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占星吧 >

傳統文化 >城市文化 >

你所不知道的江西戲曲文化史

你所不知道的江西戲曲文化史

戲曲是我國曆史悠久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形式。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在不同的地域發展出不同的戲曲特點和文化。江西文化作爲最早出現戲曲的區域,誕生出影響了多個地域戲曲文化的唱腔。下面就一起走入江西戲曲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江西戲曲文化史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平,被譽爲“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民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爲着名。

江西戲劇劇種
  贛劇:贛劇發端於明代弋陽腔,流傳至今已有五百年曆史,分饒河、廣信兩派。饒河戲流行於饒洲府的鄱陽、樂平、餘干、萬年、德興等地。廣信班流行於廣信府的上饒、玉山、貴溪、橫峯等地。建國後,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爲贛劇。

東河戲:初名贛洲大戲。孕育,形成於貢水流域的贛縣、興國一帶,是江西古老劇種之一。東河戲流行地區有贛縣、興國、南康、大餘等縣,旁及粵東的梅縣、潮洲以及閩西的寧化、歸化等地。

宜黃戲:宜黃戲、舊稱宜黃班。主要流行地區爲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福建閩西一帶,建國後,一九五七年定名爲宜黃戲。

籲河戲:籲河戲,地方大劇種,舊名土戲,因爲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稱之爲孟戲。這種孟戲歷來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區爲廣昌一帶。一九八一年定名爲籲河戲,在廣昌成立了籲河戲劇團。

西河戲:原名彈腔大戲,是贛劇的一個流派。其流行地區爲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贛江下游分東西兩河流入鄱陽湖,而星子、德安位於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稱之爲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爲西河戲。

寧河戲:舊時又名寧洲大班,其流行地區爲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在贛、鄂、湘三省毗鄰地區很受羣衆歡迎。其起源於明代弋陽腔,爲江西古老劇種之一。建國後定名爲寧河戲。

撫河戲:舊稱撫河大班。主要流行於撫河流域的臨川、金溪、宜黃、崇仁、廣昌等縣,其戲班有時還進南昌演出,歷史約有三百年。建國後,這個已經失傳多年的劇種,才定名爲撫河戲。

吉安戲:地方大戲劇種,因產生於吉安地區,是一個綜合了高腔、崑曲和亂彈諸腔的古老劇種。其流行地區,除贛中、贛西、贛南等地外,尚達湖南湘東一帶。到建國前夕,已無班社存在,成爲一個失傳的劇種。

江西採茶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江西省各地採茶、花燈等漢族民間歌舞小戲的統稱。最初爲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後與漢族民間舞蹈相結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採茶燈。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爲內容的節目,因以茶籃爲道具,亦稱“茶籃燈”。後來,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爲活躍於廣大農村的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50年代叫萬載花燈戲,60年代稱萬載採茶戲。1980年正式定名爲萬載花燈戲。它原於民間燈採,吸收贛南採茶戲和高安絲絃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加上民歌小曲,逐漸演變而成,流行於萬載農村。

標籤: 江西 戲曲 文化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anxingba.com/culture/chengshi/m71x4.html