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民間故事 >

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人性的閃光

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人性的閃光

人性,是人之所以爲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世間其他動物相互區別的屬性。古往今來,人性的善惡伴隨着世間的枯榮而生滅,惡人奸佞遺臭萬年,善人義士千古流芳。今天的民間故事就爲你整理了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性的閃光。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今日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母愛齊天
  湖北武漢的陳玉蓉,是一位平凡的母親。她的兒子葉海濱在13歲那年被確診患一種先天性疾病——肝豆狀核病變,肝臟無法排泄體內產生的銅,致使銅長期淤積,進而影響中樞神經、體內臟器,這種肝病無法醫治,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由於家境,陳玉蓉只能先讓兒子進行保守護肝治療,但在兒子又一次吐血後,她決定請求醫生爲自己做肝臟移植手術,割一部分肝拯救兒子。但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陳玉蓉捐肝救子的希望:2008年12月31日,陳玉蓉的肝穿結果顯示:重度脂肪肝,脂肪變肝細胞佔50%-60%。這種情況,一般不適宜做肝捐贈。

考慮到葉海斌病情危急,陳玉蓉又救子心切,武漢同濟醫院爲其進行了一次大會診,最終設計了一種“折衷”的手術方案:葉海斌保留部分肝臟,陳玉蓉捐1/3的肝臟給兒子。這樣,陳玉蓉的肝臟能夠爲兒子代謝掉體內的銅,同時,陳玉蓉體內的肝臟也基本能維持自身的需要。

手術原定於2009年2月19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一天,陳玉蓉被主刀醫生陳知水教授叫到辦公室。陳教授告訴她,手術前常規檢查中,葉海斌被查出丙肝。如果按照既定的方案進行,葉海斌留在體內部分肝臟,會把丙肝病毒傳染到即將移植過來的母親的肝臟,再次導致肝硬化,最終浪費母親的肝臟。

基於這個原因,葉海斌的肝臟必須全部切除,母親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臟給兒子。可是,母親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臟不足以支撐其自身的代謝。無奈,捐肝救子的手術被取消。

陳玉蓉的丈夫葉國祥和兒媳也想給兒子捐肝,但陳玉蓉考慮到丈夫還要工作養家、兒媳還年輕而堅決反對,決定根據醫生的建議,透過減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2月18日,陳玉蓉從醫院出院後,當天晚上就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劃。由於醫生叮囑不能亂吃藥,運動也不能太過劇烈,她選擇了走路。

從陳玉蓉家旁的巷子裏走上堤壩,左邊不遠處,就是標誌着“2”的一個石礅,這也是諶家磯東壩的起點。陳玉蓉就從這裏開始,走到堤壩的終點:一個標誌着“4.5”的石礅,走一個來回,正好5公里。陳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

每天早上,陳玉蓉5點不到就從家裏出發。晚上,陳玉蓉一吃完晚飯就要出門,因爲堤壩上沒有夜燈,她不能回來得太晚。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個拳頭大的米飯糰,常人難以想象需要怎樣的毅力才能堅持,但陳玉蓉風雨無阻,堅持每天暴走10公里,堅持了7個月。

當7個月後陳玉蓉再次去醫院檢查時,奇蹟出現了,她的體重由66公斤減至60公斤,脂肪肝細胞所佔小於1%,脂肪肝沒有了!就連醫生都感嘆:從醫幾十年,還沒有見過一個病人能在短短7個月內消除脂肪肝,更何況還是重度,“簡直是個奇蹟!”

2009年11月3日,陳玉蓉和兒子葉海濱在武漢同濟醫院順利地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回顧這7個月的“暴走救子”,正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母親忍住飢餓和疲倦,不敢停住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捨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陳玉蓉的腳步爲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她用行爲闡釋了母愛齊天。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2張

今日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母親的本能
  1963年,普普通通的維吾爾族婦女阿里帕·阿力馬洪,已經是6個孩子的母親,丈夫阿比包在縣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資支撐着。生活拮据但日子過得卻其樂融融。

可是就在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牆之隔的哈薩克鄰居亞合甫夫婦不幸相繼去世,撇下了3個不滿十歲的孩子。阿尼帕看到這三個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憐,母親的本能,讓她毫不猶豫地把他們接回了自己的家。

1977年,阿里帕的妹妹在醫院門口發現了貧病交加的王淑珍,將她領回阿里帕家。一年後,小淑珍的回族兄妹王作林、王淑英、王淑花也來到了阿里帕家。1989年,小淑珍的繼父金學軍也去世了,留下金海、金雪蓮、金花三個漢族孤兒,阿里帕再一次敞開溫暖的懷抱收養了他們,這時,家中的孩子已經增加到了19個。

