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戲劇文化 >

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

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

齊魯文化在山東大地上盛開,是山東文化的名片之一。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山東的地方戲曲,看看在這齊魯之地,都有哪些戲曲文化,又都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絃、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羣衆喜愛。

1900年前後,呂劇被搬上舞臺;1917年以後,呂劇班社進入濟南、大連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個呂劇專業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這一時期出現了郎鹹芬、林建華、李岱江等著名藝術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劇目。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2張

棗梆
  棗梆是山東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古曹州(今菏澤),在山東又稱本地,人山西)讀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個新造字,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爲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東南部的“上黨梆子”,因而又名“澤州調”。

棗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用真嗓吐詞,假嗓託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開,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這個假嗓用“咿、呀”託腔,腔韻悠長,給觀衆餘音繚繞之感。這是棗梆特有的韻律。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3張

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爲“捨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羣衆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爲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爲中心的,稱爲“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冀南的“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爲“山東梆子”。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4張

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劇種,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是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中的奇葩。

山東萊蕪梆子的音樂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高昂粗獷、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旋律平實、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中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之一,是萊蕪文化滋養而成的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奇葩。以萊蕪爲中心的魯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間戲曲流傳,百餘年來,萊蕪梆子曾是當地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羣衆親切的鄉音,具有很強的心理凝聚力。長於體現正劇,特別是喜劇氣氛。從這點講,它代表了爽直粗壯的泰沂山區人民的性格特點。因此深受山東省萊蕪及周邊地區羣衆的喜愛和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爲“家鄉戲”。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5張

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是山東省高密市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郁,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雲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羣衆喜愛,被譽爲“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羣衆基礎。

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盼兒記》曾於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頗受好評。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公佈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曰,又被評爲“和諧高密十個亮點”之一。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6張

柳琴戲
  柳琴戲,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被稱爲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爲柳琴戲。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爲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7張

五音戲
  五音戲源於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傳於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

由於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爲東、西、北三路。後由於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的戲曲團體承續下來,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五音戲植根於中國民間,早已成爲流傳地區百姓節假婚慶、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急劇變革給五音戲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加之保護措施滯後和資金不足,這一劇種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8張

茂腔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爲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爲"周姑調",傳說系因一週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爲“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爲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羣衆喜愛。推薦:留住歷史文化!保護柳琴戲的正確措施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9張

一勾勾(河西柳)
  “一勾勾”是由山東省高唐一帶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傳統戲曲劇種。由於其唱腔在每個上、下句結束時,總要以假聲顫一下,通常出現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稱爲“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稱爲“四根弦”或“四音”。流行地區以臨邑、齊河、禹城、夏津、高唐、臨清爲中心,傳播至德州、惠民、濟南、泰安、濰坊以及河南省東部和河北省南部。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第10張

鑼鼓銃子
  鑼鼓銃子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清末流行於今山東滕州、臨沂一帶,也偶然到鄒城、徐州一帶演唱。化妝只用鬍子和包頭,不穿蟒靠。用大鑼、小鈸、鼓伴奏,不用絃樂。

化妝只用鬍子和包頭,不穿蟒靠。用大鑼、小鈸、鼓伴奏,不用絃樂。拉魂腔傳到滕州以後,鑼鼓銃子藝人都改唱拉魂腔。解放以後山東、江蘇的拉魂腔稱爲“柳琴戲”,安徽的拉魂腔稱爲“泗州戲”,但都儲存了一部分鑼鼓銃子的劇目和打擊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xiju/ly0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