菊各有所長,應該仔細挑選。

據古籍記載,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清熱的功效、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菊花茶是指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菊花,全國各地幾乎隨處可見。菊花的品種多姿。有時也在白菊花中加些茶葉,起到調味的作用。黃山貢菊,它生長在高山雲霧之中,採黃山之靈氣,汲皖南山水之精華,它的無污染性對現代人來說,菊花茶具有更高的飲用價值。1590年《本草綱目》雲:“滁州菊,單瓣色白,味甘爲上。”清朝光緒年間《滁州志》曾記載“甘菊產大柳(今南譙區大柳鎮)者佳謂勝於杭產而不可多得”。清朝光緒元年被朝廷納爲貢品,故有“滁州貢菊”之稱,因此滁菊是四大名菊中藥用價值最高的菊花。幹、火旺、目澀,或由風、寒、溼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的疾病菊花茶均有一定的療效。主治感冒風熱,頭痛病等。菊花茶除此功效與作用外,對眩暈、頭痛、耳鳴也具有防治作用。

理化分析表明,菊花中含有揮發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膽鹼、水蘇鹼、小櫱鹼、黃酮類、菊色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可抗病原體,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其中的類黃酮物質已經被證明對自由基有很強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從營養學角度分析,植物的精華在於花果。菊花花瓣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較高。此外,還富含維生素及鐵、鋅、銅、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蔬果無法比擬的作用。

菊花茶的飲用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清香宜人的甘菊適合泡茶飲用,蘇杭一帶產的白菊更是上選。泡飲菊花茶時,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次放上四、五粒,再用沸水沖泡2-3分鐘即可。待水七八成熱時,可看到茶水漸漸釀成微黃色。每次喝時,不要一次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杯的茶水,再加上新茶水,泡上片刻,而後再喝。飲菊花茶時可在茶杯中放入幾顆冰糖,這樣喝起來味更甘。菊花茶其實不加其它茶葉,只將乾燥後的菊花泡水或煮來喝就可以,冬天熱飲、夏天冰飲都是很好的飲料。

溫馨提醒:
  1、隔夜菊花茶茶裏含有的綠原酸,在空氣中就會氧化而變綠,這時茶就已經變性了不能飲用了。夏季溫度高,茶水易酸敗變味,如果擱置了24小時以上,最好不喝,否則會引起腹瀉。隔夜菊花茶中維生素C的含量大大減少,營養價值減低,所以不建議飲用。隔夜菊花茶,特別是有加糖或者蜂蜜的,胃寒體虛者飲用容易造成腹瀉。

2、脾胃虛寒不宜飲用。現代研究認爲,菊花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衰

老等作用用菊花泡茶,不宜長期連續飲用,一般3~5天即可。而體質偏寒的人不妨放點枸杞,而脾胃虛寒的人最好少喝。

3、陽虛體質的不宜。因爲菊花性微寒,有些陰虛火熱體質的人喝菊花茶會引起上火的現象,喝之前需要清楚自己的體質,以免起到反面效果。

4、添加冰糖。對於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最好別加糖。此外,還有一些脾虛的人也不宜加糖,因爲過甜的茶會導致這類人口黏或口發酸、唾液增多,感到不適。

結束語】菊花容易發黴、長蟲,市場上菊花質量參差不齊,不懂門道的人會選擇花朵白且大朵的菊花。其實又小又醜且顏色泛黃的菊花反而是上選。此外,選菊花最好選花萼偏綠色的菊花,這表明剛開的時候就摘下來了。選購時,先用手摸一摸,鬆軟的、順滑的菊花質量比較好。一般來說,大醫院或大藥店賣的菊花都有獨立包裝,比較新鮮,相對來說,質量有保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yinshi/nlv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