爲了保證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米2的大鐵鍋,她幾乎把家裏的全部收入都換成了食物,春天糧食不夠吃,她就去地裏挖野菜,秋天還要出去撿麥子、收土豆,每天還要到菜市場揀別人不要的蔬菜。

儘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見肘。爲了多賺些錢爲孩子們交學費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後就去爲工地打土塊,而阿尼帕也在縣食品廠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腸的工作。雖然家裏養了兩頭奶牛,誰也不捨得喝奶,全部出售給別人,換點零錢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

阿尼帕夫婦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能吃飽,還要讓孩子們有學上。家裏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條,做成小油燈,19個孩子們就在這一盞盞跳動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上完了小上學、中學,這麼多孩子,沒有一個因爲家裏貧窮而輟學。

儘管日子過得清貧,但在阿尼帕含辛茹苦的照料下長大,每個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溫暖。對於收養的孩子,阿里帕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也正是因爲阿尼帕對這個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艱辛,讓兄弟姐妹們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關愛。

2008年8月,操勞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們爭搶着贍養阿里帕老人。每到過年過節,都是阿尼帕老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因爲孩子們都會回家團聚,180多口人圍在老人膝下承歡。每當有孩子問:“阿媽,你對哪個孩子最好?”老人總會大笑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親!”。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3張

今日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寶貝回家
  在搜尋引擎裏輸入“寶貝回家”,點擊後跳出300多萬條資訊,“關愛兒童我們共同的責任”幾個字映入眼簾。“寶貝回家尋子網”創建於2007年,專門幫助被拐賣的、被遺棄和走失的、流浪乞討兒童回家,網站的創建人是張寶豔和她的丈夫秦豔友。

創辦“寶貝回家”網站,是因爲張寶豔自身曾遇見的一件事情:張寶豔的兒子跟着外婆外出玩,不小心走散了。幾個小時的尋找,張寶豔一家人度日如年。所幸只是虛驚一場,兒子最終安全地回到了家人身邊。

但這件事依然給張寶豔極大的觸動,最深的感受是,如果兒子丟了,那她也沒法活。從那時起,張寶豔就開始關注有兒童被拐的不幸家庭。有時看到電線杆上貼滿尋親啓事,張寶豔說:“除了痛心外,也感到憂慮。這樣的尋找方式不僅費力,效果也不好。”直到2002年她接觸到網絡,意識到這是尋親最好的途徑。

2006年,張寶豔辭去工作,專職做起了“寶貝回家”。創建初期,面臨很多困擾。不僅沒有工資,每月打電話都要花上千塊錢。隨着網站知名度提高,陸續有四名志願者無償加入,他們每天要在網上發佈尋親資料,還要隨時跟進尋親進展,並且與警方聯絡。他們沒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十五六個小時。

網站成立多年,幫助過許許多多尋親者,但順利的尋親經歷並不常見,張寶豔和志願者遇到的冷遇往往更多。張寶豔說,“寶貝回家”網站一路曾受到了很多質疑,她甚至在半夜三更遭到過辱罵。但是,在每次淚水之後,她依然會堅強起來,只因爲“還有那麼多找不到親人的家庭需要我幫忙!”

經過3年探索,張寶豔跟公安部門建立了合作關係,她提出“建立打擊拐賣兒童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的採納。DNA數據庫爲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

張寶豔和丈夫秦豔友,同時代表着他們身後的千千萬萬默默行動的尋親志願者們,在這條通往希望的道路上,失望與希望交相往復着,他們以別人無法企及的堅韌一路執着前行,他們用父母之愛,把燈火點亮。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4張

今日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呦呦鹿鳴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爲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爲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屠呦呦女士的獲獎理由爲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衆尊稱其爲“東方神藥”。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家裏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專業是生藥學。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成績優良,而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着極大的興趣。

上世紀60年代,原有抗瘧藥逐漸失效,國際上迫切尋找新型抗瘧藥。美、英、法等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1969年,38歲的屠呦呦被任命爲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課題組組長,負責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整個項目由全國60多家科研機構的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了各個專業協作組。

“時代賦予我這個責任,我一定要努力把它做成功。”屠呦呦下定決心。沒有尖端的科研設備,也沒有雄厚的經費,屠呦呦等中國科研人員就這樣和世界強國的研究團隊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1969年1月到4月間,屠呦呦彙集了內服、外用,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餘方藥,在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1971年,她的工作重點集中到了青蒿上,但是一個疑問始終困擾着她:在中藥典籍中多次提到對瘧疾有特效的青蒿,實驗效果卻並不理想。

