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一座建築一座城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

一座建築一座城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

地標,是某個地方具有當地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自然景觀,而城市地標,指的是該城市的標誌性區域或地點,多爲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能夠充分體現該城市的風貌,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人們看到這些地標,往往能清楚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那麼就讓城市文化爲你盤點,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爲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這裏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佔地面積約爲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爲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被稱爲“殿宇之海”,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爲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被譽爲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裏姆林宮)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爲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爲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爲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故宮宮殿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故宮作爲世界最大的古典宮殿建築羣,以其傳統的明清風格享譽海內外,是最標準的北京標誌,數百年的歷史變遷,也不能改變故宮的地位,不僅是對北京而言,它幾乎可以算是中國的代表建築。

如今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2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上海外灘
  外灘(The Bund),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這一帶被劃爲英國租界,成爲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外白渡橋,全長約1.5公里,東臨黃浦江,西側矗立着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囊括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諸多建築風格,素有“萬國建築博覽羣”之稱,是歷史上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也是舊上海資本主義的寫照,

外灘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它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船伕拉縴時行走。灘的西邊爲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佈着星星點點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國主義在上海開闢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爲其船隻的“下錨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透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爲英租界。

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

臨黃浦江的纖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爲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外灘的房屋開始時都是兩層樓和三層樓。

本世紀以來,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式樣五花八門的多層和高層建築,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原上海冶金設計院)、上海總會(今東風飯店〕、匯豐大樓(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恰和大樓(今外貿局大樓)等,也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建築,被譽爲“萬國建築博覽羣”。

上海是中國近代文明的代表城市,曾經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而外灘作爲這座東方大都會最著名的景觀,同時也是歷史上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外灘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裏集中了數十幢歐陸風情的經典之作,但又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了上海海納百川、貫通中西的精神氣質。

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遊熱點,除能觀賞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築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與吳淞路閘橋的丰姿,黃浦公園的俊巧,防洪牆的設計匠心,以及大樓與江水交相輝映的勝景。浦江夜遊更有一番情趣。加之這裏交通發達,購物方便,歷史掌故豐富,旅遊設施完備,使人留連忘返,是上海的一道獨特風景線,是四面八方的觀光客必到之地,一直以來被視爲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城市歷史的象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3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現存城牆全長13.7公里,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後又經明、清兩代屢次修葺、增建,至今儲存完好。1961年3月4日,西安城牆年被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AAAA級景區。

西安城牆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由於唐朝末年戰亂頻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於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改築時放棄了長安的外郭城和宮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但對城垣並未擴大或改修。

以後歷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元代時西安稱爲奉元城,是西北的一個重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陝,元守將遁逃,徐達佔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爲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其牆高18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爲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

西安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具有很強的防禦性,其中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遊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瞭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

現存的西安城牆是明朝時期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因此這座明代城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長安城的前身,在公元6世紀由大建築師宇文愷主持建造的隋大興城,給上千年的中國歷史,提供了一個能夠閱讀、分析和體味的歷史載體,爲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築藝術,都有着很高的價值。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4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不僅是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也是衆多旅行者心中的聖地,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土人情獨特、名勝古蹟衆多、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於世。

布達拉宮,坐落於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其主體建築分爲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爲9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羣,在布達拉宮前還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布達拉宮最初是爲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爲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645年(清順治二年),五世達賴洛桑嘉措重建布達拉宮之後,這裏成爲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被視爲藏傳佛教的聖地,也是舊時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羣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1961年3月,列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爲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布達拉宮海拔3700米,佔地總面積3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其依山壘砌,羣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號稱“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布達拉宮堪稱是一座建築藝術與佛教藝術的博物館,建築中的金屬冶煉、壁畫、彩畫、木雕等各方面均聞名於世,它的各部分裝飾設計、裝飾風格、裝飾(雕刻、壁畫、彩畫等)藝術都體現了以藏族爲主,漢、蒙、滿各族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藝和藝術水準。而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也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布達拉宮不但在整體建築藝術上有着創造性的突破,而且在建築裝飾藝術上也達到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是拉薩城的標誌,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造力的象徵,是西藏建築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中華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鐵證,是雪城高原上獨一無二的人類文化遺產。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5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又稱“蘇州古典園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素有“園林之城”之美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被世人譽爲“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典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也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

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美譽,蘇州園林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修建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儲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

滄浪亭
  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是一處始建於北宋的中國漢族古典園林建築,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齊列爲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園內除滄浪亭本身外還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樓等建築和景觀。

拙政園
  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佔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爲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爲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具有以水見長、庭院錯落、花木爲勝的特點,並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爲“天下園林之母”。

留園
  留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留園全園分爲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臺、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峯,居中者爲名石冠雲峯,兩旁爲瑞雲,岫雲兩峯;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闢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爲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爲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可以體驗讓人舒暢的生活,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

同時,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透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俱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也使得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6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爲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四大文廟,爲中國古代江南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羣,現爲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宋景佑元年(1034年)改建爲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歷史上,曾有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這裏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羣組成,佔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櫺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它以大成殿爲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佔地約26300平方米。現已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夫子廟位於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是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

