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盤點

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盤點

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侗族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一些節日可能是你平時沒見過的,但卻非常有特色,那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積澱發展形成的。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侗族文化吧!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

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爲農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爲小年。春節爲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乾淨,殺豬宰牛,舂餈粑,準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爲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爲農曆的十一月。

大霧樑歌節
  也稱大戊樑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爲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爲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爲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裏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爲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2張

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裏,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裏,作爲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裏裝着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羣,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爲定情的場所。

鬥牛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爲“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着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羣衆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着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

“牛王”犄角上鑲戴着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

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繮繩,兩牛衝向對方,羣衆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綵,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羣衆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3張

八月十五
  侗族過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吃月餅、賞月亮等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一些特殊內容。北部侗鄉有以青年男女社交爲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餅”的活動。這天早飲後,後生們背上月餅,到預先約定的地方與姑娘們相會。見面後,按花園會友的傳統程序坐定。後生取出月餅排成雙數擺開,用歌聲勸姑娘們吃月餅。姑娘以歌答謝。

雙方一邊吃月餅,一邊用歌和白話互訴衷情。直到夕陽西下才告別。分手時,小夥裝剩下的月餅包好送給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中秋之夜偷食別人家的瓜果蔬菜會帶來健康、幸福。月亮下“偷”來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帶回家中。

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着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曆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孃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餈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着許多烏飯餈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爲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爲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爲傳說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曬穀坪裏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着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爲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嚐。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黎平縣稱“嘗新節”爲“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糉粑,又稱糉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4張

趕歌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

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緻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透過歌會成爲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爲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過冬節
  也就是“冬至”,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

“爲也”
  “爲也”是侗語音譯,爲做客之意。但這種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間互相訪問的集體客人。當地漢話稱爲“吃鄉食”。一般在春間或秋後進行,是侗鄉規模最大的社交和娛樂活動。規模不等,少則20—30人,多則100餘人。男女老少均可參加。都要帶上本寨的歌隊、戲班、蘆笙隊、誦款人等。

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認可接受帖子,雙方約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戶作好接待準備,客寨組織好隊伍,作好行前準備。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一帶的“爲也”隊伍多以歌隊或戲班爲主。當客人來到主寨時,主寨的姑娘們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織布機、水桶等物品攔住寨門,唱起了攔路歌。

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牛,盛情接待。“爲也”期間,整個村寨成了文娛大舞臺,開展對歌、唱戲、鬥牛等活動。客人走時,每個姑娘拿出幾條自織手帕掛在竹竿上作爲贈送給客人的禮物。還要包上裝魚肉的糯米飯包給客人路上作午餐。廣西三江的“爲也”隊伍多帶上蘆笙隊。蘆笙隊員身穿羽毛花衣,頭插雞尾。路過其他村寨時,奏《過路曲》,不進寨。快到主寨時,奏《進寨曲》。主寨蘆笙隊奏《迎客曲》出迎。

進寨後,主客兩隊進鼓樓坪賽蘆笙。賽完後,蘆笙隊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樓坪上,待主寨寨老一聲令下,主人們便爭相涌入坪中“搶客”。他們搶去客人頭上的雞尾,客人便隨之到家,宴飲作樂。次日再比賽蘆笙。有的地方還要舉行踩歌堂、對歌、比武等活動。歡度3—5日方散。別離前要舉辦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樓或風雨橋上舉行。席間主客各出一人,講誦款詞和讚頌歌。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5張

“爲嘿”
  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間一種盛大的集體結交、集體做客的結羣交往活動,侗家稱之“爲嘿”。這種有“嘿”關係的兩個村寨之間爲了加深他們的友誼,雙方商定:每年農曆正月間定期“爲嘿”,即今年甲寨的全體男女老少去乙寨集體做客(或限定人數),明年乙寨的全體男女老少(或對等的人數)又來甲寨集體做客,透過這種集體結交的活動,以加強他們之間傳統的親密關係,很像帶有結盟性質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爲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認爲條件成熟,即可寫回帖,一面作接客準備。

客人到村口時,姑娘們用布匹等物攔住寨門唱“攔路歌”,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羊,盛情接待。這期間,開展對唱大歌、演戲、鬥牛等活動。“爲嘿”一般舉行3—5天。當“爲嘿”活動結束,客人要離去時,主寨上除了舉行“攔路”表示挽留和歡送客人外,姑娘們每人贈送毛巾數條,掛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飯,飯內夾有醃魚、醃肉,送給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還送一頭小牛和一隻小羊,給客人帶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後繼續往來。客人離寨時,主寨又鳴放鐵炮,敲鑼打鼓,吹起蘆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把客人歡送出寨外。

“爲頂”
  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間互相結伴走寨,互相探訪,交友聯誼的一種集體性的社交活動,侗家稱之“爲頂”,亦叫“吃相思”。活動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間,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動的程序與“爲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羅漢頭”或“姑娘頭”組織本寨二、三十個熱心交往,喜歡走寨的男女青年,組成侗歌隊或侗戲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戲,進行各種文藝活動,借與甲寨老幼同樂之機,與甲寨男女青年進行交往。