屠呦呦回到古代文獻中尋找答案,一天,她在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讀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話使她意識到溫度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關鍵,她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

1971年10月4日,改進提取方法後的191號樣品進入了實驗程序,3天后的結果顯示,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終於,在歷經3年、190多個樣品、380多次實驗並親身試藥的艱難探索後,新一代抗瘧藥物誕生了,它的名字就叫——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製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天,屠呦呦等中國科學家爲世界奉獻的青蒿素類抗瘧藥物,正在拯救更多的生命,據世衛組織統計,自2000年起,以青蒿素爲基礎的聯合療法等防治措施,避免了620萬人死於瘧疾。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5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蘆衣順母
  蘆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說的是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魯國住着一個名叫閔損的少年,從小就過着飢寒心酸的生活,因爲幼時喪母,失去了慈母之愛,童年的生活很孤苦。

父親閔公後來給他找了個繼母,生活纔算有了改變,剛開始繼母待閔損還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兒子後,情形卻逐漸改變了,她只慈愛自己所生的骨肉,對閔損開始冷落了下來,處處看着都不順眼。

父親在家時還好些,但一等父親出門做生意後,苦日子就來了,繼母對閔損沒有什麼溫暖可言,不但讓他帶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髒活兒累活兒全叫他幹。但這曾飽受苦難的少年卻十分懂事,九歲的他不但樂意去幹一切髒苦累活,從不怨言,而且對待打罵也往往逆來順受。

閔損生性善良,以德報怨,對人講話總是彬彬有禮,更可貴的是,雖然五歲的弟弟是刻薄的繼母所出的骨肉,但閔損對他一向非常疼愛友好,處處關心而謙讓,兄弟倆心心相印親密無間。

這年冬天,閔公從遠方做完生意歸來,全家人歡歡喜喜得以團圓,閔損給父親送上一碗熱水,但因爲身上發冷,兩個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個不停,碗中的水竟灑了一多半,母親瞪了他一眼,趕緊告訴小兒子又奉上一碗。這種情形讓作父親的看在眼裏,心裏不是滋味,罵閔損不長進、沒出息。

飯後,閔公帶上兄弟兩個趕着馬車去拉貨,一路上迎着凜冽的寒風,閔損凍得身體縮成一團,父親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覺火從心起,並斥責說:“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沒有凍成你那樣,看你怎麼活像個凍死鬼託生似的,太沒出息!”

閔公越說越氣,便順手抽了閔損一鞭子,弟弟見狀心疼哥哥,撲在哥哥身上,但父親正在生氣,又下了第二鞭,沒想到這第二鞭子打下去後,閔損的棉衣被打破了,從破洞處露出一些蘆葦花,都灑在車上。

閔公一看愣住了,剎那間他明白過來,原來自己不在家的時候,後孃竟如此狠心待兒子,氣得當下掉了眼淚。待到拉完貨回到家裏後,閔公立即寫了一紙休書,令其妻快快回返孃家。

繼母立時嚇得跪地磕頭如搗蒜,但盛怒的閔公只說:“你心太狠了,是絕不可原諒的。”看母親頭已磕破,閔損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來,兄弟倆明白,那時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這一生就算是完了,爲此走投無路而輕生尋短見的不在少數。

而眼看丈夫不肯饒恕自己,繼母感到絕望了,沒想到這時閔損開口道:“孩兒請父親息怒,懇求您就饒了母親這一回吧,家裏是不能沒有母親的,沒有母親的家不像一個家,更何況‘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如果父親不答應孩兒絕不起來!”說罷與弟弟叩頭不止。

閔公被大兒子一番義理之言打動了,看了看幾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腸軟了下來,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罷了,罷了,你們都下去吧。”兩個兒子趕緊扶起繼母退下堂去。

這時閔公那如夢初醒的妻子,激動地抱着兩個兒子痛哭失聲,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關鍵的時刻,竟然是大兒子出言救了她一命。從此,被感化過來的繼母對閔損又敬又愛,處處待他勝過自己的親生兒子,弟弟對兄長更是敬重有加,從此閔公的家,成爲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

後人評價這個“蘆衣順母”的故事,真是英雄出少年,少年閔損童年孤苦,但他生性忠厚,忍辱負重,能嚴格修悟自己的美德,說話亦是有條有理,充分體現其寶貴的佛性,並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動,據說後來他更成爲“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一位得意門徒。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6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百里負米
  “百里負米”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門下愛徒——魯國人仲由的故事,仲由,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子路,他以政事見稱,爲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據傳說,仲由爲人果烈剛直,甚至稍顯魯莽,但他“事親至孝”,非常孝敬父母。因爲從小家境貧寒,他爲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但他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只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當時他家裏沒有米,爲了讓父母吃到米,仲由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再揹着米趕回家裏,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當時他的條件也只能徒步,也許有人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是極其不易的事。

