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 >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蒙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長期的遊牧生活也使其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全然不同的蒙古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的婚俗更是獨具特色,別許多開生面的婚俗形式更是令人感到驚豔。下面就讓小編我來爲大家介紹下色彩紛呈的蒙古婚俗文化吧。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一、蒙古族婚俗簡介
  蒙古族的婚姻爲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習俗。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普遍送彩禮、陪嫁。解放前,王公、貴族,牧主,地主也有一夫多妻的習俗。在個別地區還存在着兄終弟繼、招婚入贅、名義夫婦、姐妹倆同嫁兄弟倆的風俗。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兒子成家後,通常另立蒙古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共同走“敖特爾”(遊牧)。但在農區、半農半牧區也有幾代人同處一室的大家庭。在財產繼承上,過去的貴族一般是長子繼承,平民是幼子繼承的較多,因爲分家首先分出的是長子,留幼子繼承“火竈”。阿拉善地區,未出嫁的女兒、外甥和贅婿以及出家的喇嘛都可繼承財產。

蒙古族的婚禮都要經過媒人說親、相親、訂婚、娉禮、許婚筵、迎親、送嫁、行見阿姑之禮、舉行結婚等較爲繁複的程序。蒙古族由於分佈廣闊,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爲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這既保留了傳統習俗,又表現了農區特點。西部牧區接親時新娘騎馬,整個婚禮儀式充滿了牧區特點。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爲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

 二、蒙古族婚俗形式
  蒙古訂婚送禮多
  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託媒人帶着象徵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着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着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裏。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爲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祕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譏笑得滿臉通紅的新郎,此時恨不得腳底下突然有一個可以藏身的地洞。

您也可能喜歡:
  土家族吊腳樓悠久的歷史文化
  土家族文化象徵:土家族服飾
  追求快捷方便的美國飲食文化
  色彩豐富的維吾爾族服飾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第2張

娶親路上巧爭先
  娶親路上,依照習俗,彼此都想搶先到家,男女雙方互相追逐戲逗。有時,女方的送親人搶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沒法,只好下馬揀帽,這樣就耽誤了時間。有時,聰明的男方也有辦法,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桌酒席,款待送親人,女方盛情難卻,只好下馬喝酒,男方趁機搶先到家。一路上這樣縱馬奔騰,你追我趕,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不拜天地拜爐火
  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準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後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隻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隻,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爲止。接着,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後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婚禮歌
  蒙古族認爲氏族是一個共同祖先,氏族內不能結婚。蒙古族居住分散,自然都要到很遙遠的地方去娶妻或嫁女。娶親是男婚女嫁的喜事又是親人分別的悲事,女兒嫁出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面。蒙古族是個喜歌善舞的民族,自然就要用歌聲來表達這種喜慶和悲傷。於是產生了婚禮歌。

婚後七天的規矩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黑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爲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裏一片歡笑聲和歌聲。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着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孃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您也可能喜歡:
  壯族黑衣壯傳說及傳統習俗
  壯族醫藥的形成與發展
  妙趣橫生的壯族酒文化
  壯族舞蹈文化及傳承與發展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第3張

三、蒙古族婚俗特色
  婚制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爲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
  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祕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
  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爲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爲聘禮。牧民視“九”爲吉祥數,聘禮以“九”爲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爲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爲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
  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擇吉日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您也可能喜歡:
  苗族刺繡的起源、特點
  苗族文化:苗族醫藥起源及發展
  維吾爾族歷史悠久的多朗舞
  “苗年”的社會與文化價值體現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第4張

娶親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週,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只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儘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竈,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盃,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着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捨。

拜火
  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儘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裏壘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裏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着司儀誦唸《火的讚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儲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爲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
  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裏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爲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您也可能喜歡:
  彝族民族傳統文化:彝族漆器
  彝族火把節的三部曲:迎火、贊火、送火
  賽裝節,彝族的時裝表演
  苗族特色舞蹈:卡牛檔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第5張

刁帽子
  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爲優勝者。爲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四、蒙古族婚俗定親
  以從馬做定親禮
  關於此習俗在《蒙古祕史》中講:“帖木真九歲時,他父親也速該將引他往母舅斡勒忽訪氏處索女兒與帖木真做妻。德薛禪就引到他家裏。第二日也速該問他索這女子,德薛禪說:‘豈多遍索了與呵便重,少遍索了與呵便輕。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裏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兩家相從了。也速該就留下他一個從馬做定禮去了。”這裏提到的也速該以從馬做定禮就是十三世紀蒙古社會的婚姻習俗中以馬做禮定親的習俗。而且這種習俗在當時的蒙古社會中普遍存在,是以習慣來約束的習俗之一。這點可從文獻資料或現行的民俗中找到證據。布里亞特蒙古婚俗之“騎馬或聘禮”中說:“提親是訂婚前提的話,騎馬是用法律來保障定親似的。”“騎馬”是指給未來新娘的舅舅送一匹馬騎,這一現行的習俗就是從古代以馬做定親的習俗演變而來的。赫牧民族的遊牧生活中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蒙古人最可靠的夥伴之一。所以蒙古人把馬當做選擇其終身伴侶的定親物是有它的象徵意義的。 