雙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裏“行歌坐夜”談情對歌,增加彼此間的瞭解和交流感情。當交往活動結束時,客人要離去時,主寨上的青年男女們除了用“攔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還要贈送一些糖果、糕點、糯米粑粑等食物作爲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給客人帶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請本寨的全體青年男女來共享甲寨饋贈所有食品,大家邊食邊歌,直到盡歡而散。有來無往非禮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則邀請甲寨男女青年來做客。這樣,兩個寨子的男女青年,透過輪流相邀,結伴走寨,互相探訪,達到交友聯誼的目的。

林王節
  “林王節”是紀念侗族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寬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辰日。過節的特別食品是巨大的糉粑。每個糉粑粗如海碗,長約兩市尺,幾十張糉葉才能包一個,三五人方可吃完。相傳林寬常率義軍轉戰南北,其母親怕兒子吃不飽,總給他包大糉子。後人爲紀念林寬也沿襲了其母親包大糉子的習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羣衆用酒、肉、大糉粑祭奠林王。祭祀儀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罷古歌,老人還要向後代講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蹟代代相傳。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6張

“聖德山”歌會
  侗族傳統趕歌會的歌場很多,其中最爲熱鬧和隆重的歌場有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劍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鎮遠等地交界的“聖德山”歌會,前來聚會的侗族青年數以萬計。歌會上的青年男女們透過對歌來尋找意中的情侶或再續情緣。

高壩歌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壩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

曲調別緻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透過歌會成爲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爲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二十坪歌節
  二十坪歌節又稱二十坪歌會,盛行於貴州天柱、錦屏等縣的高壩、平岑、藍田、渡馬、聖德山、大林山、蓮花坪等地。尤以錦屏、天柱、劍河交界處的高壩、平岑一帶最爲熱鬧。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羣結隊奔向歌坪。趕會的羣衆多達萬人。姑娘小夥三五成羣,相互對歌,互訴衷情。各寨歌隊也紛紛前來賽歌。相傳該歌會是爲紀念一位忠於愛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討蔥蒜節
  農曆三月三這天是鎮遠報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節日,歷時四天。節日期間,中老年人結隊集體作客,跳蘆笙舞。青年男女則以找對象爲目的展開活動。頭兩天,姑娘們到田裏打撈魚蝦,與青年小夥子們在野外就餐。初三這天,姑娘們身着盛裝到園裏採蔥蒜,然後帶到寨腳龍潭井邊去洗,小夥子們結隊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過面前時,向她們討籃子。姑娘對誰有意,就將她的籃子送給誰。小夥子得到籃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愛情,衆人爲之喝彩、高興,讚不絕口。

情郎得到了籃子後,與姑娘約定日期送還,並以布料、糖果盛於籃子內作答謝。初三中午,外地客人來報京蘆笙場與人們共跳蘆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會,場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們才吹笙放炮歡送客人出寨。相傳古時候,報京有個叫良英的姑娘愛上一個窮青年橋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於三月初三這天下田撈蝦,打蔥蒜,與橋生相約於紅豆樹下,將魚和蔥蒜送給橋生,表示堅貞之情,不料被人發現,雙雙遭受毒打辱罵,兩人悲憤至極,跳崖自盡。後人爲了紀念這對情侶敢於反抗包辦婚姻於這一天舉行以上活動,因此相沿成節。

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第7張

種棉節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於四月八日前後開展種棉花的活動。這天新郎邀約上裝束一新的夥伴,備好鹽蛋和糯米飯,吹着蘆笙去幫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種棉花。新娘則邀着同伴備好糯飯菜餚,在蘆笙曲中與小夥子們有說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夥子整地打窩,姑娘們下種上糞,下完種,於棉花地中插上象徵棉花豐收掛滿蛋殼的樹枝,然後共同歡聚午餐。有些村寨還煮好紅糖糯米稀飯,挑鴨、牽狗到地邊擺設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請郎傢伙伴一行,女伴們都來陪同,大家歡歌暢飲。這種借生產活動交誼的習俗,部分地區仍沿襲至今。

採桑節
  農曆四月八日是劍河小廣一帶男女青年採桑擇偶交友的日子。這天,姑娘後生穿着一新,成羣結隊上山採桑,桑樹下,綿綿細語,悠悠歌聲,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們回家帶上撮箕,提着魚簍,邀後生們下田,撮細魚仔,互相潑水逗樂。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細魚宴,姑娘的父母還備辦好燉雞、糯米酒。宴後,青年們成雙成對來到寨邊行歌涼月。

八月中秋哥送餅
  侗族過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吃月餅、賞月亮等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一些特殊內容。北部侗鄉有以青年男女社交爲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餅”的活動。這天早飲後,後生們背上月餅,到預先約定的地方與姑娘們相會。見面後,按花園會友的傳統程序坐定。後生取出月餅排成雙數擺開,用歌聲勸姑娘們吃月餅。姑娘以歌答謝。雙方一邊吃月餅,一邊用歌和白話互訴衷情。直到夕陽西下才告別。分手時,小夥裝剩下的月餅包好送給姑娘。

娶親節
  劍河小廣一帶的侗族婚禮統一在農曆十月第一個卯日集體舉行,形成“十月頭卯迎新娘”的“娶親節”。“娶親節”接親當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來“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謝親友,留戀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別離之情。在新娘哭嫁時,過去“玩山對歌”相識相愛如今卻無緣成雙的男情友悄悄地給姑娘送來禮物。姑娘則暗託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與之道別。

標籤: 侗族 傳統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x0p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