然而孝順的仲由卻甘之如飴。爲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他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揹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着鵝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着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爲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颳風下雨,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寧願淋溼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

如此艱辛,實在不易,但仲由卻毫無怨言,常年堅持。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方纔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着富足的生活。

但仲由並沒有因爲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他反而時常感嘆,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麼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後人評說仲由“百里負米”的孝親故事,人們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再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很可能就爲時已晚。但願人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7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爲國赴難
  夏完淳,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夏完淳爲夏允彝之子,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夏完淳以殉國前怒斥洪承疇一事而稱名於世,是明末(南明)詩人和民族英雄。

1647年夏七月,夏完淳決定渡海加入魯王政權軍隊。夏完淳至孝之人,臨行前,他回鄉間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準備與二老告別之後再出發。清廷眼線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爲人偵知。清廷人馬俱至,逮捕了這位少年英雄。由於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訊。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歲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後八十天。其間,他不僅智斗大漢奸洪承疇,巧妙羞辱了這位清朝鷹犬,並且自激自盛,賦詩寫詞多篇,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爲期”的沖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遺恨。

清朝朝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撫的第一把手,乃大漢奸洪承疇。他聽說夏完淳與其岳父錢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親自勸降這翁婿二人,此舉不僅能爲清朝主子招納“人才”,又能給自己臉上貼“慈德”金粉。

南京舊朝堂上,洪承疇高坐,喝問下面被提審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見識,豈能稱兵犯逆。想必是被人矇騙,誤入軍中。如歸順大清,當不失美官。”夏完淳不爲所動,反問洪承疇:“爾何人也?”旁邊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獄吏在其旁低聲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疇)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厲聲抗喝:“哼,堂上定是僞類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傑,他在松山、杏山與北虜(清朝)勇戰,血濺章渠,先皇帝(崇禎帝)聞之震悼,親自作詩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殺身殉國,以效仿先烈英舉。”

獄吏們此時很窘迫。洪承疇在上座面如土灰。上來一人,厲聲叱喝夏完淳:“上面審你的,正是洪承疇!”夏完淳朗聲一笑:“不要騙我!洪亨九先生死於大明國事已久,天子曾臨祠親祭,淚灑龍顏,羣臣嗚咽。汝等何樣逆賊醜類,敢託忠烈先生大名,穿虜服虜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賊耳!”

洪承疇汗下如雨,老狗嘴脣哆嗦,夏完淳字字戮到他靈魂痛處,使得這個變節之人如萬箭攢心般難堪、難受。食祿數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歲少年,真讓人愧死!他默然久之,只得揮揮手,今士卒把夏、錢二人押回牢獄,然後上報清廷,擬判處二人死刑。

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夏完淳在獄中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派人轉送老家的嫡母盛氏與生母陸氏。這封絕筆信中,表達了他以身赴義、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一唱三嘆,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8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田橫五百士
  田橫是戰國時齊國王族的後代。陳勝起兵反秦後,他和兄長田榮一起投入反秦大軍。在漢楚相爭時,田榮自立爲齊王,被項羽擊殺。田橫率兵收復齊地,立田榮之子田廣爲齊王,自任國相,國中事無鉅細,都由田橫決斷。

田橫在齊地招納賢士,賢士都樂於爲他所用。漢王劉邦爲聯合齊王抗擊項羽,派酈生去遊說田橫。不料漢軍大將韓信同時又出兵討伐齊國,田橫以爲劉邦在耍弄陰謀,下令將酈生殺了。

不久,韓信攻破齊地,田橫逃到樑地,依附樑王彭越。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後,田橫怕劉邦對他進行報復,便帶領忠於自己的部屬五百餘人一起東渡入海,在一所小島上避難。

漢高祖得知田橫的消息,認爲田橫爲國相時,招納了很多賢士。如讓他們留在海島上,恐怕將來會對朝廷不利。於是,漢高祖便派使者來到海島上,赦免了他的罪,並召他入朝做官。

田橫辭謝說:“我曾經烹殺了皇上的使者酈生,現在聽說他的弟弟酈商在朝廷中做將軍,而且很有才能。因此我很害怕,怕酈商會對自己有所不利。所以請你回稟皇上,說我不敢奉詔入朝,希望能得到皇上的恩典,讓我留在海島上做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吧!”