吃“不兀勒札兒”定親
  對此習俗《蒙古祕史》有這樣的記載:合刺合勒只戰役之前,桑昆議謀抓帖木真,與衆人商議:“帖木真曾索咱女子察兀兒別乞來,如今可約日期請他吃不兀勒札兒,來時就這裏拿了。”“不兀勒札兒”爲羊頸喉肉;吃“不兀勒札兒”爲吃定親筵席之意。當時在蒙古人的定親筵席上務必要進行吃羊頸喉肉,成爲一種禮俗。羊頸喉肉骨頭堅硬,連接牢固而不易開,所以吃羊頸喉肉做定親是表示定婚不悔。《元史》卷一記載:“歲癸,汪罕父子謀欲害帝,乃遣使者來曰:‘曏者所解姻事,今當相從,請來飲布渾察兒。”《元史》作者批註:“布渾察兒,華言許親酒也。”這裏說的“布渾察兒”就是《蒙古祕史》中提到的“不兀勒札兒”。《元史》所寫“飲布渾察兒”有誤,應爲“吃布渾察兒”,是吃羊頸喉肉定親之意。蒙古族的一支察哈爾人婚俗中的姑娘宴時女方爲考驗新郎的機靈強壯進行一種遊戲,即讓新郎冊開羊頸喉骨。此遊戲就是古代“吃不兀勒札兒”習俗在現行婚姻習俗中的遺留和演變。 

您也可能喜歡:
  苗族曆法的來歷及應用
  不一樣的剪紙:苗族剪紙
  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技藝:哭嫁
  土家人的傳統節日:牛毛大王節

色彩紛呈獨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第6張

五、蒙古族婚俗習俗
  騎馬迎親與抱木枕頭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盛大的節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愛情的好機會。在大會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裝,參加各種競技活動。在射箭、摔跤、賽馬等比賽中的獲勝者,總能贏得姑娘們愛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對哪個小夥子有意,那麼她便會馳馬迎向心中的英雄,丟下一塊手絹,然後調轉馬頭離去。小夥子則心領神會,躬身拾起手絹,策馬追趕姑娘,一旦追上,小夥子就會將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對青年就這樣相愛了。

在蒙古族中還有一種男女相愛的信物叫“哈布特格”,它是佩掛在蒙古袍上的一種飾物,一般都是由姑娘親自繡制。小夥子在擇偶時,都要看對方的“哈布特格”繡得怎麼樣,如果繡得精美,說明姑娘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姑娘,將來日子一定會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禮既隆重又獨特,尤其是鄂爾多斯草原上蒙古族傳統婚禮更具特色。鄂爾多斯婚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鄂爾多斯婚禮大多在臘月獲正月間舉行。青年男女經過家長說媒定親之後,姑娘除梳一條大辮子之外,還要在前額兩邊各梳6條小辮,這標誌着姑娘已經定親待嫁了。

雙方選定吉日後,分別邀請各自的親朋好友。舉行婚禮那天,來賓們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騎上高頭大馬,帶着禮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賀。新郎迎親都是在傍晚時分啓程,他們帶着弓箭、食品和禮物,騎着駿馬。行前,新郎要把一隻灌滿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馬鞍下或馬鬃裏面。新郎和迎親隊伍在黑夜中到達新娘家。他們按照習慣要先繞着屋子轉一圈,然後將一條哈達獻給那些操辦婚事的炊事長,並贈送一隻剝好的小羊,以表敬意。這時,新郎也將帶來的弓箭放在象徵鄂爾多斯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旗標前。新娘的夥伴們則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騎上尋找那隻小酒瓶。

六、蒙古族婚俗禁忌
  串親訪友走到主人家門前,當狗撲過來時,不要拿馬鞭、棍子、石頭打狗,打了狗,主人會冷眼相待。辭行後,出門不要立即上馬或上車,在離開房舍一二十米後再上馬或上車。串門要注意主人外屋門上方有標誌,如有弓箭、紅布懸掛,表示家中有未滿月的產婦,不要闖月子。進月房下奶,身上不準帶鑰匙;辭行時,不準從月房帶出禮品或主婦的東西。做客時,不準在火盆上烤腳烤鞋襪或往火盆裏吐唾沫,不準把馬鞭子、木棍帶入室內,攜帶的東西不準放在屋內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飯時,不準在長輩落座前就坐,不準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兒孫不論多大年齡均不準過壽,只能過本命年。家中有病人,忌諱來客闖病房。親叔嫂之間不準嬉笑。

您也可能喜歡:
  土家族趕年節,土家族的獨特文化
  土家族民歌的活化石:南溪號子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咚咚喹”土家族的古老氣鳴樂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zu/363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