南京夫子廟的文化特色
  飲食文化
  夫子廟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遠溯到六朝時期,明清兩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爭奇壯舉勝,風味獨具。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府對散落民間的風味小吃發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爲代表的秦淮風味小吃。

夫子廟小吃供應幹稀搭配,葷素相間,穿插民俗表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使餐飲過程同時成爲文化欣賞的過程,體現了飲食和文化的精美結合,對中外遊客產生着久遠的吸引力,成爲夫子廟旅遊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這一地區的特色文化。

民俗文化
  南京夫子廟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主要在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元宵燈會早在南朝時期就有,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活動以後,南京的元宵燈會活動就逐漸享有“秦淮燈綵甲天下”之美譽,著名的秦淮河“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

歷史上的南京夫子廟燈會主要分佈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已經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江南貢院陳列館、中華門甕城展覽館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南京夫子廟燈會作爲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歷代南京民衆延續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間,長久以來,它已成爲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已成爲富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十里秦淮風光帶上的一個重要景點,它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素來被譽爲秦淮名勝,而成爲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爲中國四大鬧市。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7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羣,是十大重慶文化符號之一,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建築物之一。大禮堂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傑作,以其非凡的建築藝術蜚聲中外。

重慶人民大禮堂的設計,仿明、清的宮殿形式,採用軸向對稱的傳統手法,結構勻稱,對比強烈,佈局嚴謹,古雅明快。主體部分的穹廬金頂,脫胎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由大禮堂和東、南、北樓四大部分組成,佔地總面積爲6.6萬平方米,其中禮堂佔地1.85萬平方米。禮堂建築高65米,大廳淨空高55米,內徑46.33米,圓形大廳四周環繞四層挑樓,可容納3400餘人。

大禮堂的仿天壇有禱祝“國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圓柱望樓,是北京天安門的縮影;南北兩翼,鑲嵌着類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樓;廣袤的庭院中,前階寬闊平展,梯次六重。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大禮堂前改建爲有草坪與噴泉的人民廣場,成爲供遊人參觀、休息和舉辦節慶集會的重要景點和場所。

大禮堂作爲重慶市的標誌性建築和中國最宏偉的禮堂建築之一,如今是重慶市舉行大型集會和演出活動的中心,重慶市的黨代會、人大會、政治協商會、直轄掛牌揭幕大會等重要會議和國際性會議都在此召開,國內外知名的演藝人員及團體在大禮堂獻藝,極大地豐富了重慶人民的文化生活。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8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全稱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當時除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

如今中銀大廈爲香港第3高的建築物,僅次於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12位。大廈的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進階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兩層樓高的營業空間恢宏,以石材爲室內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氣派;而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7層樓高,在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看到營業大廳,空間的流暢性在此再現得淋漓盡致。

第七十樓的“七重廳”則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築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着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徵爲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着的兩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岩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

美國城市學家凱文·林奇曾經做過實驗,讓非專業人員根據自己的印象和記憶描畫一張城市地圖,一般情況下,在人們的記憶與印象裏留存下來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對於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就是這樣的城市地標。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爲觀景之一。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9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深圳地王大廈
  地王大廈的正式名稱是信興廣場,是一座摩天大樓,因信興廣場所佔土地當年拍賣拍得深圳土地交易最高價格,被稱爲“地王”,因此公衆稱之爲地王大廈。地王大廈目前爲深圳第三高層建築,樓高383.95米,僅次於平安金融大廈和京基100大廈。

地王大廈建築體形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中世紀西方的教堂和中國古代文化中通、透、瘦的神髓,它的寬與高之比例爲1:9,創造了世界超高層建築“扁”最“瘦”的紀錄。33層高的商務公寓最引人注目的設計是空中游泳池,空間跨距約25米,高20米,上下擴展由9層至16層。

地王大廈作爲深圳的地標性建築,與周圍的人文,自然景觀相配合,成爲深圳獨特的旅遊景點,主題性觀光項目——“深港之窗”,就坐落在巍峨挺拔的地王大廈頂層,是亞洲第一個高層主題性觀光遊覽項目。運用了多種高科技手段,採取寓教於樂的形式,並有多項參與性節目,讓遊客全情投入。遊客從參與和娛樂中獲得知識,可充分感受到地王觀光的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

同時,地王大廈還設計有多處休閒空間,爲遊客提供休憩、美食、娛樂天地。遊客坐在300多米高的空中俯瞰欣欣向榮的深港美景,再來一杯香濃的咖啡,或細細品味“蘭桂坊”美食,一定會讓人產生“身處鬧市,遠離塵囂”的超凡之感。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性建築物,一座建築一座城 第10張

中國十大城市地標之澳門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正式名稱爲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爲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2005年,大三巴牌坊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爲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燬,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教堂成爲遺址之後,因前壁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加上“聖保祿”從葡文音譯成中文,說成“三巴”,纔有大三巴牌坊的稱謂。牌坊的建築是巴洛克式,並有明顯東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令它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裏改繪世界地圖爲《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中藥在這裏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裏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迴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裏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它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迴歸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x4g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