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東巴面具主要材料 揭祕東巴文化

東巴面具主要材料 揭祕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東巴藝術品中的面偶也是其中最爲出色的一種,它也是東巴面具,這種麪塑藝術被他們成爲“多碼”。今天,要介紹的是東巴面具的主要材料。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揭祕東巴文化:東巴面具主要材料

東巴及四門以世代相傳的形式,傳承着一套的麪塑藝術,他們稱其爲“多碼”。“多碼”爲面偶的總稱,代表神靈形象的神偶,稱爲“恆多碼”。代表自然界精靈的面偶,如體現神山、神海的面偶被稱之爲“俚多”“構多”。

在東巴教的三十多種儀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動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麥面捏,總計約有兩百個之多。面偶一般須在舉行宗教儀式的頭天晚上捏製完成,一個東巴一夜能捏出上百個。每個面偶都有固定形象,神態各異。在儀式活動中,神面偶置於上方神壇上,鬼面偶放於下方鬼寨中。同一類型的鬼面偶,其形狀也互有差異,如生有蛇頭、雞頭、牛頭、馬頭、羊頭等等。

神偶:
  神偶需用大麥或青稞炒麪作爲原料,其特點是粘性適中,做成面偶後不易變形。過去,納西族家庭或村寨,有不少定期舉辦的祭祀活動,如一年再度的祭天,一年兩季的示自然神,一年一次的祭家神、畜神、村寨神等等,也有不少應事而行的祭祀活動。

事前,家中自然得事先備齊所用物品,做神偶的大麥、青稞炒麪是必備之物。不得疏漏。並且,這件事必須得由男主人親自操勞。從炒大麥到磨成麪粉,再將麪粉揉成團,交與東巴們塑造神像,再把這些事必須得由男主人親自操勞。從炒大麥到磨成麪粉,再將麪粉揉成團,交與東巴們塑造神像,再把這些神像置於竹簸內,懸於屋中央,勿讓貓狗損傷等等,都得由男主人小心照應,婦人不得觸摸。

平日不問家務的男主人,在祭祀前後,是最爲忙亂的時刻。妻子愛莫能助,只好在一旁說話有鼻子有眼上一把:“青稞在樓上的大櫃子裏,大麥在火塘邊的布袋內,炒時火應小些,手要拌得勤些“等等”。鬼偶的製作則要簡單許多,首先不必用大麥、青稞等上乘食糧,中需苦蕎炒麪即可。色黑、味苦的劣勢就只能受屈而塑鬼像了。

揭祕東巴文化:東巴面具主要材料 第2張

神靈們的造像過程是這樣的,男主人送上已揉揉的麪糰,東巴們便圍坐火塘邊,邊飲酒品茶,邊製作麪塑。神偶一般需在祭祀活動的前一天便塑造完畢,因次日天一放明,東巴們就將舉行隆重的迎神儀式。而鬼偶則可以在次日的儀式當中即興捏塑。東巴大師們在言談舉笑中,一尊尊的神靈在他們的指尖復活,隨着一雙雙長滿厚繭的指起伏,諸大神們搖頭晃腦,憨態可掬。做成後,東巴用雙手將大神置於皮鼓,挑些酥油請神品嚐,並道謝在神不嫌家貧降臨此地。

鬼偶:
  鬼偶的製作則不必太講究,用苦蕎作爲它的原料,爆炒、輾碎、揉成麪糰揉好後呈褐黑色,符合納西族神白鬼黑的美學觀念。苦蕎麪團送到東巴手中,不會即刻去做,必須等待着儀式的發展。當祭祀儀式進入到邀鬼入宴的時段,東巴會高舉麪糰往所有祭祀主人身上吸,再往所有房屋的門、牀、柱、櫃等物器上吸,甚而下到畜圈門欄上吸。意爲把所有依附在主人家中的鬼魔,都用麪糰引誘出來。

如此舉動都伴隨着一陣陣的,或高或低的牛角號聲而進行。納西人家有規矩,請神用白海螺號來迎請;請鬼則用牛角號來邀迎。

東巴用麪糰爲所有人及房屋圈舍吸完鬼後,便用吸滿鬼魔的麪糰,七手八腳塑造着鬼怪的形象。主祭大師唱誦着《鬼怪的產生與來歷》,長有九個蛇頭的是日納固恭鬼王,長着豬頭的是呆饒金補鬼王……這些鬼王雖生有虎頭蛇首,卻並不使人畏懼,反而充滿稚拙,讓人感到幾分好笑又幾分可愛。這便是純真的藝術,難怪科無數中外藝術家在參觀東巴雕塑後,不無激動的說:“此乃珍品,是現代藝術家們難以學會的。”

做鬼偶時,常有小孩圍擠過來湊鬧,搶着捏個豹首王不,舉着四處駭人。耐心的東巴也會看準有靈氣的孩童傳下幾招絕活。做鬼偶的過程輕鬆活潑,充滿樂趣,不象做神偶那般嚴肅認真,讓人透不過氣來。

鬼偶做成,請鬼入鬼寨,主人將款待各路鬼王。納西人對待鬼怪的方法充滿智慧,他們並非簡單的砍殺了事,而是有步驟講策略的。首先以禮相待,好言勸慰,甚至設酒宴贈禮品,求鬼魔勿相侵擾,並答應日後定期祭奠,供奉宴贈佳品。同時,告知它們:大神以及勇猛的天兵悍將已進駐家中,如鬼魔退離遲緩,恐遭殺身之禍……。總而言之,先禮後兵是總的戰略;宴請、勸退、宰殺是具體的戰術。宴飲中,不同的儀式鬼偶們會得到不同的待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r13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