使者回朝向漢高祖作了稟報,漢高祖馬上下了一道詔令給都尉酈商:“我即將召田橫入朝,誰敢動他和他的人馬,我就滅他的全族。”接着,漢高祖又派使者來見田橫,使者把漢高祖已下詔給酈商的事說了,又說:“皇上要我告訴你,你如奉詔而入朝,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如果不應召,將立即出兵征討!”

田橫知道無法再推辭,便帶了兩個門客隨同使者一起前往洛陽。到了離洛陽三十里的偃師的驛館,田橫對使者說:“我當年和漢王一起南面稱王。如今漢王做了皇帝,我卻成了亡國的俘虜,北面稱臣,這已是一種極大的恥辱。”

“再說我殺了酈商之兄長,如今卻要和他同殿爲臣,我怎會不感到羞愧呢?再說,陛下所以要見我,是要看看我的相貌。現在他在洛陽,離此地只三十里,如果斬下我的頭,快馬送去,形貌還不會腐壞,同樣還可一看。”

說完,田橫拔劍自刎。兩個門客拿了他的頭隨使者飛馳去見漢高祖。漢高祖嘆着氣說:“唉!田橫曾平定齊國,手下賢人云集,他自己也是個了不起的人呀!”說着流下了眼淚,下令以王侯的禮節安葬了田橫,又下令封兩個門客爲都尉。但兩個門客不願接受封官,在田橫安葬後,雙雙自殺身死。

漢高祖聽了,更加吃驚,認爲田橫的門客都是賢人,說:“田橫的門客都是賢人,聽說他還有五百多個門客留在海島上,應派人把他們召來。”於是漢高祖派使者到海島去召請。那五百人聽到田橫已死,全部自殺以殉。人們這才知道,田橫兄弟確能招納賢士,受到賢士的擁戴。

後來,“田橫五百士”這一典故,就被用來形容士人重視節義,能夠以死相從。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9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蘇武牧羊
  蘇武(前140—前60年)早年以父蔭爲郎,稍遷至栘中廄監,後拜中郎將。當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尊大漢爲丈人,漢武帝爲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旌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于。

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

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着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裏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就縮在角里與皮襖取暖。

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現這些羊全是公羊,明白單于是不會放自己歸國了,而在這裏,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

但蘇武依然不爲所動,在他心裏,自己永遠是大漢的臣子。冰天雪地中,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和那一小羣羊。蘇武每天拿着這根旌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着回到自己的國家。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飢,冷了,就與羊取暖。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旌節上掛着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花白了,就這樣,蘇武在貝加爾湖畔牧羊長達十九年之久。

十幾年過去了,當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內亂,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要求和好了。漢昭帝派出使者來到匈奴,要求放回蘇武、常惠等人。匈奴騙使者說蘇武已經死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着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麼可以騙人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送回蘇武。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着他回來的只剩常惠等幾人;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已成爲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長安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讚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人性的閃光,古今中國十大感人故事 第10張

古代中國十大感人故事之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探友,又叫“荀巨伯遠看友人疾”,是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的典故,說的是漢桓帝時有一位叫做荀巨伯的義士,從遠方來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恰逢匈奴軍隊前來圍攻這座城池,情勢十分緊急。

這位朋友對荀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可以趕快離開了,不要無辜受害。”但荀巨伯卻堅決回答道:“我遠道而來看你,你讓我離開,讓我背信棄義而求活命,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呢?”於是他仍然陪伴在朋友身邊。

過不多久,匈奴賊兵闖了進來,看見居然還有人在,感到很驚訝,就對荀巨伯說:“大軍已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麼樣的人,竟敢獨自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寧願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性命。”

匈奴人尚武,一向打殺慣了,卻沒有想到有人敢在鐵蹄之前面不改色地停留,並且還是爲了這樣義氣的理由,於是相互商量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家!”隨後率軍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全。

後人評價荀巨伯的做法,他冒着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是因爲他十分講義氣,這樣的友誼,纔是君子之交。義氣,不會因富貴貧賤或生死禍福而改變立場與做法,義氣是爲了正當的事情,而主動願意替別人承擔危險,甚至不惜捨棄自我,成全他人的氣度,這也是“真”與“誠”的一種體現。

一樁捨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讓敵軍自慚而退,“敵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師而還。一郡並獲全。”是這個故事的點睛之筆,可見“義”以及道德的強大感化力量。

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見證到患難見真情的可貴外,荀巨伯在生死關頭還能不忘聖賢書所言,而表現出大義凜然的行爲,更讓我們學習到讀書人篤行真理的精神,當然也告誡人們,患難見真情,交朋友應當選擇那些在危難時能挺身而出的人。

標籤: 閃光 感人 人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minjian/ygp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