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高山族由來與起源 詳解

高山族由來與起源 詳解

高山族是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羣的統稱,高山族社會發展比較緩慢,長期處在一個原始社會的狀態。隨着與外界交流逐漸頻繁,原始的高山族文化漸漸被人們認識。那麼,高山族的族源是什麼?高山族的由來是什麼?它有着一段怎樣的歷史?一起來看看吧。

詳解:高山族由來與起源

高山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南島語系各族羣的統稱,指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漢族及其他中國大陸民族以外的“中華民族”人口,範圍大概相當於歷史上漢族所謂“生番”,日本殖民當局所謂“蕃人”、“高砂族”,或當前臺灣當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總和。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爲兩大類∶
  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臺灣漢社會中;
  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

由於歷史上原居平地的臺灣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羣並無明確法律地位,借用中華民國早期分類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爲“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範圍,小於廣義的“臺灣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羣)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羣的實際總和。“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臺灣,被認爲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爲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爲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

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大陸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臺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爲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羣(一說爲10個族羣,邵族也算一個族羣)。

邵族原被歸類於平埔族,2001年納入原住民的第10族。原居住於宜蘭,後大舉遷居至花蓮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經過族羣認同調查後,於2002年正式認定爲第11族。太魯閣族則於2004年被政府認定由泰雅族獨立出一個族羣,成爲第12族。2007年原隱身於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獨立爲第13族。

2008年原被列含於泰雅族之賽德克族經行政院第3089次院會(4月23日),決議透過爲臺灣原住民族第14族。至2008年4月23日,臺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羣爲13個。另有未被確認的族羣,包括: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標籤: 由來 起源 高山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4w6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