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戲劇文化 >

不忘過去 藏戲的改進與歷史傳承意義

不忘過去 藏戲的改進與歷史傳承意義

藏戲,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爲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藏戲被譽爲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此可見,這麼長久的發展,藏戲一直在不斷吸取精華,努力地把它做好。那麼,你知道藏戲到底是怎麼發展改進的嗎?不清楚的話,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藏戲的改進與歷史傳承意義,不忘過去

藏戲的改進發展: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衆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爲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爲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透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羣衆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爲“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爲“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爲“扎西”,意爲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麪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經過不斷髮展完善,藏戲在17世紀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完整的藝術形式,稱爲中國戲曲中的一個特有的劇種,並在藏區廣爲流傳,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藏戲先後出現了許多傳統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戲。各個劇目的演出時間不等,短的只要幾個小時,長的可連演幾天,但每齣戲一般都可分爲序幕、正戲、和告別祝福儀式三大部分。

由於不同地區環境條件的差別,藏戲還逐步形成了多種流派,主要有屬於舊派的白麪具派和屬於新派的藍面具派,還有獨角戲,目前以藍面具派影響最大。以戴面具來作爲演員的面部化妝,是藏戲的一大特色,但作爲藏戲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戲的一些劇團卻大多改爲直接用油彩塗在臉上化妝,並將唱、白、舞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戲劇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爲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餘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麪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麪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麪具,所以叫做白麪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藏戲的歷史傳承意義: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制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峯,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藏戲和內地的戲曲劇種一樣,在時代的變革中陷入了與現代藝術和娛樂形式爭奪觀衆和演出市場的競爭局面。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才斷檔、傳統表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面臨的危機,急需制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xiju/wyw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